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論
關燈
小
中
大
的缺點,那麼開除就是不合理的。
既然孩子更容易獲得母親的認可,也就無須在學校努力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一個老師的建議下這個孩子在假期被送到一個家庭進行矯正。
在那裡他受到了比學校更嚴格的監管,但最終也沒有矯正成功。
他的父母仍然是孩子的主要監護人。
孩子每周日回家,這是一件讓他非常開心的事。
但是,即使他不被允許回家,他也并沒有生氣,這很容易理解。
他想充當偉人,想被别人視為英雄。
他并不十分介意鞭打,因此無論是多麼糟糕的事情,他都不允許自己因此而哭泣,也不允許自己的任何行為表現得有失男孩子氣概。
他的學習成績從來都不會太差,因為總是有家庭教師在家輔導他。
我們可以由此而得出結論,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孩子。
老師告訴父母,隻要孩子可以稍微靜下心來學習,成就也會更好一些。
我們相信這個孩子可以提高成績,因為除了弱智,沒有孩子不能提高。
他沒有繪畫天分。
這點很重要,因為從這個陳述中我們可以猜想,他沒有完全克服右手的笨拙。
他是一個會在健身房累得筋疲力盡的孩子;他會很快就學會遊泳而無懼危險。
這表明他并不是完全缺乏勇氣,隻是一直把勇氣用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因為這些事情對他來說很容易做到,而且他自己也有把握可以成功。
他幾乎不會害羞,而且他會告訴每個人他所想的,無論這個人是學校的門衛,還是學校的主任,盡管事實是他被一次又一次地告誡不要如此張揚。
我們已經知道當他被禁止做這個或那個的時候,他根本不會在意。
因此,我們不能認為他的不害羞證明了他有勇氣。
我們知道,許多孩子都意識到了,在他們自己和學校的老師及學校的管理者之間尚有一段距離。
這個男孩不害怕被父親鞭打,自然也不會害怕校長,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他放肆張揚地說話,如此一來,他真正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對于自己的男性性别并無明确認識,不過,他經常說自己不想成為一個女孩。
沒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他對于自己的性别有何種看法,但是我們在這些喜歡惡作劇的男孩身上總能發現他們輕視女孩的傾向。
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輕視,就是為了獲得一種男性的優越感。
他沒有真正的朋友。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其他孩子也不一定喜歡總是被别人領導。
他的父母至今都沒有對他解釋過性方面的事情。
他的行為總是表達出了一種強烈的支配欲。
他自己非常了解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為他做這麼多事情。
也就是說,他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無疑,他并不了解自己這種潛意識的目标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聯系。
他也不了解這種強烈的支配欲所達到的程度及其根源。
他想支配别人是因為他看到了父親對家庭的支配。
他越想支配别人,真正的他自己就越弱,因為他必須依賴于别人才能實現支配。
而他作為榜樣的父親,其實是以一種自我克制,比較獨立的方式來實現支配。
換句話說,他的野心助長了他的膽怯懦弱。
他總是想要惹是生非、制造麻煩,即使是對那些比他更強的人也會這樣做。
那些比他更強的人,其實他們的行為更加謹慎,因為他們将自己的職責看得很重,而這個男孩卻可以冒失無禮,他隻顧自己。
順便說一句,這種冒失無禮并不容易根除,因為他覺得以自己的能力無法學會些什麼,因此,他必須将自己隐藏在這種無禮中,來掩飾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
他并不自私,而是慷慨地給予。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慷慨是善良的一種象征,那麼他就很難發現這種慷慨和孩子其他性格之間的統一性。
我們知道,一個人可以通過慷慨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重要的是要看到這種慷慨的特質與權力欲之間的關系。
這個孩子的慷慨讓他覺得自己有了個人的拔高。
很有可能他是從父親那裡學會了通過慷慨來自我炫耀,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他依然不斷地制造麻煩。
他最害怕的是自己的父親,其次是他的母親。
他準備随時起床,他也沒有特别虛榮。
