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工資和價格
關燈
小
中
大
(即使僅僅是在制品的成本中由工資代表的那種成分)。
從企業家的觀點來看,一般前途很有希望,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的降低所節省出來的資金,大概會在工資降低以前所進行的淨投資以外,被投入生産。
如果是這樣,投資部門裡的就業就增加,一種賣方市場便發展形成了。
隻要這種情況存在,價格降低的比例便小于工資降低的比例(即使價格降低的話),實際工資便會降低。
工人的總消費是增多還是減少,決定于就業增加的影響是抵消而有餘還是不夠抵消由于壟斷價格不變而引起的任何毛利的增加。
(這是勞動過剩借以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法注135) 賣方市場 當賣方市場形成,價格上漲而失業者減少時,工會有雙倍的理由要求提高貨币工資;它們的讨價還價的地位很強,而且實際工資最近已經降低。
即使勞動是沒有組織的,急于增添人手的企業家也可能提高貨币工資。
如果價格和貨币工資按比例地上漲(除了由于市場比以前活躍,價格相對于貨币工資而言已經上漲了以外),實際工資沒有增高,要漲的壓力繼續存在。
整個經濟這時已經瀕于通貨膨脹的極限。
注136如果獨占者保持價格穩定,實際工資就會随貨币工資而上漲,這更助長賣方市場的威勢。
當賣方市場在勞動過剩的環境中發展時,長期中一定會有的失業(公開的或者隐蔽的)可能抑制工資上漲的趨勢。
買方市場 在買方市場下出現的失業,和相對于生産能力而言的那種勞動過剩,性質大不相同。
勞動力過剩(或者技術的失業)注137意味着現有的生産設備,按生産能力充分運用時,不夠使所有的勞動力充分就業。
在買方市場裡,就業已經降低到生産能力以下。
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也許沒有勞動力過剩,甚至還是勞動力缺乏。
失業是由于需求不足,不是由于沒有資本設備給勞動力來操作。
買方市場裡的失業比由于勞動力過剩的失業更會使工資下降,因為它往往會同時帶來非常低的物價,使企業的利潤降低或者出現真正的虧損。
另一方面,比較不大可能從刺激投資中得到解決,因為已經有一部分閑置的生産能力,未來利潤的前途由于現在的情況黯淡而難以預料。
買方市場工資下降對物價的影響如何,很難做概括的論斷。
一方面,物價可能已經在主觀正常價格的水平以下,企業家覺得進一步降低物價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主觀正常價格已經降低。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有人要減價的話,最好自己第一個動手先減;至少在某些市場裡盛行着這種想法。
隻要物價跟着工資一起降低,以實物計算,局面不會受到影響。
如果物價膠着不動,實際需求進一步減少,局面就會更加惡化。
注138 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它适應可以利用的勞動 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人們不斷地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它适應可以利用的勞動,因為任何偶然出現的勞動過剩都會加速積累。
調節的手法是通過降低貨币工資率使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低于它的原始成本,從而誘緻額外的投資。
這種調節手法,由于需求方面的短期波動而受到很大的損害。
勞動過剩不會使賣方市場的貨币工資下降(雖然可能阻止貨币工資上漲),因為賣方市場意味着對勞動的需求最近已有增加。
在一個買方市場裡,如果勞動過剩之外再加上短期的失業,工資就會下降。
然而,在這種局面下,對投資的刺激大概不會發生作用。
由于長期的勞動過剩而發生的貨币工資下降的趨勢,以曆次買方市場時期工資下降的形式出現,這種下降不被賣方市場時期中的工資上漲所抵消。
因此,工資下降在它最不能刺激投資時使人最感到它的影響;有助于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其适應于可以利用的勞動的那種機械作用,在經濟容易發生需求的波動時比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微弱得多。
