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産力和實際資本比率
關燈
小
中
大
的壽命不長,這一點卻不可忽視。
設備中一個個别的項目存在了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工資稍有上升。
将來更換時的工資水平将高于原來生産它時的工資水平。
一個保持着一定數量的實物資本的企業家體驗到它的價值(以商品計算)的增長,可是這并不能使他的财富增多,因為它的再生産成本已經遠遠超過它過去的成本;或者,從另一方面看這個問題:它的資本的價值以商品計算已經增長,可是商品對生産設備的購買力已經比例地降低。
以過去成本為根據的折舊定額總是太小,不足以更換損耗的設備;要保持生産設備的實物數量不變,需要資金的淨投資。
積累的減少投資部門中雇用的勞動,在B技術的高級階段比在B技術的低級階段少,且産量構成已經改變。
投資部門的産品中現在包含着較少的用來生産各種生産設備的生産設備,和較多的用來生産商品的生産設備。
轉變過程的發展節奏,決定于配備一套生産設備所需要的勞動量對生産這套設備所需要的設備在生産時所需要的勞動量的關系。
消費品工業中每增添的一批生産設備能力,就要從投資部門中吸去若幹勞動。
投資部門中必須縮減多少生産設備能力,決定于流出了多少勞動。
生産設備能力的縮減意味着一定數量的勞動已不必再用來制造投資部門中補充損舊設備的新設備,因而被吐放出來。
如果這樣吐放出來的勞動在一個月裡超過了消費部門所需要的數量,那超過的部分就會被用來增加消費部門的生産設備的産量,下一個月流到消費部門去的勞動數量就會更大;如果吐放出來的勞動少于所需要的勞動,情況就相反。
這樣,投資部門的縮減以及消費部門的增加生産設備能力,都有一定的時間模型,可以确保勞動隊伍不斷地充分就業。
實際工資上漲的速度決定于消費部門裡生産設備能力增長的速度。
工資率遲早總有一天會漲到使用A技術比使用B技術有利的程度,這時候BA時期便開始了。
技術邊界的轉移當工資達到BA水平時,企業家便訂購A型設備,投資部門便把生産轉移到生産A型設備所需要的生産設備方面去。
勞動流往消費部門的情況漸漸減少而終于終止。
淨投資率降到最低限度。
等到消費部門已經裝置了一些A型設備以後,立刻又開始一種流回的情況,投資率又開始增加,于是出現一種準黃金時代,實際工資穩定在BA水平。
可以說,這個經濟在走向經濟滿足狀态的途程中已經前進了一步。
注95工資率比CB時期中高(利潤率較低),并且在BA時期結束時将再度上漲。
積累量把全部勞動力量從C技術提高到A技術(從CB時期的開始到BA時期的結束),所需要的積累的總數,等于在C技術和CB工資率下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以及在A技術和BA工資率下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兩者的差額。
這可以認為包含兩種成分,就是整個時期開始時和結束時實際資本比率的差額,以及工資率的差額。
實際資本比率上的差額又是用B技術下所雇的每一工人的工時計算的資本超過用B技術下所雇的每一工人的工時計算的資本的超過額,加A技術超過B技術的超過額,減(在利息的影響不可忽視時)由于B技術時期中發生的利潤率的降低而造成的以工時計算的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成本的減少額(由于假想的利率降低而造成的B型生産設備成本的減少額)。
概括地說,B技術時期中的實際工資率(處在CB工資率和AB工資率之間的工資率)增長得越多,則使機械化程度得到一定的增長所需要的積累額就越大。
提高工資方面所吸去的積累越多,由于一定數額的積累而增高的機械化程度就越少,注96或者提高機械化程度所吸去的積累越多,在一定數額的積累下工資率的上漲就越少。
注97 反常的情況注98如果在技術光譜裡有一種反常的關系,以緻當工資上漲時,C技術(而不是A技術)變得比B技術有利,那麼,當工資達到BC水平時,機械化程度就會開始被降低。
當投資部門從生産B型設備轉移到生産C型設備時(生産C型設備時,所需要的勞動較少),勞動就從投資部門裡被吐放出來,被消費部門所吸收,在那裡C技術需要較多的勞動(每一單位産品需要的勞動較多)。
當投資部門隻生産C型設備時,那裡就會發生勞動缺乏的情況,企業家設法阻止勞動流往消費部門,結果驅使貨币工資上漲。
