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工資和價格
關燈
小
中
大
任何短期局面中達到的實際工資标準是經濟組織總的運行的結果,不是由任何有意識的決定所控制,可是貨币工資率是經過企業家和工人之間的特殊談判,有意識地加以規定的。
在我們的簡單模式裡所有的勞動是一樣的,我們假設在任何一點發生的貨币工資上的變動很快地傳布到整個系統,因而實際上任何時候都隻有一種工資标準在實行(正常工作時間和加班的工資都是這樣)。
貨币工資的變動對價格、實際工資、利潤和就業的影響,決定于工資變動時的情況、競争的狀态和企業家的價格政策。
正常能力的産量 貨币工資随競争而上漲我們首先考慮産量剛好和正常生産能力一樣,主觀正常價格占優勢的那種局面,并且人們預期這種局面會繼續再出現,像一種黃金時代那樣。
隻有少數的失業勞動後備軍。
工會經常施加壓力來提高工資,并且他們時時取得勝利,因此在長期中貨币工資率一直有上漲的趨勢。
貨币工資的上漲會提高生産設備的基本費用和再生産費用。
因此它會提高主觀正常價格。
在競争的情況下,各個企業家的自然反應是相應地提高他的産品的價格,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其他的人也正苦于成本的增高,并且既然大家都在差不多按正常設備能力進行生産,就沒有人會怎樣擔心他的競争者以他為犧牲品來擴張銷售額。
如果每個人首先根據他的主觀正常價格增高的數目來提高他的售價,那些向别人購買原料等的人就會發現基本費用中這些成分也和工資一樣已經上漲,因而相應地提高他們自己的價格。
這樣,如果大家同樣地行動,物價就會普遍地随着工資的上漲而按比例上漲。
各項實物資本(包括在制品在内)的再生産成本現在已比它的原始成本高。
假定所需要的額外資金可以取得而無須提高利息率,注132則實物的總投資的水平就沒有理由改變,因為價格既然按貨币工資的比例提高,對商品的實際需求沒有變動,生産可以在新的較高的主觀正常價格下按以前同樣的水平繼續進行。
這時候的局面,根據實物來說,和以前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别是名義上的一個貨币單位的購買力已經普遍地下降。
注133 貨币工資随着獨占的局面而上漲一群少數的企業寡頭也許一直在相互威脅,要把價格弄得低于任何一個人單獨地會願意維持的标準。
成本上漲可能打破那緊張的局面,引起價格超過成本上漲的比例而上漲。
同樣地,一個獨占者可能處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即他感到他可能用較高的價格獲得更大的利潤,可是又怕犧牲顧客的好感,如果毫無顧忌地提高他的價格的話。
成本的增加給他一種表面上好看的借口,既然沒有人确實知道他的成本上漲了多少,他現在可以超過比例地提高他的價格了。
價格增長超過工資增長的比例,會減少實際消費,因此産量會降低到生産能力以下。
另一方面,寡頭企業家也許仍然處于一種互相牽制的均衡狀态,注134沒有人願意首先提高價格,因為擔心其他的人不這樣做;獨占者也許在實行一種長期的政策,甯願(在合理範圍以内)自己忍受毛利的低減。
在這種情形下,價格不會漲得像工資那樣高,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增加了,一種賣方市場就會發展形成。
貨币工資在下降現在讓我們假設,在起初的局面下,雖然工廠設備在充分運行,還有大量的失業勞動後備軍(最近一個時期以來,資本積累趕不上經濟組織的增長比率)。
工會力量薄弱,工資水平趨于下降。
就商品來說,我們的分析和上面是對稱的。
如果一種勉強的均衡被打亂,價格超過和工資的比例而下降,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就會擴張。
如果價格膠着不動,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就會縮減。
可是在投資部門裡可能會有一種不相稱的情況,和我們在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看到的那種情況相類似。
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已經降低到過去的成本以下;這是确實的,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不管一個企業家賣給另一個企業家的貨物的價格發生什麼變化,因為各個企業家都直接承擔他的總投資的一部分
