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與外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他最後說道。
&ldquo你說得對,怒氣沖沖地分手是毫無好處的。
我願意按照你說的行事,我願意假設我們中間有一個人是垂死者。
我也可能是那個垂死者。
在我離開之前,我想提一個最後的要求。
&rdquo &ldquo非常樂意領教,&rdquo艾爾文說。
&ldquo說吧,我能夠在道别時如何為你效勞呢?&rdquo &ldquo我重複我的第一個問題,這也是我的要求:請你盡可能地解釋清楚這句格言!&rdquo 艾爾文沉思片刻後答道: &ldquo無物在外,無物在内。
你懂得這句話在宗教上的意義:上帝是無所不在的。
他在精神裡,也在自然中。
萬物都是神聖的,因為上帝就是萬物。
我們過去把這個叫做泛神論。
下面我再講這句話在哲學上的意義:我們思考時習慣于把外與内區别開,但這是不必要的。
我們的精神有可能引退到我們為它設立的邊界後面去,引退到外面去。
在構成我們的世界的這一雙對立物(2)之外,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不同的認識&hellip&hellip但是,親愛的朋友,我必須向你承認,自從我的思想改變之後,對于我就不再存在任何單一意義的詞句了,而是每一個詞都有十種、百種意義。
就在這裡開始了你所恐懼的東西&mdash&mdash魔法。
&rdquo 弗裡德利希皺起眉頭,想要打斷話頭,但是艾爾文安撫地凝視着他,更響亮地繼續說下去:&ldquo請允許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從我這裡帶一件東西走,任何東西都可以,到家後時常稍加觀察,不久以後,内與外原理就會向你顯示它的許多意義中的一個了。
&rdquo 他環視着房間,從壁爐架上拿下一隻小小的塗釉的陶土小塑像,交給了弗裡德利希。
同時說道: &ldquo把我的臨别禮物拿回家去吧。
當我放在你手裡的這件東西不再停留在你的外邊,而進入了你的内部的時候,就請再來我這裡!若是它總是停留在你的外邊,就像現在這樣,那麼我和你的分離将永遠繼續下去!&rdquo 弗裡德利希還想說許多話,但是艾爾文伸出手來,帶着一副不許再交談的臉色和他告了别。
弗裡德利希離開房間走下樓梯,(他爬上樓梯似乎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穿過街道走回家去,手裡拿着那個陶土小塑像,心裡感到困惑和難受。
他在自己家門前停住腳步,氣憤地把捏着小塑像的拳頭搖晃了幾下,感到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這可笑的東西扔到地上摔個粉碎。
他沒有這麼做,隻是咬着嘴唇走進了屋子裡。
他從未這樣激動過,從未這樣為充滿矛盾的感情所折磨過。
他替朋友的禮物找一個安放之處,終于把它擺在一個書架的頂層。
暫時它就呆在那裡。
時間消逝着,他不時看看它,思考着它和它的來曆,也思考着這件愚蠢的東西對自己的意義。
這是一個人的、或者是神的、也或者是妖魔的小小塑像,像羅馬神話中的哲那斯神(3)一樣有兩張面孔。
這個陶土小像制作相當粗糙,表面上塗了一層燒過的、略帶裂紋的釉彩。
它的小面孔做得既粗糙又拙劣,肯定不會是羅馬人或者希臘人的手藝,大概是非洲或者南太平洋某個小島上的落後原始民族的制品。
兩張面孔完全一模一樣,帶着一種空洞的、懶洋洋的、略顯猙獰的微笑&mdash&mdash這個小妖怪永遠展現着愚蠢的笑容,簡直是醜極了。
弗裡德利希看不慣這個小塑像。
它使他感到讨厭和不舒服,它妨礙他,打擾他。
第二天他就把它拿下來放到壁爐上,幾天後又把它搬到了書櫃上。
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眼前,仿佛強迫他看它似的,并向他展示冷漠而癡呆的笑容,裝模作樣,要求别人注意。
半個月或者三星期之後,他把它挪到前廳裡,放在意大利風景照和一些不值錢的小紀念品之間,這些東西散放在那裡,從來沒有人光顧。
現在他總算隻有在出門或回家的時候才看見這個妖魔,并且總是從它面前匆匆而過,不必再在近處端詳了。
但是這件東西即使在這裡也仍然打擾他,雖然他自己并不承認。
痛苦和煩惱随同這件廢物、這個兩面怪物一起進入了他的生活。
幾個月之後,有一天他經過了一次短程旅行後回到家裡&mdash&mdash現在他經常作這種短程旅行,好象有什麼東西逼着他不停頓地颠簸似的&mdash&mdash他走進房子,穿過前廳,受到女仆接待,坐下來閱讀那些等待着他的信件。
但是他感到煩躁不安,總像忘了什麼重要事情似的。
沒有一本書吸引他,沒有一把椅子使他舒服。
他開始苦苦思索和回憶&mdash&mdash怎麼突然會這樣的呢?他疏忽了什麼重要事情嗎?有什麼煩惱嗎?吃了什麼有損健康的東西嗎?他尋思着,突然想起這種不安之感是他進入寓所後在前廳時産生的。
他飛跑進前廳,不由自主地把目光直射向放陶土塑像的地方。
