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産力和實際資本比率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現在必須考慮,當我們的一些經濟處于不同的技術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機械化邊界時,怎樣進行比較。
這種分析有些複雜。
在任何一個經濟内,在黃金時代,實際資本比率和利潤率始終不變,可是在一個經濟和另一個經濟之間,實際資本比率的不同可能由于機械化邊界的位置不同,或者由于技術知識上的偏向不同&mdash&mdash有的偏向于多耗費勞動而節約資本,有的偏向于節約勞動而多耗費資本。
&ldquo沒有偏向&rdquo的意義 不同的技術知識狀态表現在不同的技術光譜裡。
一種知識狀态在特定的實際資本比率下比另一種知識狀态優越,如果在這特定的實際資本比率下每人産量較大(一種技術可能在高比率下比另一種技術有利,而在低比率下不及另一種技術有利,那麼,如果各個經濟按照适合于本身情況的方向發展了技術&mdash&mdash勞動比較缺乏的經濟,發展了多耗費資本的生産方法,而資本比較缺乏的經濟則發展了少耗費資本的生産方法&mdash&mdash我們就不能概括地說哪一種比哪一種有利注79)。
沒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可以比較那些代表不同知識狀态的各種技術的機械化程度,可是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中所有的工資水平和利潤率來鑒别一種較為可取的技術。
在每種技術的範圍以内,較低的利潤率總是跟較高的機械化程度連在一起的(除了在不正常的時候)。
注80有一種B+技術(在某種發展狀态下)被采用,這時候它的利潤率和在一種發展較差的狀态下因采用B技術而産生的利潤率相同;還有相當于C技術和A技術的C+技術和A+技術。
注81産生高級技術的種種改進和發明,部分地在于使人們可能以較少的勞動來運用具有一定生産能力的資本财貨,部分地在于用較少的勞動就能生産和維持一定數量的生産能力。
(當一方面的改進是由于另一方面付出代價而取得的時候,例如節省了每單位産量所用的勞動但同時在每一工人需用的生産設備方面卻用去了成本較大的投資,最好是把這種情況作為老的技術範圍以内的一種改進,而不必作為采用了一種高級的技術) 兩級之間的一種沒有偏向的關系,意思是說在優越的技術下,每單位産量所用的勞動和每單位産量所用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資本,在有關技術的整個幅度内,以同一比例減少,結果B+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B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A+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A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C+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C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
當優越性偏向于節省資本方面時(生産和維持一套具有一定生産能力的資本财貨所需要的勞動,比運用這套設備所需要的勞動減少得多),B+技術所代表的實際資本比率小于B技術所代表的實際資本比率,等等。
相反地,如果偏向于使用資本方面,B+技術就代表一種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
生産力和相對份額 我們現在有三種因素必須同時顧到&mdash&mdash在有關的實際資本比率下,一個級裡的技術比另一個級裡的技術優越的程度;各級之間的關系上的偏向;以及各個經濟在運行中所根據的自己的一級技術上的一點。
利潤率相等的沒有偏向的優越性最簡單的情況(相當于一個黃金時代之内的兩個發展階段)是這樣,在兩個經濟中實際資本比率和利潤率兩者都相等。
一個經濟在使用B技術,另一個在使用B+技術,兩個經濟之間的關系是沒有偏向的,所以B技術和B+技術需要同一實際工資比率。
這時候,優越的經濟裡的實際工資比那較差的經濟裡的實際工資高,其相差的比率和兩個經濟裡每人産量的相差的比率相同。
在每一工人占用的資本(以産品計算)方面,前者也以同樣的比例多于後者,而工資和利潤在産值中所分得的份額在兩個經濟中是相等的。
優越性沒有偏向,利潤率不同不同的技術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沒有偏向的,而各個經濟在它自己的那一級技術上處于不同的地位。
當優越的經濟裡利潤率較低時,它在使用A+技術,另一方面那落後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
