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利率
關燈
小
中
大
銀行運用它們的力量來影響利率,是為了什麼目的呢?實際上,政策是由貨币管理當局強加在銀行身上的,可是我們在論證中隻假設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經營,而不詳細說明它們之所以不得不這樣做的情況。
注181 貨币政策 當企業家急于要積累資本的時候,他們也許企圖大規模地進行投資,以緻把整個經濟推向通貨膨脹的限度。
特别是在長期缺乏勞動的情況下市場突然非常興旺時,這種現象可能發生。
膨脹限度不是突然崛起的危崖,而是經過丘陵起伏然後達到的山脈高峰。
一種既需要大量勞動又需要高利潤的積累速度,造成了一種貨币工資比生産力上漲得快的傾向,結果物價上升,而提高貨币工資的壓力增加了。
如果這種過程慢慢地進行,不時發生間斷和回跌,它并不損害人們向來對貨币購買力的穩定性的信心,注182這種信心對經濟組織的平穩運行是一項必要條件(或者至少是一種重要的利器)。
可是,如果這種過程進行的速度太快,就可能使貨币制度崩潰。
銀行政策的最重要的準則是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當銀行家認為有必要抑制通貨膨脹的傾向時,他們必須提高貼現率,售出債券。
債券持有人知道利率上漲可能是暫時的,多頭的買進使債券的價格不緻過分降低。
但債券利率的稍漲,如預期不能持久,也會阻礙投資。
企業家會延遲借入,這可能使他們必須延遲投資方面的支出。
再則,作為投資以外的另一種出路,資金可用來購買債券,等價格上漲時賣出。
這會産生一筆收益,超過為了預期價格上漲而持有債券的時期内的利息;這種收益,或者不如說對這種收益的預期,必須和預期的利潤相比較,才可以看出用資金立刻進行固定投資,或者暫時用來購存債券,哪一種運用方法較為有利。
所以,完全不太高的利率也可能抑制投資,如果人們預期利率将來會降低。
注183 投資計劃一經開始實行,要加以減縮,需要相當的時間;利率提高以後,工資和物價的上漲可能繼續;銀行家們由于不知道他們的措施已經足以打擊近期内的未來投資,可能還要進一步提高利率。
投資不久就急劇地減少,失業就遏止了工資的上漲。
現在銀行必須再降低利率(按照規定),可是在這樣打亂了計劃以後,投資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才能恢複。
通過這種機械作用,通貨膨脹限度限制了積累的速度。
據此推論,太高的利率,由于阻礙投資,會引起損失和浪費。
所以,銀行政策的理想準則是,利率既不應該太低,以緻把積累刺激得上升到通貨膨脹的水平,也不應該太高,以緻使積累停止,不能達到足以保證安全的最低要求。
這種準則最多也隻能很不完全地遵守。
銀行根據過去的經驗教訓,知道怎樣把利率保持在最高和最低限度以内的相當水平上,可是情況經常在變動。
特别是,在市場突然興旺中投資率最高時正是它就要降低的時候。
銀行不能知道未來。
它們隻有在積累速度已經降低時,才覺察到情況的變化,于是企業家擔心害怕,減低利率不容易誘使他們再積極活動;特别是,由于在這種局面下信用受到損害,以及債券的收益彼此相差很大,注184結果對大多數企業家來說,取得資金的代價已經變得比較昂貴,而不是比較低廉。
銀行不時地讓一種通貨膨脹的運動發展過度,可是大體說來,關于抑制膨脹的規定比關于刺激積累的規定,既較為迫切需要,注185又(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較為容易實行,所以苦于利率過高的傾向比由于積累太快而發生的通貨膨脹,一直是資本主義經濟中一項更為常見的缺點。
(由于政治事件引起的通貨膨脹是另一個問題) 一種自動的系統 銀行可能不想把利率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以内,而在一套規章制度下經營,這些規章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他們不需要采取任何有意識的政策。
各銀行協議規定鈔票的發行總額,其數目适當地高于實際流通額;各家銀行保持一筆等于自己的存款的鈔票儲備。
