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論

關燈
這就好像他正準備戰鬥。

    他并不喜歡和老師說話,因為在和老師的對話中,他不是關注的焦點。

    如果老師說什麼,他不得不聽,這樣老師就是征服者。

     他的母親(确切地說是他的繼母,因為他的親生母親在他幼年時就去世了)隻是抱怨他有些神經質行為。

     這種不可思議的神經質想法其實掩蓋了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

     他是由兩個祖母撫養長大的。

     一個祖母就已經足夠糟糕,何況還有兩個。

    我們知道祖母一般都會以一個可怕的方式寵溺孩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是一個值得花費時間去考慮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社會的失誤,因為這些年老的女人們無處安置。

    她們對此很不滿,想要社會合理地對待她們。

    她們這樣想,當然相當正确。

    這個孩子的祖母想要證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她選擇了縱容孩子并使孩子們依戀自己的方式。

    以這樣的方式,她維護了自己作為個體被社會認可的權利。

     以上已經提到了孩子有兩個祖母,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在她們兩者之間肯定會存在一種可怕的競争。

    其中,每個祖母都想證明孩子更喜歡自己。

    自然,在這個祖母為了博得孩子偏愛的競争中,孩子會發現自己處于天堂之中,在這裡他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所以他隻需要對其中一個祖母說&ldquo另外一個祖母給了我這個東西&rdquo,那麼聽到這句話的這個祖母就會想方設法勝過她的競争對手。

    因此在家裡,孩子是關注的焦點,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是如何将這種關注變成他自己的目标。

    現在他去了學校,那裡沒有兩個祖母,隻有一個老師和許多孩子。

    他能夠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鬥争。

     他和祖母一起生活的時候并沒有在學校取得好成績。

     學校對他來說并不是一個合适的地方,他也沒有為上學而準備充分。

    學校這個地方,很考驗他的合作能力,但他過去卻并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而母親是最能幫助孩子發展這種合作能力的人。

     他的父親一年半後再婚了,所以這個孩子和他的父親以及繼母生活在一起。

     這裡我們當然可以看到一種困境。

    當繼母或繼父介入孩子生活的時候,這種困境就開始了或者說增加了。

    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或困境由來已久,而且尚未得到改善,其中,孩子們尤其遭罪。

    即使是最好的繼母,一般也都會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存在問題。

    這并不是說繼父母的問題無法解決,而是隻有通過特殊的方式才可以解決。

    繼母和繼父不應該将孩子的感激當作自己應得的權利,而是應該盡最大努力去赢得孩子的這種感激和贊賞。

    由于這兩個祖母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随之繼母和孩子之間的困境也增加了。

     當繼母第一次走進這個家庭時,她試圖對家庭充滿愛意。

    為了赢得這個男孩的心,她也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此外,這個孩子的哥哥也是個喜歡制造麻煩者。

     在家中還有另外一個好鬥者,而且我們可以想象,在兩兄弟之間的可怕競争隻會增加他們的鬥志。

     這個孩子害怕父親因而隻能屈從于父親,但他并不會服從母親。

    從而導緻這個母親會将孩子的不良行為狀告給他的父親。

     這實際上是一種真正的供認,因為母親無法教育這個孩子,所以隻能把他狀告給父親。

    如果母親總是向孩子的父親彙報孩子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如果她總是恐吓孩子說&ldquo我要告訴你的父親&rdquo時,孩子已經明白母親沒有能力管自己,而且已經放棄了這種管理責任。

    于是,孩子便尋找機會對母親發号施令。

    其實,母親的這種告狀方式的說話和行事也表明她有自卑情緒。

     如果孩子承諾聽話的話,母親就會帶他出去玩,還會給他買東西。

     這個母親處于一種困境之中。

    為什麼?因為她總是生活在孩子祖母的陰影之下,因為孩子總是認為祖母比她更重要。

     祖母隻是偶爾來看看他。

     如果一個人隻是偶爾花幾個小時來看孩子,那麼就很容易幹擾孩子的教育,而且将所有的麻煩和問題都留給了他的母親。

     似乎家裡再也沒有一個人真正地喜歡這個孩子了。

     他們似乎都不再喜歡這個孩子。

    在将他縱容變壞以後,甚至連祖母現在都不喜歡他了。

     父親會鞭打這個孩子。

     然而,這種鞭打并不起作用。

    孩子喜歡表揚,而且如果被表揚他總是會感到徹底心滿意足。

    但他不知道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正确地獲得贊揚。

    他更喜歡無須努力就得到老師的贊美。

     如果他受到贊揚,他會做得更好。

     當然,所有想成為關注焦點的孩子都會這樣。

     老師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是悶悶不樂。

     這是他所能采用的最好方式,因為他是一個好鬥的孩子。

     這個孩子尿床。

     這也是他想成為關注焦點的一種表現。

    他并沒有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鬥争,而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

