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富的意義

關燈
的書或者一頂很新的帽子&mdash&mdash來說,光是購買行為本身就已是一種快樂,且不說以後對那件财産的享受;可是就大多數東西來說,購買的唯一動機是為了在一段較短的或較長的未來時間中享受這些東西的服務。

    注13 然而。

    把購買當作消費的那種思想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它影響普通人的态度,也影響經濟學家的論點。

    當英國實行衣着限額配給時,在每個人看來,每人配給若幹張券而完全不管貨物所代表的消費能力的不平均分配,似乎是完全公平而平等的。

    這種思想習慣在理論上會使人誤入歧途;在實踐上它會造成生産者的偏見(無意識的或者故意的),他們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下,可以從經常售出一種很快就會壞掉的貨物中獲得較多的利潤,比設法以對一定的支出來說在技術上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消費能力供應購買者獲利更多。

     還有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貨币這個尺度的使用會引起誤解。

    對許多資本家來說,銷售産品比生産産品更加麻煩,消費者購買實物時所付的價格中很大一部分不是補償實物生産以及技術上必要的運輸和保管等費用,而是補償勸說消費者來買的那種廣告等費用。

    這意味着如果我們以為消費品單純地是一種具體的和可以享受的東西,貨币這個尺度就不能始終衡量我們所想的那種東西。

     可是盡管像上面這樣說,實際上具體物品和有效服務的總量确實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個人和集團的購買力是影響他們的消費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對購買力的支配權是一個值得讨論的問題。

     購買力和支出 購買力必須分兩層來研究&mdash&mdash一層是個人或集團對貨币的支配權,一層是一個貨币單位給人的對物品和服務的支配權。

     所謂購買力,如果用個人在任何一個時刻所支配的貨币來解釋,不是一種很精确的數量。

    購買力肯定不限于家裡或者他的銀行活期賬戶上的現金。

    也不僅僅在于他的債務投資(一種純粹金融性的資産)。

    注14一件大衣,雖然一般說來,人們想要它隻是作為一種消費品,可是同時也是一種購買力的貯藏,這筆購買力可以随時取用,隻須把大衣賣掉或者當掉。

    購買力也不限于财産;它可以包括借債能力或者信用。

    透支的便利也是一種很好的購買力的來源,和銀行存款完全一樣。

    再說,個人各自所有的購買力的貯藏(這使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随時動用,因而安心),不能加在一起作為整個經濟組織的總貯藏。

    假如每個人同時要使用他的購買力,那經濟組織就會在&mdash次超通貨膨脹中爆炸。

     然而,在正常的時候,個别的購買力所有者對于怎樣使用購買力具有相當調勻的習慣,一個經濟組織運行的情況決定于購買力的使用,不是決定于購買力的存在。

    因此,用貨币計算購買力的那種概念的含糊,并不損害進行經濟分析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計算一個家庭或者一個集團在某一段時期中使用的購買力的總額,例如他們一周或一年的支出。

    通常所謂的&ldquo國民收入&rdquo,就是全國所有的家庭一年中支出的總數(加上投資于新資本财貨的支出以及輸出和輸入的差額,不管是順差或逆差)。

    支出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它給物品和服務造成市場,維持經濟組織的運行。

    在本書中,我們有興趣的是作為一種計量某些個人或集團的消費的(很不完備的)指标的支出。

     購買力的計量 一筆錢的實際購買力在于它可能買到的各種物品和服務。

    這裡我們說到購買力分析中較低的一層,碰到一些新的問題。

     人類的頭腦天生富有詩意,會從一些不可思議的本體來思索。

    說是各種事物就是現在這樣,而不是另一種東西,這種說法人們不得不接受,可是不合人們的性格。

    把經濟财富看作由勞動注入的若幹價值,或者看作可以通過消費而獲得的若幹效用,比認為它包括隻有在按照一種多少有幾分武斷的慣例來計量時才能把它看作一種數量的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東西,要容易得多。

     貨币的絕對購買力(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是一種很難捉摸的概念。

    可是為了分析經濟學所研究的那種問題&mdash&mdash支配個人、集團、國家或者人類從事于财富生産的條件,以及支配他們之間财富消費的分配的條件&mdash&mdash我們所關心的主要是總計數量或份額的變化,而不是絕對數量。

    因此我們的興趣在于對購買力做種種比較,而不在于要測量絕對的購買力。

     要比較不同的貨币支出的實際價值,勢必要比較不同的這樣那樣的物品。

    假設我們要比較一群消費者在兩個不同時間購買的物品,就用一種簡單的情況來說,所有的都是熟悉的東西(雞蛋、大衣、音樂會入場券等),對于這些東西的物質性能、新舊、耐久性等等有明确的規定,兩張清單都附有樣品;那麼,這兩張清單唯一的不同是在價格和數量方面。

     最簡便的比較方法是用其中的一套價格來求得這兩套商品的價值。

    這樣,如果我們要比較前後兩個日期買進的東西,我們可以把第二張清單上的每一個項目按它的價格抄到第一張清單上去。

    然後,我們用一種不合邏輯的但是方便的說法,把這樣得到的總數上比例的差額叫作購買量上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