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遷時的遐想

關燈
逐漸取代尼采而占據重要地位。

    我居留巴塞爾的幾年中也首次開始嘗試把卧室布置得美觀和諧,那時我在巴塞爾老城租賃了一幢奇特房屋的一間原本十分漂亮的房間,房裡有一個很大的老式釉磚壁爐,一副古色古香的氣派。

    但是我并沒有因此而滿足。

    房間确實很漂亮,卻從來沒有暖和過,盡管在那個大壁爐裡燃燒着大堆的木材。

    窗下那條看來很僻靜的街道自清晨三點鐘起就有許多牛奶車和運貨車從阿爾班門方向駛來,轟隆轟隆地駛過石闆路面,奪走我的好夢。

    因而不久之後,我便逃出了這個漂亮的房間,搬遷到現代化的郊區去了。

     從這時起才開始了我一生的新時期,我不再經常輕易地搬家,而是定居在這所我喜歡而且覺得對我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房子裡。

    這些年中,從我一九〇四年第一次結婚,到我一九三一年遷居卡塞·布特梅爾,我一共住過四幢住宅,其中有一幢還是我自己建造的。

    我今天還一直在思念着它們。

     如今我不會再搬遷到一幢讨人嫌或者說是不起眼的屋子裡去了。

    我已見識過許多古老的藝術,我曾到過意大利兩次,因此也改變和豐富了我的生活。

    我辭别了以往所擔任的職務而結婚了,我同時還決定将來要完全定居在鄉下。

    對于這些決定:選擇居住地點,選定我們将來居住的房屋等等,我的第一位太太起了很大的作用。

    她認為最有意義的是過一種簡樸的、鄉村式的、健康而又盡量清心寡欲的生活,同時在一切簡陋之中卻又要住得非常舒适,也就是說房子必須坐落在美麗的環境中,可以看到美麗的風光,但這種美麗又必須十分富于特色和高貴,而不是平平庸庸的。

    她的最終理想就是一幢半是農家、半是華貴的鄉村别墅,屋頂鋪着青苔,房間寬暢,周圍都是古老的樹木,大門前盡可能要有一道潺潺流動的泉水。

    我也完全有同樣的想法和希望,這當然是受了太太的影響。

     于是我們便去尋找這幢已設想好的房子。

    最初我們在巴塞爾附近尋找了一番,因為這裡到處都是美麗的村莊,接着我們在第一次拜訪住在愛密斯霍芬的艾米爾·斯特勞斯(3)時,第一次看見了博登湖,最後我太太在巴登的恩特湖畔一個叫蓋恩霍芬的村子裡發現了一幢空着的農舍,農舍面對一座鄉村教堂,中間隔着一個幽靜的小廣場。

    當時我正住在卡爾夫老家,和父親、姐妹們住在一起,正在寫作長篇小說《在輪下》。

    我同意妻子的選擇,我們租下了這座農舍,每年租金是一百五十馬克,當時在我們看來是極便宜的。

    我們從一九〇四年秋天開始布置新居,開始時碰到很多困難,讓我們非常沮喪,從巴塞爾托運的家具、床鋪遲遲不到,我們等了又等,每天都到湖邊去等候從肖夫霍森開來的早班輪船。

    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等得我們心急如焚。

    我們把二樓那些房間裡粗大的屋面梁漆成深紅色,把樓下兩間最漂亮的房間貼上了本色的松木護壁闆,牆邊那座堅固的火爐就是所謂的&ldquo藝術傑作&rdquo:這是一堵用綠色舊釉磚砌成的牆,上端呈一條粗糙的長凳形的台座,從廚房裡通過來的竈火使它變得很暖和。

    這裡成了我們喂養的第一隻貓的窩兒,我們管這隻美麗的雄貓叫加塔梅拉塔。

     總而言之,這是我的第一個家。

    确切地說,我們隻租用了這幢房子的一半,另一半是倉房和牲口廄,還都由那個農家自己使用着。

    這幢木架房屋的居住部分的底層是一間廚房和兩間住房,有巨大釉磚火爐的那間比較大,是我們的起居室和餐廳,我們沿着半邊牆壁擺了一溜粗糙的長闆凳,背靠木闆壁坐在那裡是很暖和、很舒适的。