這最後一句話是關于不明顯的外表虛榮,這是因為他有着非常強烈的内心虛榮,這種虛榮并不是隻能通過外表虛榮這一種方式來得以體現。
他已經改掉了摳鼻孔的舊習慣。
他非常固執,對食物很挑剔,不喜歡吃蔬菜和肥肉。
他也不是完全不愛交際,而是更喜歡和那些他可以支配的孩子交往,也非常喜歡動物和花兒。
他對動物的喜歡常常可以體現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對控制别人的渴望。
這樣一種喜歡當然沒有什麼壞處,因為它趨向于使人和世間萬物聯系起來。
但是,我們發現這樣的孩子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統治欲,他們總是想讓母親注意自己、照顧自己。
他總有成為領導的強烈欲望,很顯然不是智力上的領導欲。
他養成了一種收集東西的習慣,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耐心,他也從來沒有徹底完成過這種收藏。
這種人的悲劇在于他們在每一件事情還沒完成時就停止,因為他們害怕承擔完成一件事後自己應負的責任。
總的來說,他的行為在10歲以後已經有所改善。
以前不可能讓他一個人獨自待在房間,因為他總是想在街頭逞強好勝。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他的行為才有所改進。
讓他一個人待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他的行為也就限制于此,這其實是滿足其強烈的自我肯定欲望的最好方式。
因為,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内,他可以制造更多的惡作劇,這不足為奇。
如果有适當的監護,應該讓他在街頭活動。
他一回家就開始做家庭作業,沒有表現出想離開家的意願。
但是他總是在尋找浪費時間的方法。
如果我們把孩子限制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範圍内,使他一直在我們的監督下活動,那麼我們肯定會面臨他注意力分散和浪費時間的行為。
我們必須給他活動的空間,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并讓他在這種集體活動中發揮一定作用。
他過去很樂意上學。
這表明學校的老師對他并不嚴厲,因此,他也很容易能夠扮演一個英雄角色。
他過去總會丢失很多學校書本。
他并不害怕考試,他總是相信自己可以将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
這裡我們發現了一種相當普通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得很樂觀,其實這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一種體現。
如此說來,這樣的人當然應該是悲觀主義者,他們設法扭曲客觀邏輯,逃避在一個夢中的世界,在那裡他們可以将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
即使在現實中他們遭遇了挫敗也不會表現得很驚奇。
他們都有一種宿命論的觀點,從而能夠使他們表現得像樂觀主義者。
他的注意力總是容易不集中。
有一些老師喜歡他,但也有另外一些非常讨厭他。
那些滿意他行為舉止的溫和老師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喜歡他。
他也很少去擾亂這些老師的課,因為他知道這些老師不會為難他。
他像大多數被寵壞的孩子一樣,不願意專心緻志,他也沒有這樣的好習慣。
在6歲之前,他都覺得自己不需要專注于什麼事情,因為他的母親可以照顧好他生活中的一切。
一切事情已經被預先安排妥當的行為,使他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困在這個牢籠之中。
隻要一遇到困難,他就會覺得自己缺乏準備。
他還從來沒有學會應對困難的方法。
他對别人不感興趣,也就無法和别人合作。
對于要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他沒有必要的欲望和信心。
他所擁有的就是出人頭地的欲望,而且是無須任何努力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出類拔萃。
不過,他沒能擾亂學校的安甯,也沒能獲得别人的關注,這就使得他的行為更加惡劣。
他總是想要輕易地就完成每件事情,而且用最輕松的方式去完成,去成功,因此從不考慮其他人。
這種想法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而且表現在了他所有的具體行為中,例如盜竊和撒謊。
這種潛在于他生活風格發展中的錯誤非常明顯。
他的母親肯定隻是提供給了他一部分刺激,以此激發了他的社會情感的發展,但是不論是他溫和的母親還是嚴厲的父親,都沒能對他的社會情感的進一步發展進行成功的指導和決定。
他的這種社會情感,隻有被局限在母親周圍才有效,因為隻有在母親面前,他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注的焦點。
