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貨币和資金供給
關燈
小
中
大
一種流動性比債券更大因而為節約者所喜愛的債務投資,從而獲得利潤。
為了利用這種機會,銀行通過購買債券來擴大它們貸出的範圍,注175取得債務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額作為營業的利潤。
注176 銀行對鈔票流通的數額不能直接控制注177(除了在次要的範圍内流通的速度受利率水平的影響)。
注178如果銀行發行的鈔票多于用作交換媒介所需要的數目,超過的部分就作為存款或者通過償還票據而回到銀行。
可是銀行能影響存款的數額。
無論在哪一天,它們都能購進債券,從而提高債券的價格水平;債券的收益降低以後,債券本身作為一種持有财富的手段就會變得吸引力較差(相對于存款而言)。
銀行從二手市場上購買債券,可以提高債券的價格到必要的程度來誘緻賣方将賣得的價款變為存款。
或者,在任何一段時期内,當銀行買進過度投資者賣出的債券時,這一時期内節約者可以購買的對象就相應地減少,債券的價格漲到足以誘緻節約者向銀行存款而不購買債券的那種水平。
銀行在一個時候買進的特定數額對債券價格的影響,決定于二手市場裡人們當時的看法。
當債券價格上漲時,在一種特定的預期狀态下,有些債券持有者成為看跌的人,或者他們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看跌的心理。
于是他們情願把債券賣給銀行,變成存款(準備以後在債券價格下跌時再買進)。
債券價格的上漲趨勢被看跌的抛售所遏止。
當債券持有人堅決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債券的價格會達到什麼水平時,隻要價格漲得略高于預期的水平,他們馬上就會賣出無限的數額,存款大量增加而同時債券的利率下降很少。
當他們對未來價格的觀念模糊而不确定時,許多人預期價格的任何上漲或許會維持下去,甚至還會再漲,于是銀行的少量收購産生很大的影響。
反過來說,如果由于任何原因人心改為看跌,銀行能夠買進債券,給那些看跌的人他們所需要的存款,從而遏止這種轉變;或者當看漲的變動開始時,銀行能夠把債券售給看漲的人,從而削弱這種變動。
當看跌的人賣出債券時,他們希望(到他們再買進債券時)獲得一筆利潤,這筆利潤超過這一時期中債券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額(或者債券利率和貼現利率的差額,這種貼現利率他們可以節省下來,通過用售出債券的收入來收回票據)。
因此,銀行購買債券,如果同時減低貼現率和存款利率,就有較大的影響。
貼現率的降低,由于影響人心,對債券價格也有直接的影響,如果人們認為這是銀行政策改變的一種信号。
在這方面,銀行運用另一種方針比較容易,因為降低貼現率有一定的限度,而提高貼現率是沒有限度的。
銀行總能夠找到一種貼現率,足以誘使債券持有人開始售出;可是當看跌的心理流行時,連一種名義上的些微的貼現率也許還不能誘使存款持有人開始買進債券。
銀行的作用 銀行的業務範圍可以概括如下:它們的負債(除了自己的資本)由鈔票和存款組成。
它們的資産(除了自己的資本)由起因于直接貸款的債務(貼現的票據)注179和二手貸款(持有的債券)組成。
它們的鈔票形式的負債提供一種方便的交換媒介,注180而存款提供一種債務投資,有些資金所有人甯願接受這種方式的投資,而不購買債券。
這樣,銀行對過度投資者的資金供給,部分地通過貸款,部分地通過從市場上吸收債券,從而使節約者更願意持有那剩下的一部分。
假如沒有銀行,資金一定會更難獲得,人們會不得不使用比較不方便的交換媒介,并且債券為了使人購買而不得不付給的利息一定比較高。
無論什麼時候,銀行外面未收回的鈔票數額總是過去發行的鈔票和作為存款或者貸款的償還而回籠的鈔票之間的差額。
既然鈔票對持有人不産生利息,而使鈔票回到銀行意味着收進利息(存款的利息)或者節省利息的支出(債務的利息),未收回的鈔票數額就不能超過流通便利所需要的數額。
然而,存款的數額是可以有變化的,因為銀行賣出或買進債券,會使其價格發生變化,因而使存款對遊資所有人的吸引力增大或縮小(相對于持有債券而言)。
銀行持有的債券數額愈大,債務投資所有人可以持有的數額就愈小,因此(在任何特定的市場看法下)債券的價格就愈高,收益就愈低。
債務投資市場上債券的收益決定新債券可能據以售出的條件。
這樣,銀行通過規定直接貸款的利率(貼現率)以及在債券市場上買進賣出,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内)決定過度投資者能夠按什麼利率取得資金。