注186為了防止破壞性的競争,他們規定一個名義上的數字,作為存款利率。
然後他們讓其他的利率自然發展
注181 貨币政策 當企業家急于要積累資本的時候,他們也許企圖大規模地進行投資,以緻把整個經濟推向通貨膨脹的限度。
特别是在長期缺乏勞動的情況下市場突然非常興旺時,這種現象可能發生。
膨脹限度不是突然崛起的危崖,而是經過丘陵起伏然後達到的山脈高峰。
一種既需要大量勞動又需要高利潤的積累速度,造成了一種貨币工資比生産力上漲得快的傾向,結果物價上升,而提高貨币工資的壓力增加了。
如果這種過程慢慢地進行,不時發生間斷和回跌,它并不損害人們向來對貨币購買力的穩定性的信心,注182這種信心對經濟組織的平穩運行是一項必要條件(或者至少是一種重要的利器)。
可是,如果這種過程進行的速度太快,就可能使貨币制度崩潰。
銀行政策的最重要的準則是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當銀行家認為有必要抑制通貨膨脹的傾向時,他們必須提高貼現率,售出債券。
債券持有人知道利率上漲可能是暫時的,多頭的買進使債券的價格不緻過分降低。
但債券利率的稍漲,如預期不能持久,也會阻礙投資。
企業家會延遲借入,這可能使他們必須延遲投資方面的支出。
再則,作為投資以外的另一種出路,資金可用來購買債券,等價格上漲時賣出。
這會産生一筆收益,超過為了預期價格上漲而持有債券的時期内的利息;這種收益,或者不如說對這種收益的預期,必須和預期的利潤相比較,才可以看出用資金立刻進行固定投資,或者暫時用來購存債券,哪一種運用方法較為有利。
所以,完全不太高的利率也可能抑制投資,如果人們預期利率将來會降低。
注183 投資計劃一經開始實行,要加以減縮,需要相當的時間;利率提高以後,工資和物價的上漲可能繼續;銀行家們由于不知道他們的措施已經足以打擊近期内的未來投資,可能還要進一步提高利率。
投資不久就急劇地減少,失業就遏止了工資的上漲。
現在銀行必須再降低利率(按照規定),可是在這樣打亂了計劃以後,投資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才能恢複。
通過這種機械作用,通貨膨脹限度限制了積累的速度。
據此推論,太高的利率,由于阻礙投資,會引起損失和浪費。
所以,銀行政策的理想準則是,利率既不應該太低,以緻把積累刺激得上升到通貨膨脹的水平,也不應該太高,以緻使積累停止,不能達到足以保證安全的最低要求。
這種準則最多也隻能很不完全地遵守。
銀行根據過去的經驗教訓,知道怎樣把利率保持在最高和最低限度以内的相當水平上,可是情況經常在變動。
特别是,在市場突然興旺中投資率最高時正是它就要降低的時候。
銀行不能知道未來。
它們隻有在積累速度已經降低時,才覺察到情況的變化,于是企業家擔心害怕,減低利率不容易誘使他們再積極活動;特别是,由于在這種局面下信用受到損害,以及債券的收益彼此相差很大,注184結果對大多數企業家來說,取得資金的代價已經變得比較昂貴,而不是比較低廉。
銀行不時地讓一種通貨膨脹的運動發展過度,可是大體說來,關于抑制膨脹的規定比關于刺激積累的規定,既較為迫切需要,注185又(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較為容易實行,所以苦于利率過高的傾向比由于積累太快而發生的通貨膨脹,一直是資本主義經濟中一項更為常見的缺點。
(由于政治事件引起的通貨膨脹是另一個問題) 一種自動的系統 銀行可能不想把利率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以内,而在一套規章制度下經營,這些規章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他們不需要采取任何有意識的政策。
各銀行協議規定鈔票的發行總額,其數目适當地高于實際流通額;各家銀行保持一筆等于自己的存款的鈔票儲備。
注186為了防止破壞性的競争,他們規定一個名義上的數字,作為存款利率。
然後他們讓其他的利率自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