因此,他對優越感的追求不再被有用的社會生活層面所指導,而是被他自己的虛榮心所控制。
為了将他引向對社會生活有益的方面,我們必須重新開始塑造他的性格。
首先我們必須重拾他的信心,這樣他才會願意傾聽我們的批判意見。
同時,我們必須擴大他的社會關系的範圍,以此來彌補他的母親曾經沒能為他做到的事情。
我們還必須讓他和他的父親和解。
他的教育必須一步一步進行,直到這個男孩能夠像我們一樣,理解他過去生活風格的錯誤。
如果他的興趣不再專注于母親一個人,那麼他的獨立性與勇氣将會增加,而且,他将會把這種對優越感的追求直接轉向對社會生活有用方面的奮鬥。
(二) 這是一個10歲小男孩的案例。
來自學校的抱怨是他的學習很差,他已經落後了3個學期。
10歲小孩就落後3個學期,我們都要懷疑他是弱智。
他現在就讀于三年級,智商是101。
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他不可能是弱智。
那麼導緻他落後于其他同學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擾亂班級?我們看到他也會有一些努力和一些活躍的行為,但都在無益的方面。
他想變得富有創造性,積極活躍,也想成為别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卻用錯了方式。
我們還看到了他與學校對抗。
他是一個好鬥者,是學校的敵人。
因此,我們理解了為什麼他成績落後,了解了學校的常規生活很難約束他這樣一個好鬥者。
他極不情願服從命令。
這很明顯。
他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很明智,也就是說,在我們覺得他不明智的行為中,其實他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他是一個好鬥者,顯然他就會拒絕别人的命令。
他和其他男孩打架;他會把玩具搬到學校。
他想讓學校成為自己的地盤。
他的口算不佳。
這意味着他缺乏社會意識以及與口算相關的社會邏輯(參見第七章)。
他有語言缺陷,而且每周上一次語言訓練課。
這種語言缺陷不是由于器官缺陷所緻。
這是一種缺乏社會合作的症狀,在說話方面表現為語言障礙。
語言體現了一種合作态度,一種個人必須把自己和别人聯系起來的态度。
在這個案例中,男孩利用這種語言缺陷作為他的好鬥性的手段。
因此對他不尋求對這個語言缺陷的治療,我們無須感到驚奇,因為治療語言缺陷就意味着他要放棄這個用以吸引别人關注的工具。
當老師和他說話時,他的身體會動來動去。
既然孩子更容易獲得母親的認可,也就無須在學校努力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一個老師的建議下這個孩子在假期被送到一個家庭進行矯正。
在那裡他受到了比學校更嚴格的監管,但最終也沒有矯正成功。
他的父母仍然是孩子的主要監護人。
孩子每周日回家,這是一件讓他非常開心的事。
但是,即使他不被允許回家,他也并沒有生氣,這很容易理解。
他想充當偉人,想被别人視為英雄。
他并不十分介意鞭打,因此無論是多麼糟糕的事情,他都不允許自己因此而哭泣,也不允許自己的任何行為表現得有失男孩子氣概。
他的學習成績從來都不會太差,因為總是有家庭教師在家輔導他。
我們可以由此而得出結論,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孩子。
老師告訴父母,隻要孩子可以稍微靜下心來學習,成就也會更好一些。
我們相信這個孩子可以提高成績,因為除了弱智,沒有孩子不能提高。
他沒有繪畫天分。
這點很重要,因為從這個陳述中我們可以猜想,他沒有完全克服右手的笨拙。
他是一個會在健身房累得筋疲力盡的孩子;他會很快就學會遊泳而無懼危險。
這表明他并不是完全缺乏勇氣,隻是一直把勇氣用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因為這些事情對他來說很容易做到,而且他自己也有把握可以成功。
他幾乎不會害羞,而且他會告訴每個人他所想的,無論這個人是學校的門衛,還是學校的主任,盡管事實是他被一次又一次地告誡不要如此張揚。
我們已經知道當他被禁止做這個或那個的時候,他根本不會在意。
因此,我們不能認為他的不害羞證明了他有勇氣。
我們知道,許多孩子都意識到了,在他們自己和學校的老師及學校的管理者之間尚有一段距離。
這個男孩不害怕被父親鞭打,自然也不會害怕校長,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他放肆張揚地說話,如此一來,他真正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對于自己的男性性别并無明确認識,不過,他經常說自己不想成為一個女孩。
沒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他對于自己的性别有何種看法,但是我們在這些喜歡惡作劇的男孩身上總能發現他們輕視女孩的傾向。
