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投資率的波動
關燈
小
中
大
于産量而言)。
通常,在突然興旺期中,物價和貨币工資相對地上漲,以緻銷貨價值中準租金所分得的一份在興旺期中比在長期中的平均數多。
這意味着就業乘數大大地低于長期中平均總就業對投資部門裡就業的比率;注156投資部門比整個經濟經曆更大和更多的波動。
平均産量(好年頭和壞年頭平均)對全部生産能力的比例,在投資部門裡比在整個産業界小。
全部生産能力就大于假如同樣的長期積累率在一種黃金時代的情況下穩定地進行時所能達到的程度。
專門生産各種設備的企業家,習慣于較大的需求波動,在賣方市場中不像其他的人那樣急急地擴充自己的生産能力,結果,在突然興旺的高峰時,投資部門的投資的比例小于投資部門生産能力對總生産能力的比率。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典型的循環過程是這樣:從一種低水平的平衡開始,這時候物價和就業已經穩定了一個短時期,有些設備在更換補充,可是不夠保持現有的數量。
注157随着生産能力的縮減,買方市場的優勢逐漸轉弱。
那些仍然在經營的工廠,由于有些競争者陸續放棄經營,逐漸發現銷售額在增加,并且遲早總有一天某些企業家會發現他們可望在比現有的更多的設備上面獲得利潤。
他們發出添購設備的訂單,于是投資部門裡的就業便增加了。
結果商品的需求擴大,更多的企業家覺察到他們的生産能力不夠,投資便繼續增加。
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市場的突然興旺可能在投資未曾達到實際上可能的最大限度以前就已結束,或者興旺的程度可能足以使投資部門裡某些關鍵設備達到能力的限度。
遇到這樣的時候,投資部門裡某些投資可能要繼續下去,結果在一個短時期以後這種關鍵方面的生産能力增加,可是制造設備的生産能力方面的投資,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對原有的生産能力的比率,小于一般的投資;因而關鍵方面生産能力的增加,不足以使投資繼續增加得像生産能力總量那樣快。
因此消費部門裡生産能力的增長追上了需求的擴大,賣方市場告終,局面急轉直下,使經濟降到一種低水平的平衡。
解釋 自從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開始運用以來,發展的過程呈現了一種明顯的周期性的變化,這就引起人們的一種看法,認為有一種明确的商業循環,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大約經曆八年或十年的時期。
根據這種看法,一個循環的四個階段恰好需要這麼多的時間來經曆一遍,并且容易對所需要的各段時間做出似乎言之有理的估計&mdash&mdash市面上漲時企業家投資的決定逐漸擴散的時期,市面下跌時投資率低降的時期,在沒有足夠的額外的生産能力積累起來消滅賣方市場以前,平衡保持高水平的時期,複蘇以前生産能力縮減的時期&mdash&mdash雖然很不容易證明這種假定的估計在事實上是正确的。
另一種看法是,每次的市場突然興旺總是由一種特殊事件所引起,例如重大的技術發明。
市場興旺一經開始,在它繼續發展期間所發生的任何有利于投資的事件,都被吸入它的主流,加強自己的力量,所以每次市場興旺的程度強弱各不相同,這決定于它的各項構成因素的力量(例如等待利用的新的技術知識的多少)。
市場興旺所引起的賣方市場使得生産能力過度擴張,因為在市場繼續興旺期間出現的投資機會不管怎樣大,賣方市場本身所誘緻的額外投資總不能持久。
于是接着發生市面暴跌,并且蕭條繼續下去(隻有一些無關緊要的波動)直到發生新的重大事件為止。
這兩種看法的決定性的區别涉及怎樣從蕭條中恢複過來。
根據第一種看法,可以說恢複來自系統的内部,因為生産能力的縮減(相對于需求而言)重新造成一種有利于投資的局面。
根據第二種看法,系統本身内在的恢複能力薄弱,不能克服市面暴跌的打擊,而循環的表面上的規律性是偶然的,隻是由于過去事實上在蕭條至多已繼續了幾年以後,總已出現某種事态來引起複蘇。
也許問題永遠不會得到圓滿的答案。
主張各種看法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同樣言之有理地解釋那不完全的曆史資料,并且将來似乎也不會有一種決定性的實驗來解決這個争論,因為今天人民和政府都已經意識到不穩定這個問題,可能會設法采取行動,及早制止市面暴跌或者挽救蕭條,使得關心問題的觀察家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來看出,假如人們聽任經濟系統自然發展,複蘇是不是會出現。
