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有一個15歲的男孩,他是家中的獨生子。
為了達到小康之家,他的父母工作很努力。
他們也一直非常關注男孩的身體健康,會為此而盡其所能。
男孩的幼年生活是快樂而健康的。
他的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泣。
在她關于兒子的叙述中,我們看到了她為孩子做了很多努力,但也對孩子有一些幹擾。
我們不了解這個男孩的父親會怎麼說他,但他的母親将男孩描述為一個誠實的、精力充沛的孩子,他熱愛家庭,很有自信。
這個男孩小時候很不聽話,這時父親就會說,&ldquo如果我不瓦解他的這種淘氣頑皮,那他将來就會更加肆無忌憚&rdquo。
這個父親所謂的&ldquo瓦解&rdquo思想,并不是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而是隻要孩子做錯事就進行鞭打教育。
男孩在幼年時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意識,表現在他想要成為一家之主的欲望上。
其實在其他被寵壞的獨生子身上,我們也能發現這種主導别人的欲望。
這個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傾向,而且隻要他覺得父親不會打他,他就會拒絕服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停下來問一問,孩子哪種鮮明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此時,我們的答案必然是&ldquo撒謊&rdquo。
他會以撒謊的方式來逃避父親沉重的責打。
這的确是一個很大的抱怨和困擾,他的母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我們診所。
現在孩子已經15歲了,但是父母永遠都不知道他說的是謊話還是真話。
當我們再深入一點了解就會聽到他母親的抱怨,這個孩子曾有段時間在一個教會學校上學,他的老師也抱怨他淘氣頑皮、不服從管教以及擾亂課堂秩序,例如,老師沒有提問他,他卻說出了問題的答案,或他會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來打斷老師,或在班級内大聲喧嘩。
大多數時候,他的作業字迹潦草,難以辨認。
此外,他還是個左撇子。
他的行為最終超出了一切界限,而且,他越是害怕父親的懲罰就越會明顯地說謊。
他的父母起初還決定讓他繼續留在這所學校,但不久之後,他們不得不帶他離開,因為他的老師認為他已經無藥可救了。
這個男孩看起來活潑開朗,他的智商也被所有的老師所認可。
他從公立學校畢業了,不得不參加高中的入學考試。
考試結束後,他的母親一直等他公布結果,後來他告訴母親自己通過了考試。
家裡每個人都很高興,然後他們還一起去度假。
在度假期間,這個男孩經常談及高中。
然後高中開學了。
這個男孩收拾好書包去上學,每天中午還都回家吃飯。
然而有一天,當母親陪他走在一段上學的路上,他們一起過馬路時,他的母親聽到有人指着他說:&ldquo就是那個男孩,今天早晨給我指了去車站的路。
&rdquo母親問他,那個人的話是什麼意思,他今天上午是不是沒有去過學校。
這個男孩的回答是學校上午10點就放學了,之後有人問去車站的路,他就陪着那個人去了。
他的母親有些不相信這個解釋,回家後向他的父親說了這件事,他的父親決定第二天陪他去學校。
第二天,在去學校的路上,父親不停地問他,最後得知,孩子沒有通過入學考試,也從未去過高中上學,所有的這些天,他不過是在街上一直閑逛而已。
父母給他請了一個家教輔導他,最終這個男孩也通過了考試,但他的行為卻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
他依舊打擾課堂秩序,并開始小偷小摸。
他從母親那裡偷了一些錢,卻極力否認此事,直到被父母威脅要送他去警察局時才供認不諱。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他的父母對他忽視,不管他,他因此而痛苦不已。
這個曾經驕傲地認為自己可以使孩子屈服的父親,現在對孩子再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們對這個男孩的懲罰是讓他獨自一個人,沒人跟他說話或對他沒有任何關注。
他的父母還聲稱再也不會打他。
在我們向母親詢問孩子出現這些毛病的時間時,這個母親說&ldquo孩子一出生就有了&rdquo。
當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答案時,我們猜想母親想暗示,因為父母想盡了一切方法讓他改邪歸正,但都一直沒成功,因此男孩的不良行為肯定是與生俱來的。
他在嬰兒時期就極其不安分,他日夜号哭。
然而,所有的醫生都說孩子很正常,也非常健康。
這并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
事實上,嬰兒哭泣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原因有很多,特别是在這個案例中,男孩是獨生子,母親也沒有養育方面的經驗。
孩子哭通常是因為他尿濕了,而母親不一定總是能意識到這一點。