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輕視,就是為了獲得一種男性的優越感。
他沒有真正的朋友。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其他孩子也不一定喜歡總是被别人領導。
他的父母至今都沒有對他解釋過性方面的事情。
他的行為總是表達出了一種強烈的支配欲。
他自己非常了解我們為什麼必須要為他做這麼多事情。
也就是說,他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無疑,他并不了解自己這種潛意識的目标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聯系。
他也不了解這種強烈的支配欲所達到的程度及其根源。
他想支配别人是因為他看到了父親對家庭的支配。
他越想支配别人,真正的他自己就越弱,因為他必須依賴于别人才能實現支配。
而他作為榜樣的父親,其實是以一種自我克制,比較獨立的方式來實現支配。
換句話說,他的野心助長了他的膽怯懦弱。
他總是想要惹是生非、制造麻煩,即使是對那些比他更強的人也會這樣做。
那些比他更強的人,其實他們的行為更加謹慎,因為他們将自己的職責看得很重,而這個男孩卻可以冒失無禮,他隻顧自己。
順便說一句,這種冒失無禮并不容易根除,因為他覺得以自己的能力無法學會些什麼,因此,他必須将自己隐藏在這種無禮中,來掩飾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
他并不自私,而是慷慨地給予。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慷慨是善良的一種象征,那麼他就很難發現這種慷慨和孩子其他性格之間的統一性。
我們知道,一個人可以通過慷慨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重要的是要看到這種慷慨的特質與權力欲之間的關系。
這個孩子的慷慨讓他覺得自己有了個人的拔高。
很有可能他是從父親那裡學會了通過慷慨來自我炫耀,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他依然不斷地制造麻煩。
他最害怕的是自己的父親,其次是他的母親。
他準備随時起床,他也沒有特别虛榮。
這最後一句話是關于不明顯的外表虛榮,這是因為他有着非常強烈的内心虛榮,這種虛榮并不是隻能通過外表虛榮這一種方式來得以體現。
他已經改掉了摳鼻孔的舊習慣。
他非常固執,對食物很挑剔,不喜歡吃蔬菜和肥肉。
他也不是完全不愛交際,而是更喜歡和那些他可以支配的孩子交往,也非常喜歡動物和花兒。
他對動物的喜歡常常可以體現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對控制别人的渴望。
這樣一種喜歡當然沒有什麼壞處,因為它趨向于使人和世間萬物聯系起來。
但是,我們發現這樣的孩子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統治欲,他們總是想讓母親注意自己、照顧自己。
他總有成為領導的強烈欲望,很顯然不是智力上的領導欲。
他養成了一種收集東西的習慣,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耐心,他也從來沒有徹底完成過這種收藏。
這種人的悲劇在于他們在每一件事情還沒完成時就停止,因為他們害怕承擔完成一件事後自己應負的責任。
總的來說,他的行為在10歲以後已經有所改善。
以前不可能讓他一個人獨自待在房間,因為他總是想在街頭逞強好勝。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他的行為才有所改進。
讓他一個人待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他的行為也就限制于此,這其實是滿足其強烈的自我肯定欲望的最好方式。
因為,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内,他可以制造更多的惡作劇,這不足為奇。
如果有适當的監護,應該讓他在街頭活動。
他一回家就開始做家庭作業,沒有表現出想離開家的意願。
但是他總是在尋找浪費時間的方法。
如果我們把孩子限制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範圍内,使他一直在我們的監督下活動,那麼我們肯定會面臨他注意力分散和浪費時間的行為。
我們必須給他活動的空間,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并讓他在這種集體活動中發揮一定作用。
他過去很樂意上學。
這表明學校的老師對他并不嚴厲,因此,他也很容易能夠扮演一個英雄角色。
他過去總會丢失很多學校書本。
他并不害怕考試,他總是相信自己可以将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
這裡我們發現了一種相當普通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得很樂觀,其實這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一種體現。