為了利用這種機會,銀行通過購買債券來擴大它們貸出的範圍,注175取得債務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額作為營業的利潤。
注176 銀行對鈔票流通的數額不能直接控制注177(除了在次要的範圍内流通的速度受利率水平的影響)。
注178如果銀行發行的鈔票多于用作交換媒介所需要的數目,超過的部分就作為存款或者通過償還票據而回到銀行。
可是銀行能影響存款的數額。
無論在哪一天,它們都能購進債券,從而提高債券的價格水平;債券的收益降低以後,債券本身作為一種持有财富的手段就會變得吸引力較差(相對于存款而言)。
銀行從二手市場上購買債券,可以提高債券的價格到必要的程度來誘緻賣方将賣得的價款變為存款。
或者,在任何一段時期内,當銀行買進過度投資者賣出的債券時,這一時期内節約者可以購買的對象就相應地減少,債券的價格漲到足以誘緻節約者向銀行存款而不購買債券的那種水平。
銀行在一個時候買進的特定數額對債券價格的影響,決定于二手市場裡人們當時的看法。
當債券價格上漲時,在一種特定的預期狀态下,有些債券持有者成為看跌的人,或者他們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看跌的心理。
于是他們情願把債券賣給銀行,變成存款(準備以後在債券價格下跌時再買進)。
債券價格的上漲趨勢被看跌的抛售所遏止。
當債券持有人堅決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債券的價格會達到什麼水平時,隻要價格漲得略高于預期的水平,他們馬上就會賣出無限的數額,存款大量增加而同時債券的利率下降很少。
當他們對未來價格的觀念模糊而不确定時,許多人預期價格的任何上漲或許會維持下去,甚至還會再漲,于是銀行的少量收購産生很大的影響。
反過來說,如果由于任何原因人心改為看跌,銀行能夠買進債券,給那些看跌的人他們所需要的存款,從而遏止這種轉變;或者當看漲的變動開始時,銀行能夠把債券售給看漲的人,從而削弱這種變動。
當看跌的人賣出債券時,他們希望(到他們再買進債券時)獲得一筆利潤,這筆利潤超過這一時期中債券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額(或者債券利率和貼現利率的差額,這種貼現利率他們可以節省下來,通過用售出債券的收入來收回票據)。
因此,銀行購買債券,如果同時減低貼現率和存款利率,就有較大的影響。
貼現率的降低,由于影響人心,對債券價格也有直接的影響,如果人們認為這是銀行政策改變的一種信号。
在這方面,銀行運用另一種方針比較容易,因為降低貼現率有一定的限度,而提高貼現率是沒有限度的。
銀行總能夠找到一種貼現率,足以誘使債券持有人開始售出;可是當看跌的心理流行時,連一種名義上的些微的貼現率也許還不能誘使存款持有人開始買進債券。
銀行的作用 銀行的業務範圍可以概括如下:它們的負債(除了自己的資本)由鈔票和存款組成。
它們的資産(除了自己的資本)由起因于直接貸款的債務(貼現的票據)注179和二手貸款(持有的債券)組成。
它們的鈔票形式的負債提供一種方便的交換媒介,注180而存款提供一種債務投資,有些資金所有人甯願接受這種方式的投資,而不購買債券。
這樣,銀行對過度投資者的資金供給,部分地通過貸款,部分地通過從市場上吸收債券,從而使節約者更願意持有那剩下的一部分。
假如沒有銀行,資金一定會更難獲得,人們會不得不使用比較不方便的交換媒介,并且債券為了使人購買而不得不付給的利息一定比較高。
無論什麼時候,銀行外面未收回的鈔票數額總是過去發行的鈔票和作為存款或者貸款的償還而回籠的鈔票之間的差額。
既然鈔票對持有人不産生利息,而使鈔票回到銀行意味着收進利息(存款的利息)或者節省利息的支出(債務的利息),未收回的鈔票數額就不能超過流通便利所需要的數額。
然而,存款的數額是可以有變化的,因為銀行賣出或買進債券,會使其價格發生變化,因而使存款對遊資所有人的吸引力增大或縮小(相對于持有債券而言)。
銀行持有的債券數額愈大,債務投資所有人可以持有的數額就愈小,因此(在任何特定的市場看法下)債券的價格就愈高,收益就愈低。
債務投資市場上債券的收益決定新債券可能據以售出的條件。
這樣,銀行通過規定直接貸款的利率(貼現率)以及在債券市場上買進賣出,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内)決定過度投資者能夠按什麼利率取得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