這大大地加強我們的結論,即對勞動的需求不足(相對于供給而言)遠不如對勞動的供給不足(相對于需求而言)那樣會自行調節。
注139
從企業家的觀點來看,一般前途很有希望,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的降低所節省出來的資金,大概會在工資降低以前所進行的淨投資以外,被投入生産。
如果是這樣,投資部門裡的就業就增加,一種賣方市場便發展形成了。
隻要這種情況存在,價格降低的比例便小于工資降低的比例(即使價格降低的話),實際工資便會降低。
工人的總消費是增多還是減少,決定于就業增加的影響是抵消而有餘還是不夠抵消由于壟斷價格不變而引起的任何毛利的增加。
(這是勞動過剩借以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法注135) 賣方市場 當賣方市場形成,價格上漲而失業者減少時,工會有雙倍的理由要求提高貨币工資;它們的讨價還價的地位很強,而且實際工資最近已經降低。
即使勞動是沒有組織的,急于增添人手的企業家也可能提高貨币工資。
如果價格和貨币工資按比例地上漲(除了由于市場比以前活躍,價格相對于貨币工資而言已經上漲了以外),實際工資沒有增高,要漲的壓力繼續存在。
整個經濟這時已經瀕于通貨膨脹的極限。
注136如果獨占者保持價格穩定,實際工資就會随貨币工資而上漲,這更助長賣方市場的威勢。
當賣方市場在勞動過剩的環境中發展時,長期中一定會有的失業(公開的或者隐蔽的)可能抑制工資上漲的趨勢。
買方市場 在買方市場下出現的失業,和相對于生産能力而言的那種勞動過剩,性質大不相同。
勞動力過剩(或者技術的失業)注137意味着現有的生産設備,按生産能力充分運用時,不夠使所有的勞動力充分就業。
在買方市場裡,就業已經降低到生産能力以下。
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也許沒有勞動力過剩,甚至還是勞動力缺乏。
失業是由于需求不足,不是由于沒有資本設備給勞動力來操作。
買方市場裡的失業比由于勞動力過剩的失業更會使工資下降,因為它往往會同時帶來非常低的物價,使企業的利潤降低或者出現真正的虧損。
另一方面,比較不大可能從刺激投資中得到解決,因為已經有一部分閑置的生産能力,未來利潤的前途由于現在的情況黯淡而難以預料。
買方市場工資下降對物價的影響如何,很難做概括的論斷。
一方面,物價可能已經在主觀正常價格的水平以下,企業家覺得進一步降低物價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主觀正常價格已經降低。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有人要減價的話,最好自己第一個動手先減;至少在某些市場裡盛行着這種想法。
隻要物價跟着工資一起降低,以實物計算,局面不會受到影響。
如果物價膠着不動,實際需求進一步減少,局面就會更加惡化。
注138 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它适應可以利用的勞動 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人們不斷地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它适應可以利用的勞動,因為任何偶然出現的勞動過剩都會加速積累。
調節的手法是通過降低貨币工資率使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低于它的原始成本,從而誘緻額外的投資。
這種調節手法,由于需求方面的短期波動而受到很大的損害。
勞動過剩不會使賣方市場的貨币工資下降(雖然可能阻止貨币工資上漲),因為賣方市場意味着對勞動的需求最近已有增加。
在一個買方市場裡,如果勞動過剩之外再加上短期的失業,工資就會下降。
然而,在這種局面下,對投資的刺激大概不會發生作用。
由于長期的勞動過剩而發生的貨币工資下降的趨勢,以曆次買方市場時期工資下降的形式出現,這種下降不被賣方市場時期中的工資上漲所抵消。
因此,工資下降在它最不能刺激投資時使人最感到它的影響;有助于調節生産設備能力使其适應于可以利用的勞動的那種機械作用,在經濟容易發生需求的波動時比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微弱得多。
這大大地加強我們的結論,即對勞動的需求不足(相對于供給而言)遠不如對勞動的供給不足(相對于需求而言)那樣會自行調節。
注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