第二十六章 長期中的消費和積累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這種局面下,工人的消費和食利者的消費的不同構成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放寬我們以前采取的所謂各種商品總是按同樣比例購買的那種假設,以便加以考察。
如果食利者的支出的減少在于建築較少的或者比較不那麼華麗壯觀的教堂,所省下來的工人可以供工業投資使用。
如果食利者雇用較少的仆役,省下來的勞動又可以供投資使用。
(工業勞動隊伍的訓練可以包括在技術進步的項目下,這種進步,當企業家學會和他們正在實行的投資有關的知識時,會自動地開始。
)如果食利者放棄購買那種無論如何不在工人的消費範圍以内的奢侈品,奢侈品行業中就有損失和失業,結果食利者的節儉一部分陷于浪費,不能立刻有助于積累。
随着時間的進展,勞動力和生産能力會逐漸地獲得适當的重新調整,結果節儉在引起一個時期的重大困苦後,會逐漸地變得對積累有用。
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 現在讓我們考慮一個積累已經長期在進行的經濟裡食利者的消費。
黃金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商品的需求(以及因此它的産量)随着時間的進展和經濟的增長成比率的增加。
在沒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利潤在産值中所占的份額始終不變。
為了構成黃金時代的條件,用在消費品支出上的利潤的比例必須不變。
我們在關于黃金時代的讨論中,一直假設這種比例始終是零。
要維持一種不變的食利者消費對利潤的比例,首先分配給食利者的一份利潤必須不變,其次,食利者收入中被節約的比例必須不變(或者一方面的變動必須由另一方面的相反的變動加以抵消)。
每年食利者的節餘加企業組織的内部節餘(未分配的淨利潤)等于每年的投資率,所以當這兩項條件獲得滿足時,企業家的負債對資本價值的比率就不變;商品的需求(食利者的支出加工資總額)随生産能力而擴大;那麼,就不會發生亂子推翻黃金時代的條件。
第一項條件,即所分配的利潤的比例不變,如果利率不變、按固定的利息借入款項的企業家的比例不變、作為股利被分配的利潤的比例(除了利息以外)不變時,就會得到滿足。
(這項條件也可能通過這些因素方面的可以相互抵消的變動而獲得滿足,例如,日益降低的利息對利潤的比率恰好被日益上漲的股利的比例所抵消。
) 第二項條件,即節約對食利者收入的比例不變,如果消費的标準随着财富而累進地上升時,就會得到滿足(像上面讨論的那樣)。
注202 隻要這些條件獲得滿足,我們對黃金時代的分析就全部可以适用,可是要記住如果我們取消了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那項假設時,所謂資本利潤率等于經濟組織的增長比率那種說法就不再正确。
我們可以列出另一些都具有相同的利潤率的(因此處于相同的機械化邊界)和不同的增長比率的黃金時代的經濟加以比較,消費對投資的比率越高,因此增長比率越低,則食利者的節儉程度就越差。
或者我們可以列出一些都具有相同的增長比率的經濟來比較,利潤率越高(且機械化程度越低),則食利者的節儉程度就越差。
這不過是對我們以前的分析做一精細的推敲。
我們以前的比較,可以看作是從這種較為一般性的百分之百的節儉的事例中選擇出來的一部分。
關于因日益增多的獨占而産生的停滞狀态的概念,已稍稍被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所削弱,但沒有完全改變。
毛利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工人産生的準租金的增加。
可是隻有一部分利潤分配給食利者,他們分得的份額中隻有一部分被節約。
這樣,每一工人産生的準租金的增長,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消費的程度,少于它降低每一工人的實際工資的程度。
因此,需求的增長少于每一工人的單位産值,于是剩餘生産能力作為毛利增長的結果而出現。
日益增加的節儉 社會主義者的消費不足的理論是:工資在産值中分取的份額會随着産量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停滞開始。
又有一種我們可以叫作自由主義者的消費不足論,注203它所根據的看法是節約對收入的比例傾向于随着收入而增長,不管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是否變動。