他沒有看見那個小妖怪,一陣奇異的恐懼穿透他的全身。
它
&ldquo你說得對,怒氣沖沖地分手是毫無好處的。
我願意按照你說的行事,我願意假設我們中間有一個人是垂死者。
我也可能是那個垂死者。
在我離開之前,我想提一個最後的要求。
&rdquo &ldquo非常樂意領教,&rdquo艾爾文說。
&ldquo說吧,我能夠在道别時如何為你效勞呢?&rdquo &ldquo我重複我的第一個問題,這也是我的要求:請你盡可能地解釋清楚這句格言!&rdquo 艾爾文沉思片刻後答道: &ldquo無物在外,無物在内。
你懂得這句話在宗教上的意義:上帝是無所不在的。
他在精神裡,也在自然中。
萬物都是神聖的,因為上帝就是萬物。
我們過去把這個叫做泛神論。
下面我再講這句話在哲學上的意義:我們思考時習慣于把外與内區别開,但這是不必要的。
我們的精神有可能引退到我們為它設立的邊界後面去,引退到外面去。
在構成我們的世界的這一雙對立物(2)之外,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不同的認識&hellip&hellip但是,親愛的朋友,我必須向你承認,自從我的思想改變之後,對于我就不再存在任何單一意義的詞句了,而是每一個詞都有十種、百種意義。
就在這裡開始了你所恐懼的東西&mdash&mdash魔法。
&rdquo 弗裡德利希皺起眉頭,想要打斷話頭,但是艾爾文安撫地凝視着他,更響亮地繼續說下去:&ldquo請允許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從我這裡帶一件東西走,任何東西都可以,到家後時常稍加觀察,不久以後,内與外原理就會向你顯示它的許多意義中的一個了。
&rdquo 他環視着房間,從壁爐架上拿下一隻小小的塗釉的陶土小塑像,交給了弗裡德利希。
同時說道: &ldquo把我的臨别禮物拿回家去吧。
當我放在你手裡的這件東西不再停留在你的外邊,而進入了你的内部的時候,就請再來我這裡!若是它總是停留在你的外邊,就像現在這樣,那麼我和你的分離将永遠繼續下去!&rdquo 弗裡德利希還想說許多話,但是艾爾文伸出手來,帶着一副不許再交談的臉色和他告了别。
弗裡德利希離開房間走下樓梯,(他爬上樓梯似乎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穿過街道走回家去,手裡拿着那個陶土小塑像,心裡感到困惑和難受。
他在自己家門前停住腳步,氣憤地把捏着小塑像的拳頭搖晃了幾下,感到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這可笑的東西扔到地上摔個粉碎。
他沒有這麼做,隻是咬着嘴唇走進了屋子裡。
他從未這樣激動過,從未這樣為充滿矛盾的感情所折磨過。
他替朋友的禮物找一個安放之處,終于把它擺在一個書架的頂層。
暫時它就呆在那裡。
時間消逝着,他不時看看它,思考着它和它的來曆,也思考着這件愚蠢的東西對自己的意義。
這是一個人的、或者是神的、也或者是妖魔的小小塑像,像羅馬神話中的哲那斯神(3)一樣有兩張面孔。
這個陶土小像制作相當粗糙,表面上塗了一層燒過的、略帶裂紋的釉彩。
它的小面孔做得既粗糙又拙劣,肯定不會是羅馬人或者希臘人的手藝,大概是非洲或者南太平洋某個小島上的落後原始民族的制品。
兩張面孔完全一模一樣,帶着一種空洞的、懶洋洋的、略顯猙獰的微笑&mdash&mdash這個小妖怪永遠展現着愚蠢的笑容,簡直是醜極了。
弗裡德利希看不慣這個小塑像。
它使他感到讨厭和不舒服,它妨礙他,打擾他。
第二天他就把它拿下來放到壁爐上,幾天後又把它搬到了書櫃上。
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眼前,仿佛強迫他看它似的,并向他展示冷漠而癡呆的笑容,裝模作樣,要求别人注意。
半個月或者三星期之後,他把它挪到前廳裡,放在意大利風景照和一些不值錢的小紀念品之間,這些東西散放在那裡,從來沒有人光顧。
現在他總算隻有在出門或回家的時候才看見這個妖魔,并且總是從它面前匆匆而過,不必再在近處端詳了。
但是這件東西即使在這裡也仍然打擾他,雖然他自己并不承認。
痛苦和煩惱随同這件廢物、這個兩面怪物一起進入了他的生活。
幾個月之後,有一天他經過了一次短程旅行後回到家裡&mdash&mdash現在他經常作這種短程旅行,好象有什麼東西逼着他不停頓地颠簸似的&mdash&mdash他走進房子,穿過前廳,受到女仆接待,坐下來閱讀那些等待着他的信件。
但是他感到煩躁不安,總像忘了什麼重要事情似的。
沒有一本書吸引他,沒有一把椅子使他舒服。
他開始苦苦思索和回憶&mdash&mdash怎麼突然會這樣的呢?他疏忽了什麼重要事情嗎?有什麼煩惱嗎?吃了什麼有損健康的東西嗎?他尋思着,突然想起這種不安之感是他進入寓所後在前廳時産生的。
他飛跑進前廳,不由自主地把目光直射向放陶土塑像的地方。
他沒有看見那個小妖怪,一陣奇異的恐懼穿透他的全身。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