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循環和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能力大。
在一種黃金時代,如果投資部門裡擁有同樣的生産能力(以及同樣的勞動隊伍),積累的速度一定會較快(經常維持着興旺期的速度),并且要适應這種積累,一定要有較快的技術進步,或者要建立較高程度的機械化。
在一種黃金時代,如果它具有同樣的長期積累速度,消費部門裡生産能力對投資部門裡生産能力的比率就會較高,因而實際工資的水平也較高。
在一定的生産能力下,消費的平均數(好年頭和壞年頭平均)在黃金時代中一定較高,因為開工不足的時期中産量的不足額一般大大地多于在興旺的高峰時短期出現的産量超額(由于加工等原因)。
勞動的缺乏 不穩定雖然對投資不利,可是積累在一段時期内也許超過勞動增長的長期速度。
長期中積累超過本經濟的可能的增長比率這一情況,表現在興旺期中勞動缺乏上面。
在蕭條期中,勞動的缺乏(相對于生産能力而言)被短期的失業(由于一部分生産能力閑着)所隐蔽;可是在突然興旺中短期的對勞動的大量需求就顯出長期的缺乏。
于是在興旺期中技術改進的傳播速度加快,因為一般的人力缺乏再加上一種賣方市場,使得企業家急于要弄到能産生最大限度單位産量的設備;為了同樣的原因,他們比平時更想獲得新發明。
由于新發明而變為廢舊的設備需要更換,興旺因而延長。
同時機械化程度可能提高,因為(在當時需求多而勞動力難雇的情況下)即使以高成本的投資來增加每人産量,也似乎是值得的。
在沒有技術進步的特殊情況下,增加機械化程度是增加每人産量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在每次突然興旺期中投資都用在一種機械化程度比上次興旺期中高的技術上面。
停滞 我們知道,長期中積累的維持,需要在短期意義上的競争仍然有效。
在某一次蕭條中,獨占也許比上一次市面暴跌時已經增加,或者因為上一次的蕭條形成了一些價格同盟,後來成為常設的組織,或者因為每一陣競争的結果留下人數較少的勝利者稱霸市場,以緻出現獨占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比較緩和的競争意味着較多的剩餘生産能力是和一種特定的實際工資率不相矛盾的。
某一次市面暴跌中生産能力的降低就可能達到或者低于上一次暴跌中的地步,即使生産能力在當中的興旺期間會有所增加。
然後(如果沒有有利于投資的新事态)必須等到生産能力減縮到或者更低于上一次蕭條中的地步,複蘇才會出現。
在長期中生産能力是不增不減或者減退的。
積累的維持有賴于企業家從事積累的努力,并有賴于競争的繼續存在。
如果在蕭條中積累的動力已經減弱,當複蘇來臨時,賣方市場出現後所引起的增長就不如上一次。
在投資還沒有進入原來的關鍵部分以前,就會達到高水平的平衡。
結果投資部門裡的設備補充不能趕上損舊生産能力的廢棄,關鍵部分會逐漸縮小。
在這一種情況下,長期中積累等于零的現象一定隻是偶然的巧事。
也許剛巧每次興旺中的投資恰好足以恢複每次暴跌中損舊的生産能力,一方面失業(從興旺到興旺或者從蕭條到蕭條)逐漸增多,由于勞動隊伍增加或者每人産量增高,可是系統中沒有一定的機械作用會把淨投資在長期中保持在恰好等于零。
實際上,所謂淨投資等于零,并沒有很确切的意義,因為,我們知道,注161隻有在各種資本财貨的具體規格,以及所有的設備的年齡構成,在長期中始終不變時,一種不變的資本擁有量才可能具有明确的定義。
因此,當停滞已經開始時,人們沒有理由可以期待生産能力的總量不增不減。
在輕度的停滞下還可能有一些積累,雖然不足以趕上本經濟的可能的增長比率。
比較嚴重的程度意味着不斷的逐漸減退,每一次蕭條使得資本的總量(根據任何一種約略的合理的計算方法)比上一次減少。
在停滞的情況下,技術的機械化程度也許在不斷降低,因為即使在興旺的高峰時失業的過剩勞動也會傾向于越來越多。
下降的貨币工資碰到不容易下降的物價,實際工資在每次市場興旺中下降得比上一次多,而在每次市面暴跌中上漲得比上一次少,結果每次暴跌中廢棄掉的設備,在以後的興旺中可能用一種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技術來替代。
靜止的狀态 在假想的那種情況中勞動隊伍的人數不變,一切可能的發明都已經做到,實際可能的最高程度的機械化已經達到&mdash&mdash這種情況代表潛在的經濟滿足狀态。
這(和潛在的黃金時代一樣)可能被經濟組織内在的不穩定性所毀損。