通常,在突然興旺期中,物價和貨币工資相對地上漲,以緻銷貨價值中準租金所分得的一份在興旺期中比在長期中的平均數多。
這意味着就業乘數大大地低于長期中平均總就業對投資部門裡就業的比率;注156投資部門比整個經濟經曆更大和更多的波動。
平均産量(好年頭和壞年頭平均)對全部生産能力的比例,在投資部門裡比在整個産業界小。
全部生産能力就大于假如同樣的長期積累率在一種黃金時代的情況下穩定地進行時所能達到的程度。
專門生産各種設備的企業家,習慣于較大的需求波動,在賣方市場中不像其他的人那樣急急地擴充自己的生産能力,結果,在突然興旺的高峰時,投資部門的投資的比例小于投資部門生産能力對總生産能力的比率。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典型的循環過程是這樣:從一種低水平的平衡開始,這時候物價和就業已經穩定了一個短時期,有些設備在更換補充,可是不夠保持現有的數量。
注157随着生産能力的縮減,買方市場的優勢逐漸轉弱。
那些仍然在經營的工廠,由于有些競争者陸續放棄經營,逐漸發現銷售額在增加,并且遲早總有一天某些企業家會發現他們可望在比現有的更多的設備上面獲得利潤。
他們發出添購設備的訂單,于是投資部門裡的就業便增加了。
結果商品的需求擴大,更多的企業家覺察到他們的生産能力不夠,投資便繼續增加。
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市場的突然興旺可能在投資未曾達到實際上可能的最大限度以前就已結束,或者興旺的程度可能足以使投資部門裡某些關鍵設備達到能力的限度。
遇到這樣的時候,投資部門裡某些投資可能要繼續下去,結果在一個短時期以後這種關鍵方面的生産能力增加,可是制造設備的生産能力方面的投資,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對原有的生産能力的比率,小于一般的投資;因而關鍵方面生産能力的增加,不足以使投資繼續增加得像生産能力總量那樣快。
因此消費部門裡生産能力的增長追上了需求的擴大,賣方市場告終,局面急轉直下,使經濟降到一種低水平的平衡。
解釋 自從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開始運用以來,發展的過程呈現了一種明顯的周期性的變化,這就引起人們的一種看法,認為有一種明确的商業循環,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大約經曆八年或十年的時期。
根據這種看法,一個循環的四個階段恰好需要這麼多的時間來經曆一遍,并且容易對所需要的各段時間做出似乎言之有理的估計&mdash&mdash市面上漲時企業家投資的決定逐漸擴散的時期,市面下跌時投資率低降的時期,在沒有足夠的額外的生産能力積累起來消滅賣方市場以前,平衡保持高水平的時期,複蘇以前生産能力縮減的時期&mdash&mdash雖然很不容易證明這種假定的估計在事實上是正确的。
另一種看法是,每次的市場突然興旺總是由一種特殊事件所引起,例如重大的技術發明。
市場興旺一經開始,在它繼續發展期間所發生的任何有利于投資的事件,都被吸入它的主流,加強自己的力量,所以每次市場興旺的程度強弱各不相同,這決定于它的各項構成因素的力量(例如等待利用的新的技術知識的多少)。
市場興旺所引起的賣方市場使得生産能力過度擴張,因為在市場繼續興旺期間出現的投資機會不管怎樣大,賣方市場本身所誘緻的額外投資總不能持久。
于是接着發生市面暴跌,并且蕭條繼續下去(隻有一些無關緊要的波動)直到發生新的重大事件為止。
這兩種看法的決定性的區别涉及怎樣從蕭條中恢複過來。
根據第一種看法,可以說恢複來自系統的内部,因為生産能力的縮減(相對于需求而言)重新造成一種有利于投資的局面。
根據第二種看法,系統本身内在的恢複能力薄弱,不能克服市面暴跌的打擊,而循環的表面上的規律性是偶然的,隻是由于過去事實上在蕭條至多已繼續了幾年以後,總已出現某種事态來引起複蘇。
也許問題永遠不會得到圓滿的答案。
主張各種看法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同樣言之有理地解釋那不完全的曆史資料,并且将來似乎也不會有一種決定性的實驗來解決這個争論,因為今天人民和政府都已經意識到不穩定這個問題,可能會設法采取行動,及早制止市面暴跌或者挽救蕭條,使得關心問題的觀察家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來看出,假如人們聽任經濟系統自然發展,複蘇是不是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