如此說來,這樣的人當然應該是悲觀主義者,他們設法扭曲客觀邏輯,逃避在一個夢中的世界,在那裡他們可以将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
即使在現實中他們遭遇了挫敗也不會表現得很驚奇。
他們都有一種宿命論的觀點,從而能夠使他們表現得像樂觀主義者。
他的注意力總是容易不集中。
有一些老師喜歡他,但也有另外一些非常讨厭他。
那些滿意他行為舉止的溫和老師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喜歡他。
他也很少去擾亂這些老師的課,因為他知道這些老師不會為難他。
他像大多數被寵壞的孩子一樣,不願意專心緻志,他也沒有這樣的好習慣。
在6歲之前,他都覺得自己不需要專注于什麼事情,因為他的母親可以照顧好他生活中的一切。
一切事情已經被預先安排妥當的行為,使他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困在這個牢籠之中。
隻要一遇到困難,他就會覺得自己缺乏準備。
他還從來沒有學會應對困難的方法。
他對别人不感興趣,也就無法和别人合作。
對于要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他沒有必要的欲望和信心。
他所擁有的就是出人頭地的欲望,而且是無須任何努力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出類拔萃。
不過,他沒能擾亂學校的安甯,也沒能獲得别人的關注,這就使得他的行為更加惡劣。
他總是想要輕易地就完成每件事情,而且用最輕松的方式去完成,去成功,因此從不考慮其他人。
這種想法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而且表現在了他所有的具體行為中,例如盜竊和撒謊。
這種潛在于他生活風格發展中的錯誤非常明顯。
他的母親肯定隻是提供給了他一部分刺激,以此激發了他的社會情感的發展,但是不論是他溫和的母親還是嚴厲的父親,都沒能對他的社會情感的進一步發展進行成功的指導和決定。
他的這種社會情感,隻有被局限在母親周圍才有效,因為隻有在母親面前,他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注的焦點。
因此,他對優越感的追求不再被有用的社會生活層面所指導,而是被他自己的虛榮心所控制。
為了将他引向對社會生活有益的方面,我們必須重新開始塑造他的性格。
首先我們必須重拾他的信心,這樣他才會願意傾聽我們的批判意見。
同時,我們必須擴大他的社會關系的範圍,以此來彌補他的母親曾經沒能為他做到的事情。
我們還必須讓他和他的父親和解。
他的教育必須一步一步進行,直到這個男孩能夠像我們一樣,理解他過去生活風格的錯誤。
如果他的興趣不再專注于母親一個人,那麼他的獨立性與勇氣将會增加,而且,他将會把這種對優越感的追求直接轉向對社會生活有用方面的奮鬥。
(二) 這是一個10歲小男孩的案例。
來自學校的抱怨是他的學習很差,他已經落後了3個學期。
10歲小孩就落後3個學期,我們都要懷疑他是弱智。
他現在就讀于三年級,智商是101。
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他不可能是弱智。
那麼導緻他落後于其他同學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擾亂班級?我們看到他也會有一些努力和一些活躍的行為,但都在無益的方面。
他想變得富有創造性,積極活躍,也想成為别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卻用錯了方式。
我們還看到了他與學校對抗。
他是一個好鬥者,是學校的敵人。
因此,我們理解了為什麼他成績落後,了解了學校的常規生活很難約束他這樣一個好鬥者。
他極不情願服從命令。
這很明顯。
他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很明智,也就是說,在我們覺得他不明智的行為中,其實他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他是一個好鬥者,顯然他就會拒絕别人的命令。
他和其他男孩打架;他會把玩具搬到學校。
他想讓學校成為自己的地盤。
他的口算不佳。
這意味着他缺乏社會意識以及與口算相關的社會邏輯(參見第七章)。
他有語言缺陷,而且每周上一次語言訓練課。
這種語言缺陷不是由于器官缺陷所緻。
這是一種缺乏社會合作的症狀,在說話方面表現為語言障礙。
語言體現了一種合作态度,一種個人必須把自己和别人聯系起來的态度。
在這個案例中,男孩利用這種語言缺陷作為他的好鬥性的手段。
因此對他不尋求對這個語言缺陷的治療,我們無須感到驚奇,因為治療語言缺陷就意味着他要放棄這個用以吸引别人關注的工具。
當老師和他說話時,他的身體會動來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