這隻會使商品的生産更能獲利,同時消費部門會不肯讓勞動流出。
除非整個系統在過度膨脹中崩潰,消費部門一定會在争取勞動的競争中勝利,結果淨投資會縮減,實際工資會上漲。
這種實際工資的上漲逐漸地繼續下去,直到使用B技術又變得有利時為止(假設在工資高于BC水平時,使用D技術不比B技術有利)。
一定有一種&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高于那&ldquo反常的&rdquoBC工資率,因為,在一種高工資下C技術所以比B技術更為可取,其原因是C型設備的成本對假想的利率的變動特别敏感;注99随着利潤率的降低,和它相應的假想利率對成本的影響就減輕,結果到了某一點它一定就得讓工資率的影響率獨起作用。
因此在含有反常狀态的一種技術光譜上,有一個低的&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一個高的&ldquo反常的&rdquoBC工資率和一個更高的&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
反常的情況,如果發生的話,隻能是脫離主要發展路線的一種變态。
那些特别假設的意義 (1)當人口增加時,會産生勞動稀少的情況,從而機械化邊界的積累速度也相應地提高。
當人口增長的速度很快時,相反的情況,一種勞動過剩的趨勢,比較容易形成。
(2)技術進步對分析的關系将在下面加以讨論。
(3)當利潤率方面發生未曾預料的變動時,要假定平靜狀态的條件,是有些矛盾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設企業家們預見到B技術時期中會發生的工資上漲,我們就必須假設他們在工資真正達到BA水平以前就已開始轉向A技術。
可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工資上漲的速度就會減低。
要有正确的預見,個人必須預見到其他的人由于也有預見而準備去做的事。
因此正确的預見這一項假設完全是一種空想。
注100比較自然的是假設企業家具有相當程度的預見,可是未來的事很難确定。
如果未來的光景不能确定,投資的利潤率的意義就會變得模糊;實得利潤的意義也不明确,因為這種利潤可以按原來的成本計算或者按再生産的成本計算,
設備中一個個别的項目存在了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工資稍有上升。
将來更換時的工資水平将高于原來生産它時的工資水平。
一個保持着一定數量的實物資本的企業家體驗到它的價值(以商品計算)的增長,可是這并不能使他的财富增多,因為它的再生産成本已經遠遠超過它過去的成本;或者,從另一方面看這個問題:它的資本的價值以商品計算已經增長,可是商品對生産設備的購買力已經比例地降低。
以過去成本為根據的折舊定額總是太小,不足以更換損耗的設備;要保持生産設備的實物數量不變,需要資金的淨投資。
積累的減少投資部門中雇用的勞動,在B技術的高級階段比在B技術的低級階段少,且産量構成已經改變。
投資部門的産品中現在包含着較少的用來生産各種生産設備的生産設備,和較多的用來生産商品的生産設備。
轉變過程的發展節奏,決定于配備一套生産設備所需要的勞動量對生産這套設備所需要的設備在生産時所需要的勞動量的關系。
消費品工業中每增添的一批生産設備能力,就要從投資部門中吸去若幹勞動。
投資部門中必須縮減多少生産設備能力,決定于流出了多少勞動。
生産設備能力的縮減意味着一定數量的勞動已不必再用來制造投資部門中補充損舊設備的新設備,因而被吐放出來。
如果這樣吐放出來的勞動在一個月裡超過了消費部門所需要的數量,那超過的部分就會被用來增加消費部門的生産設備的産量,下一個月流到消費部門去的勞動數量就會更大;如果吐放出來的勞動少于所需要的勞動,情況就相反。
這樣,投資部門的縮減以及消費部門的增加生産設備能力,都有一定的時間模型,可以确保勞動隊伍不斷地充分就業。
實際工資上漲的速度決定于消費部門裡生産設備能力增長的速度。
工資率遲早總有一天會漲到使用A技術比使用B技術有利的程度,這時候BA時期便開始了。
技術邊界的轉移當工資達到BA水平時,企業家便訂購A型設備,投資部門便把生産轉移到生産A型設備所需要的生産設備方面去。
勞動流往消費部門的情況漸漸減少而終于終止。
淨投資率降到最低限度。
等到消費部門已經裝置了一些A型設備以後,立刻又開始一種流回的情況,投資率又開始增加,于是出現一種準黃金時代,實際工資穩定在BA水平。
