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産力和實際資本比率

關燈
是說,差别可能或者是由于較高的機械化程度,或者是由于技術的優越。

    情況不容易判斷。

    根據我們的分析,C經濟的顯著特征是它具有較高的利潤率,可是和技術的選擇有關的利潤率是投資的預期收益,而在所有的材料中這是最難找到的一種。

    注82我們也許能粗略地比較兩個經濟裡的實際工資比率,比如采用曾經用以商品計算的勞動成本加以壓縮過的資本财貨的賬面價值,注83可是這種方法是很不精确的,而且即使相當令人滿意,也還有缺點,就是,高的實際資本比率部分地是高利潤率的一種反映,而不是低利潤率的結果,因為資本财貨的成本中含有利息成分。

    注84 然而,實際資本比率上的顯著的差别應該是可以看出來的,而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大概意味着較高的機械化程度。

    注85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認為實際資本比率較高的經濟是A經濟,而這種比率較低的經濟是C經濟。

     便宜的勞動和低的工資當A經濟是高生産力的國家時,C經濟裡的工資水平就較低。

    從企業家的觀點來看,C經濟顯然是一個&ldquo勞動便宜的國家&rdquo。

    較低的工資水平也許是由于有較多的壟斷企業家(或者力量較弱的工會),由于過去遺留下來的資本較少(這又可能是由于低工資所造成的停滞),由于技術上有一種耗費資本的偏向,由于人口增長很快,一直在吞噬積累,不讓每一工人占用的資本有所增加;或者也許是C經濟的發展開始得遲,正在進行着高速度的積累,這種積累不久将使它超過A經濟現在的地位。

     不管是什麼原因使得勞動便宜,低水平的實際工資總是和低水平的生産力聯結在一起的。

    我們不能希望能非常精确地應用我們的分析,來說C經濟裡使用的技術是否可以适當地叫作C技術(就是,A經濟裡一定也會采用的那種技術,假如A經濟裡的利潤率是和C經濟裡的利潤率一樣的話),還是叫作C-技術(一種屬于一個較低的發展階段的技術),可是我們可以給予這種區别以一種實際運用上的意義如下:如果A經濟(高生産力的經濟)的代表訪問C經濟,向當地居民提供關于怎樣改善生活的意見,他們就應當問這兩個經濟之間的差别有多少是由于C經濟裡資本缺乏,隻有通過長時期的積累才能得到補救(在積累期間實行低的實際工資)注86;以及有多少是由于知識缺乏,而知識是可以通過培養少數C經濟的技術人員來灌輸的。

     便宜的勞動,高的工資現在讓我們假設C經濟是高生産力的國家。

    它那裡的實際資本比率比A經濟裡低得多,可是技術知識水平較高,或者不如說是技術知識應用得比較好(大緻說來,使用着C+技術,雖然我們不能希望精确地加以鑒定),結果每人産量和工資水平都比A經濟裡高得多。

    因為以商品計算的勞動成本高,每一工人占用的資本價值在C經濟裡就會比A經濟裡高;每一工人占用的生産能力在C經濟裡較高(對實物資本,例如每一工人占用的馬力的粗略估計,将顯出C經濟裡每一工人占用的實物資本較多)。

    然而,C經濟還是&ldquo勞動便宜的國家&rdquo,因為那裡的工資,和每人産量相對地來說,還是低得使較低的機械化程度可以獲利。

    從企業家的觀點來說,每一單位産品的以商品計算的工資成本在C經濟裡較小,雖然每小時勞動的成本較大;我們可以推斷那裡的投資利潤率較高,雖然我們不能希望直接加以測量。

    注87 C經濟裡工資率較高這種情況的存在,和勞動缺乏是高工資的主要原因那種見解,并不是不相容的。

    兩個經濟之間基本的不同是,相對于人口增長而言的積累速度在C經濟裡比A經濟裡快,以緻企業家們不斷地傾向于制造勞動缺乏的條件,可是同時他們在不斷地防避這種勞動缺乏,做出種種提高每人産量的新發明。

    技術進步迅速這一事實,由于縮短設備的獲利壽命,就會使資本缺乏:注88并且新發明中也許還有一種耗費資本的偏向,以緻每單位就業量所吸收的積累額,在C經濟裡比A經濟裡大。

    可是這些是次要的問題。

    主要的一點是,人們使高速度的積累不能造成勞動的缺乏,因為一定數目的工人所提供的有效勞動量,由于技術上的改進,不斷地增加,可以跟得上生産能力上的增加。

    在A經濟裡,企業家從容地前進,保持他們的地位;在C經濟裡,企業家趕緊地奔跑,保持他們的地位。

     對我們的分析做這樣的解說,必須适當地照顧到我們的種種假設的抽象性質,可是這種解說至少提示一些似乎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第十四章積累而沒有新發明 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在比較種種不同的機械化邊界的狀态,在每一種狀态下那有關的經濟都享有黃金時代的條件。

    在各個經濟中利潤率始終不變,關于未來利潤的預期不斷地獲得實現,因此随着時間的進展,人們反複地做同樣的預期。

    在一個經濟中的機械化邊界的改變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是一種在時機成熟時發生的事件。

    它一定會引起利潤率的改變,且使人們修改他們的預期。

    這使得論證中增加了許多複雜情況,為了單獨分開那主要的論點,我們暫時提出一些更為簡單化的假設。

     一些特别的假設 (1)勞動隊伍的人數不變。

     (2)沒有技術進步,現有技術的内容充分被人了解,并有一定的設計。

     (3)企業家們預料将來物價和工資繼續像今天一樣,即使最近曾有變動。

     (4)個别資本财貨的壽命很短,因此個别的企業家可以容易地把他所有的生産設備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而不損失價值,他所采取的辦法是不補充那些已經不能獲利的項目,而把積存的折舊基金投資在他預期可以獲利的項目上面。

     (5)勞動在各種職業之間完全可以流動。

     (6)不同技術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以緻要把勞動隊伍提高一步(從C技術到B技術或者從B技術到A技術),需要用掉多年的積累。

     (7)一個經濟的兩個部門之間有明顯的區别,這種區别不随所用的技術而變化(有各種特殊的制造資本财貨的工業,為各種不同技術供給所需要的設備,包括它們本身需要的設備在内)。

    開始運用一套設備,需要對在制品的投資。

    而就商品來說,這種投資必須由消費部門裡的工人建立起來,可是總的實物投資受設備的産量的支配,因為運用每種類型的設備,需要特定數量的在制品。

     這些假設,目的在于使我們可能分析從一種技術到另一種技術的轉變,好像這種轉變的發生對平靜狀态沒有任何幹擾似的。

    因此,論證是有些空想的,可是用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