這時候優越的經濟裡的工資較高,其高出的程度大于在B技術的機械化程度下每人産量提高的程度。
實際工資比率和比較落後的經濟中使用A技術時所需要的實際工資比率一樣。
我們知道,這不一定是一種比B技術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更高的實際資本比率,因為在資本财貨的成本上較低的利潤率發生了影響(列入它們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中的假想的利息率也較低)。
我們也不能一般地說哪一個經濟産生較大的相對的工資份額,因為在優越的經濟裡每一工人的工資較高,可是每單位産品所費的勞動時間較少。
當優越的經濟中利潤率較高時,它在使用一種C+技術,而它的實際資本比率等于落後的經濟中使用C技術時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
也不可能對實際工資比率(比較B技術和C+技術)或工資和利潤的相對份額,做出一般化的結論。
優越性有偏向,利潤率相等兩個經濟裡利潤率可能相同,以緻優越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落後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而實際資本比率不同,因為這兩級技術之間的關系是有偏向的。
如果偏向是節省資本,則B+技術需要較低的實際資本比率。
這時,在優越的經濟裡工資就較高,其比率大于每人産量,并且工資在産值中分得的份額也較大。
工人的境況比較好,因為他們是在一個比較先進的經濟裡,又因為所用的技術需要較少的資本(單位産品占用的資本)。
相反地,當B+技術需要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時,勞動在産值中分得的份額就較少。
這些不同條件下和不同對象間的比較,可以包括不同經濟之間一切可能的技術關系;可是隻有在利潤率相同的兩個經濟之間,我們才可能一般地說它們的比較生産力怎樣影響勞動和資本在産值中所分得的相對份額。
解說 盡管我們的種種假設非常抽象,我們的分析卻對于怎樣比較實際經濟中的生産力,提供了一些線索或指南,隻要這些經濟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不因實際情況中産量、勞動、工資和利潤的計量受了含糊的物價指數的影響,而弄得辨别不清。
當我們看到生産力和實際工資的水平大不相同的兩個經濟時,生産力高的那個經濟也許相當于(在我們的分析計劃裡)使用着A技術的A經濟,而生産力低的那個經濟相當于使用着C技術的C經濟;或者生産力高的那個經濟也許相當于使用C+技術的C經濟。
那就
這種分析有些複雜。
在任何一個經濟内,在黃金時代,實際資本比率和利潤率始終不變,可是在一個經濟和另一個經濟之間,實際資本比率的不同可能由于機械化邊界的位置不同,或者由于技術知識上的偏向不同&mdash&mdash有的偏向于多耗費勞動而節約資本,有的偏向于節約勞動而多耗費資本。
&ldquo沒有偏向&rdquo的意義 不同的技術知識狀态表現在不同的技術光譜裡。
一種知識狀态在特定的實際資本比率下比另一種知識狀态優越,如果在這特定的實際資本比率下每人産量較大(一種技術可能在高比率下比另一種技術有利,而在低比率下不及另一種技術有利,那麼,如果各個經濟按照适合于本身情況的方向發展了技術&mdash&mdash勞動比較缺乏的經濟,發展了多耗費資本的生産方法,而資本比較缺乏的經濟則發展了少耗費資本的生産方法&mdash&mdash我們就不能概括地說哪一種比哪一種有利注79)。
沒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可以比較那些代表不同知識狀态的各種技術的機械化程度,可是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中所有的工資水平和利潤率來鑒别一種較為可取的技術。
在每種技術的範圍以内,較低的利潤率總是跟較高的機械化程度連在一起的(除了在不正常的時候)。
注80有一種B+技術(在某種發展狀态下)被采用,這時候它的利潤率和在一種發展較差的狀态下因采用B技術而産生的利潤率相同;還有相當于C技術和A技術的C+技術和A+技術。
注81産生高級技術的種種改進和發明,部分地在于使人們可能以較少的勞動來運用具有一定生産能力的資本财貨,部分地在于用較少的勞動就能生産和維持一定數量的生産能力。
