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論

關燈
智商,而且也不應該讓父母知道。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用于解釋,這麼聰明的一個孩子為什麼到後來會失敗。

    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如果一個雄心勃勃的孩子,他自己沒有把握以一個正确的方式取得成功,那麼他就會去尋找自己有把握的、一條錯誤的成功之道。

    其中的一些錯誤為:變得神經質、自殺、犯罪、變懶惰或浪費時間。

    孩子會以百種托詞為自己錯誤的成功之道來作辯解。

     孩子最喜歡的科目是科學,喜歡與比自己年齡小的男孩交往。

     我們知道,孩子和比他年齡小的小孩結交就是為了讓事情變得更容易一些,也是為了體現優越感和領導同伴們。

    因此,如果孩子們喜歡這樣的交往,那我們就會懷疑他有這種控制欲。

    當然,情況也未必總是如此,有時這種交往也是父性本能的體現。

    但是,即使是父性本能,也總有一些缺點,因為這種本能的表達會排斥與年長的孩子一起玩,而且這是一個有意識的排斥行為。

     喜歡足球和棒球。

     由此我們可以猜想,他很擅長這兩類運動項目。

    可能我們還會聽說,他在某些項目上很擅長,但對另外一些項目甚至不感興趣。

    這意味着,隻有他有把握取得成功的時候,他才會表現得非常積極活躍。

    而他沒有把握會成功的事情,就拒絕參與。

    這種行為方式自然不正确。

     他喜歡打牌。

     這意味着他喜歡浪費時間。

     他的注意力似乎因為打牌而遠離了以往的正常作息,他已經不再很早就就上床睡覺,也不再在合适的時間做家庭作業。

     現在我們看到,對他真正的抱怨都集中于同一點,即如果他無法在學業中出類拔萃就隻會浪費時間。

     他在嬰兒時期發育緩慢,但是兩歲以後發展迅速。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兩歲之前發育緩慢。

    他可能是被嬌生慣養,結果就有了我們所知道的,一個縱容寵溺的童年導緻了他的發育遲緩。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被縱容孩子不想說話、走路,也不喜歡活動身體,因為别人已經為他們做好了一切,而他們,也因此就沒有被刺激發展。

    孩子後來迅速發育的唯一解釋就是他獲得了激勵成長發育的刺激。

    正是這些強烈的刺激才讓他成為一個活潑聰明的孩子。

     他的突出性格的特征是誠實和固執。

     對我們來說,僅僅知道他很誠實還不夠。

    誠實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也真的是一個優點,但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會利用誠實來批判别人。

    誠實這種品質對他來說,可能是一種非常好的自誇方式。

    我們知道他喜歡做領袖和指揮别人,因此這種誠實也可能是他追求優越感的一種表現。

    我們不确定如果這個男孩處于不利的環境中,他是否可以繼續誠實。

    至于他的固執,我們發現他真的想有自己的方式,而且喜歡與衆不同,也不想被别人領導。

     他會欺負自己的弟弟。

     這句話證實了我們對他的判斷。

    即他想要成為一個領導者,但是由于弟弟服從他的領導,于是他便欺負弟弟。

    這表明了他不是非常誠實,而且如果你真的了解他就會發現,他有時候是個騙子。

    他喜歡吹噓自誇,這是因為他想表現自己的優越感。

    但是這種表現實際上是一種優越情結,是一種清晰地體現了内心正在遭受自卑感折磨的優越情結。

    由于别人過高評價了他,而他自己無法達到這種别人的贊揚,于是他便低估了自己,但他又想達到别人的高估,因此必須通過自誇這種方式來彌補。

    過高地表揚一個孩子并不明智,因為他會覺得别人對他有過多的期望。

    而當他發現自己無法容易滿足别人的這些期望時,他便開始害怕焦慮,結果是他将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通過欺負弟弟之類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弱點。

    這便形成了他的生活風格。

    他覺得自己還不夠強大,而且對于獨立和正确地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他也沒有足夠的信心。

    于是他便将熱情放在打牌上,因為當他打牌時沒人能發現他的自卑,即使實際上他有學習成績不好之類的弱點。

    他的父母會說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總是打牌這樣的事實,以此挽救了他的自尊心和虛榮心。

    他也因此總是會這樣想:&ldquo是的,因為我喜歡玩牌,所以我成績不好。

    但是如果我不玩牌,那我就會是最好的學生。

    可是,我确實喜歡打牌。

    &rdquo這樣他便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滿足,而且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最好的學生。

    如果這個男孩不懂得自己心理的這種邏輯,那麼因為他沒有獲得想要的滿足感,于是便會哀歎自己,隐藏自己的自卑感不讓别人了解,也不讓自己知道。

    如果他這樣做,他将無法真正改變自己,取得進步。

    因此,我們應該以一個非常友好的方式向他揭示他性格的根源,讓他知道,他的行為實際上就像一個覺得自己不夠強大的人,來完成一項自己無法勝任的工作,想以此而取得成就,他隻有通過隐藏弱點,隐藏自卑感才能覺得自己足夠強大。

    我們應該像已經說過的那樣,以一個友好的态度不斷地鼓勵他去做一切正确的事情。

    我們不應該總是稱贊他,在他面前拔高他的智商,這種不斷的贊揚和提醒有可能會使他産生一種恐懼,一種害怕自己無法永遠取得成功的恐懼。

    我們非常清楚,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智商并不是十分重要,所有優秀的實驗心理學家都指出,一個智商測試隻能代表測試當時的情況,而生活太複雜,不可能由一個測試就了解和預測全部。