在我們的簡單模式裡所有的勞動是一樣的,我們假設在任何一點發生的貨币工資上的變動很快地傳布到整個系統,因而實際上任何時候都隻有一種工資标準在實行(正常工作時間和加班的工資都是這樣)。
貨币工資的變動對價格、實際工資、利潤和就業的影響,決定于工資變動時的情況、競争的狀态和企業家的價格政策。
正常能力的産量 貨币工資随競争而上漲我們首先考慮産量剛好和正常生産能力一樣,主觀正常價格占優勢的那種局面,并且人們預期這種局面會繼續再出現,像一種黃金時代那樣。
隻有少數的失業勞動後備軍。
工會經常施加壓力來提高工資,并且他們時時取得勝利,因此在長期中貨币工資率一直有上漲的趨勢。
貨币工資的上漲會提高生産設備的基本費用和再生産費用。
因此它會提高主觀正常價格。
在競争的情況下,各個企業家的自然反應是相應地提高他的産品的價格,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其他的人也正苦于成本的增高,并且既然大家都在差不多按正常設備能力進行生産,就沒有人會怎樣擔心他的競争者以他為犧牲品來擴張銷售額。
如果每個人首先根據他的主觀正常價格增高的數目來提高他的售價,那些向别人購買原料等的人就會發現基本費用中這些成分也和工資一樣已經上漲,因而相應地提高他們自己的價格。
這樣,如果大家同樣地行動,物價就會普遍地随着工資的上漲而按比例上漲。
各項實物資本(包括在制品在内)的再生産成本現在已比它的原始成本高。
假定所需要的額外資金可以取得而無須提高利息率,注132則實物的總投資的水平就沒有理由改變,因為價格既然按貨币工資的比例提高,對商品的實際需求沒有變動,生産可以在新的較高的主觀正常價格下按以前同樣的水平繼續進行。
這時候的局面,根據實物來說,和以前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别是名義上的一個貨币單位的購買力已經普遍地下降。
注133 貨币工資随着獨占的局面而上漲一群少數的企業寡頭也許一直在相互威脅,要把價格弄得低于任何一個人單獨地會願意維持的标準。
成本上漲可能打破那緊張的局面,引起價格超過成本上漲的比例而上漲。
同樣地,一個獨占者可能處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即他感到他可能用較高的價格獲得更大的利潤,可是又怕犧牲顧客的好感,如果毫無顧忌地提高他的價格的話。
成本的增加給他一種表面上好看的借口,既然沒有人确實知道他的成本上漲了多少,他現在可以超過比例地提高他的價格了。
價格增長超過工資增長的比例,會減少實際消費,因此産量會降低到生産能力以下。
另一方面,寡頭企業家也許仍然處于一種互相牽制的均衡狀态,注134沒有人願意首先提高價格,因為擔心其他的人不這樣做;獨占者也許在實行一種長期的政策,甯願(在合理範圍以内)自己忍受毛利的低減。
在這種情形下,價格不會漲得像工資那樣高,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增加了,一種賣方市場就會發展形成。
貨币工資在下降現在讓我們假設,在起初的局面下,雖然工廠設備在充分運行,還有大量的失業勞動後備軍(最近一個時期以來,資本積累趕不上經濟組織的增長比率)。
工會力量薄弱,工資水平趨于下降。
就商品來說,我們的分析和上面是對稱的。
如果一種勉強的均衡被打亂,價格超過和工資的比例而下降,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就會擴張。
如果價格膠着不動,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就會縮減。
可是在投資部門裡可能會有一種不相稱的情況,和我們在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看到的那種情況相類似。
生産設備的再生産成本已經降低到過去的成本以下;這是确實的,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不管一個企業家賣給另一個企業家的貨物的價格發生什麼變化,因為各個企業家都直接承擔他的總投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