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貨币的意義

關燈
經濟理論的目的之一是透過貨币的現象看到背後的真實情況。

    注19普通人是很少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的。

    在他看來,貨币意味着财富。

    當他說&ldquo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rdquo的時候,他的意思是(用經濟學家的語言來說):對物品和服務的支配權跟幸福并不是同一回事。

    然而,當他說&ldquo錢不是它原來那樣了&rdquo的時候,他确實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這時他的意思是說,一個貨币單位對物品和服務的購買力近來降低了。

     貨币和購買力 普通人一心地注意錢,是因為他希望(根據他個人的環境)通過工作、節約儲蓄、投機、雇傭勞動、要求提高工資,來增加他對錢的支配權,而一個貨币單位所代表的對物品和服務的購買力是從整個經濟運行中産生的東西,他對它是毫無辦法的。

     再則,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或者,實際上任何一種比知更鳥的經濟複雜得多的經濟的運行)需要一項必要的條件,就是,它的成員應該用貨币來進行思想活動,而不是用購買力來進行。

    因為,如果人們具有高度的購買力意識,當他們預料貨币價格上漲時,他們就都會成為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漲價而購買物品的投機家,而這種投機行為本身就會使物價上漲,結果是,除非有強有力的控制,貨币制度将在過度膨脹中崩潰。

    或者,當他們預料物價下跌時,各人都想方設法賣出自己可能出賣的東西,而除了不可避免的眼前的需要,什麼也不買進,結果使生産程序停頓。

    為了維持制度的運行,普通人必須在行動中好像他所說的那樣,以為一先令總是一先令,即使他模模糊糊地知道實際上不是。

     然而,經濟學家必須具有購買力意識,因為他所關心的是财富的總數和它的分配。

    為了要分清貨币和财富之間的種種關系,設想一個一切交易都用實物來進行的非貨币的世界,是很迷人的。

    可是,把由這種假想情況中得出的結論,應用到資本主義經濟上,是會引起誤解的。

    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工匠經濟,在這種經濟組織裡,貿易以直接物物交換的形式來進行,或者用實物來進行簡單的三角式交易。

    任何一種可以交換的商品代表它本身以及對其他商品的一定數量的購買力;編籃筐的人可以把他的貨品賣給鐵匠,換取鐵釘,這些鐵釘他不準備使用,而準備以後用來換取别的東西。

    可是在這些條件下所可能做到的專業化和貿易一定很有限,實際上我們知道,貨币作為一種普遍接受的支付媒介或手段,在人類經濟組織向複雜發展的過程中很早就已出現。

    特别是,工資經濟需要貨币。

    一個創辦企業的雇主,在他還沒有任何東西可賣以前,就得支付工人的報酬,因此他必須先有一筆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的購買力(資金),然後才能開始經營(在工人等待從業務收入中分取一份作為報酬的場合,他們是合作者,不是雇員;這需要一套和資本主義經濟中大不相同的規章慣例)。

    對一個已在經營中的企業來講,用自己的産品來支付工人的報酬,是效率最差的辦法(除非他們自己的産品恰巧是一種方便的交易媒介);因為,如果工人們必須從事于物物交換的貿易,用自己的産品去換取他們要消費的各種東西,他們就沒有時間或精力來工作。

    注20(再則,那樣他們将自己擔負企業的風險,而這又需要一套不同的規章慣例)因此,一個還沒有發明貨币的社會,不可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經濟。

     知更鳥的那種經濟是非貨币的經濟,因為家庭和家庭之間沒有專業化和交換(知更鳥并不用毛蟲交換蛆蟲,它取得領土是通過征服或占領,不是通過購買),同時在家庭内部,權利和義務都由嚴格的慣例規定得很清楚(通過天賦的本能而執行),不需要任何報酬。

    母鳥不需要資金就可以築窩,因為它在同一時間内自己可以覓食。

    而後來公鳥給它取來的食物,不是用來誘使她孵雛的一種報酬,而隻是在它不能離開蛋的時候維持它生命的一種手段。

    人類經濟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須受類似的家庭内部慣例的支配,這種慣例不涉及錢的問題。

    可是對那較大的人類經濟組織來說,某種形式的貨币是一種必需的條件。

    所以,貨币作為一種法制來看,已經成為整個制度的一部分,這種制度我們正在透過貨币價值的表象來加以考察。

     雖然我們不可能設想一個非貨币的資本主義經濟而不陷入種種矛盾,但設想一種用不同媒介物執行貨币的各種職能的經濟,還是一種有益的做法。

    假定債務的清償和款項的支付都用鐵釘來進行,價值都用銀兩來表示,工資合同都用若幹蒲式耳小麥來訂定。

    那麼,一個雇主支付工人的報酬時可給他若幹鐵釘,其價值以白銀計算和約定的一定數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