    一個很高的智商并不能證明孩子真的能夠解決所有生活的難題。

     這個孩子真正的問題和困難在于他缺乏社會興趣,有自卑感。

    而且這些必須向他解釋清楚。

     (四) 這是一個8歲半男孩的案例。

    這個案例向我們展現了孩子是如何被寵壞的。

    罪犯和精神病患者主要來自于這類被縱容的孩子。

    我們的時代很需要我們停止溺愛孩子,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必須停止喜歡他們,而是意味着我們必須停止縱容寵壞他們。

    我們應該将他們當作朋友一樣平等對待。

    因此,本案例非常有價值,因為它描述了一個被寵壞孩子的性格特征。

     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在學校的每個年級都會重讀,現在隻讀二年級。

     在學校的一年級孩子就留級,我們不僅要懷疑他是否有智力缺陷。

    在本案例的其他分析中,我們必須記住這種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孩子開始時很優秀,後來開始退步,那麼我們就要排除他智力缺陷的可能。

     他像嬰兒那樣說話。

     他想讓别人縱容自己,因此他會模仿嬰兒的說話方式。

    但其實,這也意味着他心中一定有一個目的和計劃,因為他認為模仿嬰兒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

    在這個案例中,這種理性的、有意識的計劃排除了他存在智力缺陷的可能性。

    他不喜歡學校的生活和學業是因為他還沒有為此而準備好。

    他沒有選擇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來發展自己,而是選擇與環境對抗和敵對來表達自己的追求。

    這種敵視的态度自然導緻了他在每一個年級的重讀。

     他不服從自己的哥哥,經常和哥哥争強鬥勝。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對他來說哥哥就是一個障礙。

    我們也可以從這點推測哥哥一定是個好孩子。

    他唯一可以和哥哥競争的方式是在現實的行為中學壞。

    他還可以在夢中想象,如果自己還是一個嬰兒就會超過哥哥。

     他在22個月大的時候才學會走路。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他可能患過佝偻病。

    如果他直到22個月大都沒有學會走路,那麼有可能他總是被别人看護和注意,也有可能是他的母親在這22個月中一直對他寸步不離。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身體缺陷刺激他的母親一直看護他、越來越寵愛他。

     他很早就開始說話。

     現在我們确信他不是智障兒童,因為智障主要表現為學習說話困難。

     他總是像嬰兒一樣說兒語。

    他的父親很喜歡他。

     他的父親也很寵愛他。

     他更喜歡母親。

    這個家裡有兩個男孩子。

    母親說哥哥很聰明。

    這兩個男孩之間經常争鬥。

     這是一個家庭中孩子之間存在競争的案例。

    在大多數家庭中也會有這樣的競争,尤其是一個家庭中的長子和次子之間以及任何兩個一起長大的孩子之間都會存在這樣的競争。

    這種競争心理的來源是當另一個孩子來臨時,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就被冷落在一邊。

    而且,正如我們所指出的(參見第八章),隻有正确地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這種不良競争才可以避免。

     他算術考得很差。

     對于那些被寵壞的孩子來說,他們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通常都是算術,因為算術涉及一定的社會邏輯,而這種社會邏輯是被寵壞的孩子所不具備的。

     他的大腦一定有問題。

     我們沒發現這種智力缺陷問題。

    對于他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标而言,他的行為非常明智。

     他的母親和老師都認為他手淫。

     他這樣做是有可能的,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手淫。

     他的母親說,他的眼睛有黑圈。

     我們從他眼睛的黑圈不能确定地得出他手淫的結論,盡管人們一般都會懷疑是這樣。

     他非常挑食。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母親關注自己,即使是在吃飯的時候。

     他害怕黑暗。

     這再一次地表明了他有一個被驕縱的童年。

     這個母親說孩子有很多朋友。

     我們認為這些朋友都是他可以發号施令的人。

     他對音樂很感興趣。

     研究音樂人的外耳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音樂人的外耳有更好的發育曲線。

    當我們看到這個男孩之後,我們很肯定他有一雙精巧靈敏的耳朵。

    這種靈敏表明了他喜歡和諧,而且,一般擁有這種靈敏性的人也更有能力接受音樂培訓。

     他喜歡音樂,但是他的聽力有問題。

     這樣的人一般很難忍受我們嘈雜的生活。

    這類人之中患上耳疾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其他聽力沒問題的人。

    聽覺器官的構成是遺傳的,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天賦和聽覺障礙會代代相傳的原因。

    這個遭受着聽覺障礙痛苦的男孩,他的家族中有一些人非常有音樂天賦。

     對于這個男孩而言,正确治療他的方法就是盡力使他更加獨立和自立。

    現在這個男孩不僅沒有自立,還認為他的母親有必要為他操心,永遠不要離開他。

    他總是想得到母親的支持,當然,他的母親也非常樂于給他這種支持。

    現在他可以自由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包括随意犯些錯。

    因為隻有這樣,他才可以學會自立,可以學會不和哥哥去競争母親的喜愛和支持。

    即使目前每個兄弟都覺得别人更受偏愛,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學會自立的話,那麼根本無須互相嫉妒。

     就教育兒童而言,尤其需要做的是,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學校生活的問題。

    想一想,如果他不繼續上學将會發生什麼情況。

    他一旦脫離學校,就會偏離到對社會生活無益的方面。

    或許有一天,他開始從學校逃課,再過一些天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