當食利者家庭的數目和全部食利者的财富成比例地增加,而他們之間财富的分配始終不變時,黃金時代的條件僅僅需要他們的消費習慣不變。
可是,
如果食利者的支出的減少在于建築較少的或者比較不那麼華麗壯觀的教堂,所省下來的工人可以供工業投資使用。
如果食利者雇用較少的仆役,省下來的勞動又可以供投資使用。
(工業勞動隊伍的訓練可以包括在技術進步的項目下,這種進步,當企業家學會和他們正在實行的投資有關的知識時,會自動地開始。
)如果食利者放棄購買那種無論如何不在工人的消費範圍以内的奢侈品,奢侈品行業中就有損失和失業,結果食利者的節儉一部分陷于浪費,不能立刻有助于積累。
随着時間的進展,勞動力和生産能力會逐漸地獲得适當的重新調整,結果節儉在引起一個時期的重大困苦後,會逐漸地變得對積累有用。
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 現在讓我們考慮一個積累已經長期在進行的經濟裡食利者的消費。
黃金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商品的需求(以及因此它的産量)随着時間的進展和經濟的增長成比率的增加。
在沒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利潤在産值中所占的份額始終不變。
為了構成黃金時代的條件,用在消費品支出上的利潤的比例必須不變。
我們在關于黃金時代的讨論中,一直假設這種比例始終是零。
要維持一種不變的食利者消費對利潤的比例,首先分配給食利者的一份利潤必須不變,其次,食利者收入中被節約的比例必須不變(或者一方面的變動必須由另一方面的相反的變動加以抵消)。
每年食利者的節餘加企業組織的内部節餘(未分配的淨利潤)等于每年的投資率,所以當這兩項條件獲得滿足時,企業家的負債對資本價值的比率就不變;商品的需求(食利者的支出加工資總額)随生産能力而擴大;那麼,就不會發生亂子推翻黃金時代的條件。
第一項條件,即所分配的利潤的比例不變,如果利率不變、按固定的利息借入款項的企業家的比例不變、作為股利被分配的利潤的比例(除了利息以外)不變時,就會得到滿足。
(這項條件也可能通過這些因素方面的可以相互抵消的變動而獲得滿足,例如,日益降低的利息對利潤的比率恰好被日益上漲的股利的比例所抵消。
) 第二項條件,即節約對食利者收入的比例不變,如果消費的标準随着财富而累進地上升時,就會得到滿足(像上面讨論的那樣)。
注202 隻要這些條件獲得滿足,我們對黃金時代的分析就全部可以适用,可是要記住如果我們取消了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那項假設時,所謂資本利潤率等于經濟組織的增長比率那種說法就不再正确。
我們可以列出另一些都具有相同的利潤率的(因此處于相同的機械化邊界)和不同的增長比率的黃金時代的經濟加以比較,消費對投資的比率越高,因此增長比率越低,則食利者的節儉程度就越差。
或者我們可以列出一些都具有相同的增長比率的經濟來比較,利潤率越高(且機械化程度越低),則食利者的節儉程度就越差。
這不過是對我們以前的分析做一精細的推敲。
我們以前的比較,可以看作是從這種較為一般性的百分之百的節儉的事例中選擇出來的一部分。
關于因日益增多的獨占而産生的停滞狀态的概念,已稍稍被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所削弱,但沒有完全改變。
毛利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工人産生的準租金的增加。
可是隻有一部分利潤分配給食利者,他們分得的份額中隻有一部分被節約。
這樣,每一工人産生的準租金的增長,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消費的程度,少于它降低每一工人的實際工資的程度。
因此,需求的增長少于每一工人的單位産值,于是剩餘生産能力作為毛利增長的結果而出現。
日益增加的節儉 社會主義者的消費不足的理論是:工資在産值中分取的份額會随着産量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停滞開始。
又有一種我們可以叫作自由主義者的消費不足論,注203它所根據的看法是節約對收入的比例傾向于随着收入而增長,不管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是否變動。
當食利者家庭的數目和全部食利者的财富成比例地增加,而他們之間财富的分配始終不變時,黃金時代的條件僅僅需要他們的消費習慣不變。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