    他如何以間接的方式對抗母親呢?通過尿床的方式而使母親在半夜就起床;通過在夜裡尖叫;通過躺在床上看書而不是去睡覺;通過早上不起床;也通過不良的飲食習慣。

    總之,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他總是有一些手段來讓母親關注他,為他操勞。

    他利用尿床和語言障礙這兩種武器來和他所在的環境作鬥争。

     母親試圖通過夜間數次喚醒他的方式讓他擺脫這個尿床的習慣。

     這個母親因此夜間要數次叫醒他,即使是這樣的方式,他也因此而達到了被關注的目的。

     孩子們不喜歡這個男孩,因為他總想支配他們。

    而一些弱小的孩子還試圖模仿他。

     他是一個脆弱,缺乏信心的孩子,而且從不想以一種勇敢的方式生活下去。

    那些較弱小的孩子在學校喜歡模仿他,因為這是他們可以真正獲得關注的最佳途徑。

     另一方面,他也不是真的被人讨厭,&ldquo每當他的作業被選為全班最好作業時,其他孩子會高興地認為他已經有所進步&rdquo。

     當他有所進步時,其他孩子會很高興。

    這也表明了老師教導有方,表明老師真正懂得了如何在孩子們中間培養合作精神。

     這個男孩喜歡在街上和其他的孩子踢球。

     隻有當他有把握成功,可以征服别人時才會和别人聯系。

     此案例是由孩子的母親所叙述,我們向這個母親說明,她和孩子及孩子的祖母之間處于一種非常困難的境地。

    這個男孩非常嫉妒哥哥,總是擔心自己可能落在哥哥後面。

    在這個訪談過程中,盡管我們告訴男孩在診所我們都是他的朋友,但是這個男孩還是一言不發。

    開口說話對于這個男孩來說将意味着合作,而他想要鬥争,所以他選擇不說。

    這是他缺乏社會意識的表現。

    同樣的表現還包括他拒絕治療自己的語言缺陷這種行為。

     這也許有點令人吃驚,但事實上,我們甚至在有些成年人的社會生活中也會常常發現這種行為,即通過一言不發來表示對抗。

    曾經有一對夫婦有一次進行了激烈的争吵。

    丈夫對他的妻子非常大聲地尖叫起來說:&ldquo看看,現在你沒話可說了吧!&rdquo而妻子回答說:&ldquo我不是沒話,我隻是不想說而已!&rdquo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也是這樣:&ldquo隻是不想說。

    &rdquo當這個談話結束後,他被告知可以走了,但他卻似乎不想走。

    他的鬥志被激發了。

    當我們告訴他讨論結束了,他還是沒走。

    于是我們讓他下周和他父親一起來。

     同時,我們對他說:&ldquo你一言不發是非常正确的,因為你總是會做與别人要求相反的事情。

    如果你被要求說話時,你會沉默;而當你在學校應該沉默時,這時你會大聲講話,會擾亂整個班級。

    你認為這樣才算一個英雄。

    如果我們要求你,&lsquo不要說話!&rsquo這時你就會想說話。

    我們隻需要問一個與我們要求相反的問題就可以使你就範。

    &rdquo 這個孩子顯然被激發了說話的欲望,因為他覺得有必要回答我們的問題。

    這樣,他就會通過語言交談與我們合作。

    後來,我們才向他解釋我們的這種誘導方式是為了使他認識并相信自己的錯誤,以這種方式使他逐漸得到改善。

     在這一點上應該謹記,這樣一個孩子,隻要他依舊處于過去所習慣的環境就沒有動力去改變。

    他的母親、父親、祖母、老師、同伴們都适應了他過去的生活方式。

    關于他們,他的态度也已經固定了。

    但是當他來到這個診所,這裡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的。

    我們甚至必須嘗試讓這個環境盡可能的嶄新,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全新的環境。

    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展現出他在過去的舊環境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

    這種情況下,告訴他&ldquo你不能說話&rdquo是一個好主意,他就會說&ldquo我偏要說&rdquo,這樣他就會覺得,沒有人可以直接進入和他的攀談,而且他也不再警惕和防衛自己不想說話的心理。

     在我們診所,孩子們通常都會站在很多人面前,而這将會給予他們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個診所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而且給他們的印象是,他們不再被束縛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别人也對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會感到自己是這個大環境中的一部分。

    這一切都會使他們比以前更想在這個環境中表現自己,尤其是如果他們被要求下次再來的時候。

    他們知道将會發生什麼,知道人們會問自己問題,詢問自己的近況等。

    有些孩子一周來一次,還有一些每天都來,這要視情況而定。

    在這裡,他們被訓練應對老師的行為。

    他們知道自己不會被指責、辱罵或批評,但這裡就好像通過一個開放的窗口,他們的所有行為都将被公開評價,而這往往使他們印象深刻。

    如果一對夫婦在吵架,有人打開了這樣一扇窗,那麼争吵就會停止,而且情況變得完全不同。

    因為如果窗戶是開放的,争吵就有可能被聽到,而人們通常都不想給别人一種印象:他們的性格有問題。

    這是一種進步,也是孩子來到我們診所接收咨詢治療時,我們所能為他做的。

     (三) 這個案例中的孩子是家中長子,今年13歲半。

     在他11歲的時候,他的智商為140。

     因此,可以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自從進入高中第二學期以來,他幾乎沒有進步。

     根據經驗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孩子自認為聰明,那麼他常常會希望無須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事實上,結果是他們常常會止步不前。

    例如,我們發現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感覺自己要比實際年齡成熟很多。

    他們想證明自己不再是個孩子。

    結果,他們越是想因此而證明自己,就越會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困難。

    于是,他們就會懷疑自己是否像迄今為止自己所認為的那麼聰明。

    此時,我們并不建議告訴一個孩子他很聰明,或者他的智商是140。

    應該永遠也不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