通貨膨脹的限度造成投資部門中生産能力的最高限度。
通貨膨脹的限度決定投資部門
在一種黃金時代,如果投資部門裡擁有同樣的生産能力(以及同樣的勞動隊伍),積累的速度一定會較快(經常維持着興旺期的速度),并且要适應這種積累,一定要有較快的技術進步,或者要建立較高程度的機械化。
在一種黃金時代,如果它具有同樣的長期積累速度,消費部門裡生産能力對投資部門裡生産能力的比率就會較高,因而實際工資的水平也較高。
在一定的生産能力下,消費的平均數(好年頭和壞年頭平均)在黃金時代中一定較高,因為開工不足的時期中産量的不足額一般大大地多于在興旺的高峰時短期出現的産量超額(由于加工等原因)。
勞動的缺乏 不穩定雖然對投資不利,可是積累在一段時期内也許超過勞動增長的長期速度。
長期中積累超過本經濟的可能的增長比率這一情況,表現在興旺期中勞動缺乏上面。
在蕭條期中,勞動的缺乏(相對于生産能力而言)被短期的失業(由于一部分生産能力閑着)所隐蔽;可是在突然興旺中短期的對勞動的大量需求就顯出長期的缺乏。
于是在興旺期中技術改進的傳播速度加快,因為一般的人力缺乏再加上一種賣方市場,使得企業家急于要弄到能産生最大限度單位産量的設備;為了同樣的原因,他們比平時更想獲得新發明。
由于新發明而變為廢舊的設備需要更換,興旺因而延長。
同時機械化程度可能提高,因為(在當時需求多而勞動力難雇的情況下)即使以高成本的投資來增加每人産量,也似乎是值得的。
在沒有技術進步的特殊情況下,增加機械化程度是增加每人産量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在每次突然興旺期中投資都用在一種機械化程度比上次興旺期中高的技術上面。
停滞 我們知道,長期中積累的維持,需要在短期意義上的競争仍然有效。
在某一次蕭條中,獨占也許比上一次市面暴跌時已經增加,或者因為上一次的蕭條形成了一些價格同盟,後來成為常設的組織,或者因為每一陣競争的結果留下人數較少的勝利者稱霸市場,以緻出現獨占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比較緩和的競争意味着較多的剩餘生産能力是和一種特定的實際工資率不相矛盾的。
某一次市面暴跌中生産能力的降低就可能達到或者低于上一次暴跌中的地步,即使生産能力在當中的興旺期間會有所增加。
然後(如果沒有有利于投資的新事态)必須等到生産能力減縮到或者更低于上一次蕭條中的地步,複蘇才會出現。
在長期中生産能力是不增不減或者減退的。
積累的維持有賴于企業家從事積累的努力,并有賴于競争的繼續存在。
如果在蕭條中積累的動力已經減弱,當複蘇來臨時,賣方市場出現後所引起的增長就不如上一次。
在投資還沒有進入原來的關鍵部分以前,就會達到高水平的平衡。
結果投資部門裡的設備補充不能趕上損舊生産能力的廢棄,關鍵部分會逐漸縮小。
在這一種情況下,長期中積累等于零的現象一定隻是偶然的巧事。
也許剛巧每次興旺中的投資恰好足以恢複每次暴跌中損舊的生産能力,一方面失業(從興旺到興旺或者從蕭條到蕭條)逐漸增多,由于勞動隊伍增加或者每人産量增高,可是系統中沒有一定的機械作用會把淨投資在長期中保持在恰好等于零。
實際上,所謂淨投資等于零,并沒有很确切的意義,因為,我們知道,注161隻有在各種資本财貨的具體規格,以及所有的設備的年齡構成,在長期中始終不變時,一種不變的資本擁有量才可能具有明确的定義。
因此,當停滞已經開始時,人們沒有理由可以期待生産能力的總量不增不減。
在輕度的停滞下還可能有一些積累,雖然不足以趕上本經濟的可能的增長比率。
比較嚴重的程度意味着不斷的逐漸減退,每一次蕭條使得資本的總量(根據任何一種約略的合理的計算方法)比上一次減少。
在停滞的情況下,技術的機械化程度也許在不斷降低,因為即使在興旺的高峰時失業的過剩勞動也會傾向于越來越多。
下降的貨币工資碰到不容易下降的物價,實際工資在每次市場興旺中下降得比上一次多,而在每次市面暴跌中上漲得比上一次少,結果每次暴跌中廢棄掉的設備,在以後的興旺中可能用一種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技術來替代。
靜止的狀态 在假想的那種情況中勞動隊伍的人數不變,一切可能的發明都已經做到,實際可能的最高程度的機械化已經達到&mdash&mdash這種情況代表潛在的經濟滿足狀态。
這(和潛在的黃金時代一樣)可能被經濟組織内在的不穩定性所毀損。
通貨膨脹的限度造成投資部門中生産能力的最高限度。
通貨膨脹的限度決定投資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