可以說,這個經濟在走向經濟滿足狀态的途程中已經前進了一步。
注95工資率比CB時期中高(利潤率較低),并且在BA時期結束時将再度上漲。
積累量把全部勞動力量從C技術提高到A技術(從CB時期的開始到BA時期的結束),所需要的積累的總數,等于在C技術和CB工資率下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以及在A技術和BA工資率下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兩者的差額。
這可以認為包含兩種成分,就是整個時期開始時和結束時實際資本比率的差額,以及工資率的差額。
實際資本比率上的差額又是用B技術下所雇的每一工人的工時計算的資本超過用B技術下所雇的每一工人的工時計算的資本的超過額,加A技術超過B技術的超過額,減(在利息的影響不可忽視時)由于B技術時期中發生的利潤率的降低而造成的以工時計算的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成本的減少額(由于假想的利率降低而造成的B型生産設備成本的減少額)。
概括地說,B技術時期中的實際工資率(處在CB工資率和AB工資率之間的工資率)增長得越多,則使機械化程度得到一定的增長所需要的積累額就越大。
提高工資方面所吸去的積累越多,由于一定數額的積累而增高的機械化程度就越少,注96或者提高機械化程度所吸去的積累越多,在一定數額的積累下工資率的上漲就越少。
注97 反常的情況注98如果在技術光譜裡有一種反常的關系,以緻當工資上漲時,C技術(而不是A技術)變得比B技術有利,那麼,當工資達到BC水平時,機械化程度就會開始被降低。
當投資部門從生産B型設備轉移到生産C型設備時(生産C型設備時,所需要的勞動較少),勞動就從投資部門裡被吐放出來,被消費部門所吸收,在那裡C技術需要較多的勞動(每一單位産品需要的勞動較多)。
當投資部門隻生産C型設備時,那裡就會發生勞動缺乏的情況,企業家設法阻止勞動流往消費部門,結果驅使貨币工資上漲。
這隻會使商品的生産更能獲利,同時消費部門會不肯讓勞動流出。
除非整個系統在過度膨脹中崩潰,消費部門一定會在争取勞動的競争中勝利,結果淨投資會縮減,實際工資會上漲。
這種實際工資的上漲逐漸地繼續下去,直到使用B技術又變得有利時為止(假設在工資高于BC水平時,使用D技術不比B技術有利)。
一定有一種&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高于那&ldquo反常的&rdquoBC工資率,因為,在一種高工資下C技術所以比B技術更為可取,其原因是C型設備的成本對假想的利率的變動特别敏感;注99随着利潤率的降低,和它相應的假想利率對成本的影響就減輕,結果到了某一點它一定就得讓工資率的影響率獨起作用。
因此在含有反常狀态的一種技術光譜上,有一個低的&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一個高的&ldquo反常的&rdquoBC工資率和一個更高的&ldquo正常的&rdquoCB工資率。
反常的情況,如果發生的話,隻能是脫離主要發展路線的一種變态。
那些特别假設的意義 (1)當人口增加時,會産生勞動稀少的情況,從而機械化邊界的積累速度也相應地提高。
當人口增長的速度很快時,相反的情況,一種勞動過剩的趨勢,比較容易形成。
(2)技術進步對分析的關系将在下面加以讨論。
(3)當利潤率方面發生未曾預料的變動時,要假定平靜狀态的條件,是有些矛盾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設企業家們預見到B技術時期中會發生的工資上漲,我們就必須假設他們在工資真正達到BA水平以前就已開始轉向A技術。
可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工資上漲的速度就會減低。
要有正确的預見,個人必須預見到其他的人由于也有預見而準備去做的事。
因此正确的預見這一項假設完全是一種空想。
注100比較自然的是假設企業家具有相當程度的預見,可是未來的事很難确定。
如果未來的光景不能确定,投資的利潤率的意義就會變得模糊;實得利潤的意義也不明确,因為這種利潤可以按原來的成本計算或者按再生産的成本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