(當一方面的改進是由于另一方面付出代價而取得的時候,例如節省了每單位産量所用的勞動但同時在每一工人需用的生産設備方面卻用去了成本較大的投資,最好是把這種情況作為老的技術範圍以内的一種改進,而不必作為采用了一種高級的技術) 兩級之間的一種沒有偏向的關系,意思是說在優越的技術下,每單位産量所用的勞動和每單位産量所用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資本,在有關技術的整個幅度内,以同一比例減少,結果B+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B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A+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A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C+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和C技術下的實際資本比率一樣。
當優越性偏向于節省資本方面時(生産和維持一套具有一定生産能力的資本财貨所需要的勞動,比運用這套設備所需要的勞動減少得多),B+技術所代表的實際資本比率小于B技術所代表的實際資本比率,等等。
相反地,如果偏向于使用資本方面,B+技術就代表一種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
生産力和相對份額 我們現在有三種因素必須同時顧到&mdash&mdash在有關的實際資本比率下,一個級裡的技術比另一個級裡的技術優越的程度;各級之間的關系上的偏向;以及各個經濟在運行中所根據的自己的一級技術上的一點。
利潤率相等的沒有偏向的優越性最簡單的情況(相當于一個黃金時代之内的兩個發展階段)是這樣,在兩個經濟中實際資本比率和利潤率兩者都相等。
一個經濟在使用B技術,另一個在使用B+技術,兩個經濟之間的關系是沒有偏向的,所以B技術和B+技術需要同一實際工資比率。
這時候,優越的經濟裡的實際工資比那較差的經濟裡的實際工資高,其相差的比率和兩個經濟裡每人産量的相差的比率相同。
在每一工人占用的資本(以産品計算)方面,前者也以同樣的比例多于後者,而工資和利潤在産值中所分得的份額在兩個經濟中是相等的。
優越性沒有偏向,利潤率不同不同的技術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沒有偏向的,而各個經濟在它自己的那一級技術上處于不同的地位。
當優越的經濟裡利潤率較低時,它在使用A+技術,另一方面那落後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
這時候優越的經濟裡的工資較高,其高出的程度大于在B技術的機械化程度下每人産量提高的程度。
實際工資比率和比較落後的經濟中使用A技術時所需要的實際工資比率一樣。
我們知道,這不一定是一種比B技術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更高的實際資本比率,因為在資本财貨的成本上較低的利潤率發生了影響(列入它們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中的假想的利息率也較低)。
我們也不能一般地說哪一個經濟産生較大的相對的工資份額,因為在優越的經濟裡每一工人的工資較高,可是每單位産品所費的勞動時間較少。
當優越的經濟中利潤率較高時,它在使用一種C+技術,而它的實際資本比率等于落後的經濟中使用C技術時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
也不可能對實際工資比率(比較B技術和C+技術)或工資和利潤的相對份額,做出一般化的結論。
優越性有偏向,利潤率相等兩個經濟裡利潤率可能相同,以緻優越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落後的經濟在使用B技術,而實際資本比率不同,因為這兩級技術之間的關系是有偏向的。
如果偏向是節省資本,則B+技術需要較低的實際資本比率。
這時,在優越的經濟裡工資就較高,其比率大于每人産量,并且工資在産值中分得的份額也較大。
工人的境況比較好,因為他們是在一個比較先進的經濟裡,又因為所用的技術需要較少的資本(單位産品占用的資本)。
相反地,當B+技術需要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時,勞動在産值中分得的份額就較少。
這些不同條件下和不同對象間的比較,可以包括不同經濟之間一切可能的技術關系;可是隻有在利潤率相同的兩個經濟之間,我們才可能一般地說它們的比較生産力怎樣影響勞動和資本在産值中所分得的相對份額。
解說 盡管我們的種種假設非常抽象,我們的分析卻對于怎樣比較實際經濟中的生産力,提供了一些線索或指南,隻要這些經濟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不因實際情況中産量、勞動、工資和利潤的計量受了含糊的物價指數的影響,而弄得辨别不清。
當我們看到生産力和實際工資的水平大不相同的兩個經濟時,生産力高的那個經濟也許相當于(在我們的分析計劃裡)使用着A技術的A經濟,而生産力低的那個經濟相當于使用着C技術的C經濟;或者生産力高的那個經濟也許相當于使用C+技術的C經濟。
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