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循環和趨勢

關燈
裡就業對消費部門裡就業的比率的最高限度。

    注162在潛在的經濟滿足狀态的條件下,這個比率所代表的絕對就業量始終不變,那就沒有必要備有一部分即使在突然興旺期中也不會用到的生産能力。

    所以投資部門裡的生産能力必須認為已經是不增不減的。

    投資部門裡的淨投資等于零(每次興旺中的總投資恰好補足每次暴跌中的投資減少),設備的關鍵部分始終不擴充,增長比率不能超過零。

     沒有類似的手法可以阻止長期中的積累減少。

    經濟組織的内在的不穩定性,不僅可能損害滿足狀态的條件,而且可能使經濟在不知不覺中降到潛在的滿足狀态以下,由于蕭條中減少的投資超過興旺中補充的數額。

     走向滿足狀态的道路 當經濟組織的增長比率等于零而機械化還沒有達到限度時,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積累就會引起投資部門裡就業對消費部門裡就業的比率逐漸下降,直到不再有淨投資為止。

    注163在投資波動的情況下,這會表現在每次興旺中的總投資少于上一次興旺中的總投資,而每次蕭條中的消費多于上一次蕭條中的消費。

    從一次興旺到另一次興旺,消費部門的生産能力會增長,而消費部門的生産能力會減低。

    總就業(興旺期和興旺期比較,蕭條期和蕭條期比較)在長期中會是不變的,消費部門裡增加而投資部門裡減少;總的實際工資增多,而總的利潤減少。

     這是一種邏輯的可能性,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下多半不會實現。

    長期中日益下降的利潤率,加上周期的波動,會造成蕭條期中的損失,既削弱對積累的刺激,又會鼓勵自衛性的壟斷組織。

    一個走向滿足狀态的經濟,決不可能僅靠它本身的力量,就能穿過停滞的泥坑,到達目的地。

     就業和失業 為了看清楚連續幾個循環中就業的變動,把技術進步和人口增加分開考慮,較為方便。

    首先,假設始終使用同樣的技術。

    某一次蕭條中的産量水平比上一次蕭條中的高,就需要較高的就業水平。

    自從上次蕭條以來人口有了增加。

    失業人數因此也可能較大(和循環中發生的就業波動比較起來,人口的增長是慢的,因此,和蕭條期中與興旺期中的就業的差額比較起來,某一次蕭條期中與下一次蕭條期中的失業的差額無論如何總要小些)。

    當長期的積累在進行的時候,下一次的興旺期中(隻要興旺的市面能充分發揮力量)投資部門裡的關鍵部分會比上一次興旺期中稍稍擴大,總就業會增長到較高的水平。

    結果,總的實際工資支出,以及商品産量,在每次興旺中總比上一次高。

    在停滞的情況下,從一次興旺到下一次興旺中就業增長很少或者會降低,而失業會随着人口的增長而增加。

     現在讓我們假設興旺期中的投資體現了由于技術進步而來的種種改進,可是勞動隊伍的人數不變。

     長期的積累在繼續進行時,商品的産量在某一次蕭條中總比上一次多,可是就業額可能較少。

    在每次興旺中消費部門裡每人産量比在上次興旺中高(因為上次興旺中所創造的改進的生産能力現在已經使用),并且(假設競争并不較弱),每一工人的實際工資較高。

    因此,如果投資部門裡的就業達到和上次興旺中同樣的水平,實際工資總額和商品産量都較高。

     在停滞的情況下,從一次興旺到另一次興旺總産量增長的比例小于每人産量,并且技術失業會有長期的增加(除非充分地減少工作時間)。

     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相互影響。

    當積累的速度能夠使每一次興旺中的失業保持低水平時,在長期中,産量就會有增長(先後幾個循環中高峰和高峰比較,低潮和低潮比較),這是由較多的就業和較高的每人産量共同構成的。

    在停滞期中,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産量增長很少,甚至還降低,另一方面,長期中失業有增加,由于日益增多的人口以及每單位産品提供的就業減少。

     假設投資部門裡就業的波動是已知的,蕭條期中随着設備利用率的降低,實際工資增長越快,消費部門裡失業就越少(就業乘數較小),這是因為暴跌中降減的數額較小,同時因為隻需要縮減較少的生産能力就可以産生一種反應(所以,在特定的生産設備的年齡構成下,蕭條持續的時期較短)。

    注164 當暴跌的程度不深而蕭條期短時,它們所引起的失業可以忍耐;如果無論如何總有長期的勞動過剩,一次暴跌的額外困苦會混雜在一般的汪洋苦海中而不為人們所特别覺察到。

    可是如果失業人數在興旺期中少而在蕭條期中失業人數既多時期又長時,則失業所引起的那種完全不合理的痛苦(這是在低水平消費以外的一種痛苦)就會顯著而難受,就會産生影響深遠的政治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