    隔壁那間比較小的房間是我太太的領地,放着她的鋼琴和書桌。

    一架很粗糙的木闆梯子可以通到二樓。

    上面那個大房間相當于樓下的起居室,開着兩個成對角的窗戶,望出去可以看見教堂和湖濱景色的一角,這間便是我的書房,裡面放着一張大書桌,是我當時定做的,也是留存至今的那些年代裡的唯一物品,當然這裡也少不了一張斜面書桌,房間四周堆滿了書籍。

    進門時要當心那高高的門檻,一不小心就會在低矮的門框上撞痛腦袋,這樣的事故已經發生過多次。

    年輕的斯蒂芬·茨威格來訪時,一進門至少躺了一刻鐘才緩過氣來,他情緒過于激動,走得太急,使我根本就來不及提醒他注意門檻。

    二層樓還有兩間寝室,再上面就是大閣樓。

    房子周圍并沒有花園,隻有一小片草地,草地上栽有兩三棵小果樹。

    我在房前挖了一溜花壇,種下一些醋栗樹和幾種花兒。

     我在這幢房子裡住了三年,我的大兒子出生于此地,我的許多詩歌和短篇小說就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在《圖畫書》和一些其他著作中都對我們當時的生活作了一些描寫。

    後來我們所住的一些房子就沒有再像這所農舍那麼讨我喜歡,因為它畢竟是我的第一個家啊!它是我們新婚夫妻的第一個隐蔽所,是我從事專業寫作的第一個正式工作室,它使我第一次獲得定居的感覺,當然同時也不時産生被俘虜、受規矩限制和約束的感覺。

    這裡是我自己選擇作為家鄉而第一次沉入美麗夢境的地方。

    我在這裡創作和奮鬥。

    而一切隻是花了極少、極儉樸的代價。

    房間裡的每一枚釘子都是我親手釘下的,而且都不是花錢買來,而是從我們托運行李的木箱上起下的,我把它們一枚一枚在房前的石階上敲直了。

    我用麻屑和紙張把二層樓牆壁上的裂縫都嵌平了,然後在上面漆上紅漆,為防止住房四周那些低劣的土壤闆結,為使剛栽下的花兒不被曬死,我費盡了心血。

    我們竭盡青年時代的全部熱情安排這座住宅,對自己的行為充滿了責任感,為此我們把全部身心都投入進去了。

    同時我們也曾經嘗試讓自己在這幢農民住宅裡過一種鄉村的、自然的、單純坦率、沒有城市氣息和不時髦的生活。

    這種思想和理想引導我們的生活變得像羅斯金和莫利斯(4)的生活,也像托爾斯泰的生活。

    我們的嘗試一部分成功了,也有一部分失敗了,可是我們兩人都做得非常認真,一切都是懷着真誠和犧牲精神去做的。

     每當我想起這幢房子,想起在蓋恩霍芬村的那幾年生活,就有兩幅景象、兩次經曆清晰鮮明地出現在我眼前。

    第一幅景象是一個溫暖的、陽光燦爛的夏日清晨,也就是我二十八周歲生日那一天的清晨。

    一清早我就被一陣驚人的聲音吵醒了,我慌忙穿上襯衫跑到窗口,隻見窗下站着我的朋友路德維希·芬克赫,他召集鄰村一幫人組成了一支鄉村吹奏樂隊,正在演奏一首進行曲和一支贊美詩,号角和單簧管在陽光下金光閃閃。

     這是我想起蓋恩霍芬故居時必然聯想起來的第一幅景象。

    第二幅景象也同樣和我的朋友芬克赫有關系。

    這一次我也是從睡夢中被吓醒的,不過是在半夜裡,窗下站的不是芬克赫,而是布希勒,他通知我說,路德維希·芬克赫為自己的新娘購買的小房子不幸失火了。

    我們沉默地穿過了村莊,看到火光映紅了天空,眼巴巴地望着這所小巧别緻、剛剛造好、油漆過、布置妥當的小房子,在頃刻間化成了灰燼,房子的主人正蜜月旅行在外,明天一早就要偕同太太歸來。

    瓦礫堆在冒煙,餘燼還在閃着火光,我們卻不得不上路了。

    我們得去接芬克赫夫婦,向他們叙述這場災難的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