當他哭了後他的母親是怎麼做的?她把嬰兒抱在懷裡,不停地輕輕搖晃,給孩子吃東西。
其實她應該做的是找出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然後讓孩子感到舒适,此時就不要太多地關注孩子。
這樣孩子就會停止哭泣,而且也不會在他的心裡留下不良影響。
他的母親說,在一個正常的年齡,他毫無障礙地學會了說話和走路,牙齒也發育正常。
他有一個在别人給他玩具後就立即毀壞的習慣。
在他的身上常常有類似的行為發生,但這不一定表明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母親的這句話,&ldquo無法讓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獨自一人,哪怕是一分鐘也不行&rdquo。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問,一個母親應如何培養孩子獨自玩耍?隻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就是家長必須讓孩子在沒有成年人不斷的打擾下,一個人全神貫注。
我們懷疑這個母親沒有做到這一點,而且一些言論也正好表明了我們的猜想。
例如,男孩總是讓母親忙個不停,他總是抓住她不放等。
這是孩子為了誘導母親嬌慣自己而所做的最初的嘗試,也是他心理畫卷上最早的印記。
家長從來沒有讓孩子獨處過。
這個母親這麼說,顯然是在為自己辯解。
他從未獨處過,直到今天他也不喜歡自己待着,即使是一個小時。
晚上他也從來不會孤單,因為父母也從未讓他晚上一個人待過。
這證明了孩子與母親黏得有多緊,也說明了他怎麼做才能總是依戀着母親。
他從不害怕,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恐懼為何物。
這是個挑戰心理學常識的表述,因為它與我們的發現有分歧。
更進一步的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男孩從未被獨自留下,因此他也就沒有必要害怕。
因為對于這樣的孩子而言,恐懼可以作為迫使别人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手段。
隻要運用這種手段,就沒有什麼讓他感到恐懼,但是一旦讓他獨處,他立馬就會表現出一種恐懼情緒。
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看似矛盾的陳述。
他很害怕父親的手杖。
所以他有恐懼嗎?可是一旦鞭打結束,他很快就會忘了它,而且又重新變得活潑起來,即使有時候他被手杖責打得很疼痛。
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不幸的對比:母親處處遷就孩子;而父親一直很嚴厲,試圖糾正母親的溫柔遷就。
因此,由于父親的嚴厲将孩子越來越趕向母親的那一邊。
也就是說,他轉向那個可以縱容遷就他的人,轉向那個可以在其身上輕易地得到一切的人。
孩子6歲時,在教會學校受到了教士的監護,那時,教士就開始抱怨他的好動、不安分和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這些抱怨更多的是關于他的日常行為,而不是他的家庭作業。
其中最明顯的是他的躁動不安。
如果一個孩子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什麼方法會比這種不安分更能吸引别人呢?這個孩子顯然想被别人關注。
他已經形成了吸引母親注意力的習慣,并且現在,在學校這個更大的範圍内,他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如果老師不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圖,隻是單獨挑他出來譴責或訓斥他,希望以此來矯正孩子的行為,成為老師自己所想成為的人,那麼孩子,就不得不為尋求這種更多的關注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但他已經習慣了。
他在家裡受到了很多責打,但是他的行為卻從未改變過。
我們期望學校所采取的溫和的懲罰方式,可以将他從以前的問題中拯救出來,然而這卻是最不可能發生的。
當他屈身來到學校時,他仍然想成為衆人矚目的中心,以此作為一種心理補償。
父母向他指出,一個好的班級需要每個人都保持安靜。
父母試圖通過這種告誡的方式來改善他的不良行為。
當聽到這種陳詞濫調,我們有些懷疑家長是否有這方面的常識。
其實像成年人一樣,這個男孩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隻是他完全忙于另外一個問題,即他想要獲得别人的關注。
但是在學校,如果他保持安靜的話就無法獲得任何關注,而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别人的關注也不容易。
隻要我們意識到他為自己設定的這種目标,就會發現他的行為沒有謎團。
顯然,當父親帶着手杖而來時,男孩會安靜一段時間。
而一旦父親走了,男孩又重新開始不安分,他的母親也這樣說。
他将鞭打和懲罰隻當作一種暫時的阻礙,短暫地中斷了他對獲得别人關注的追求,但是要想持久地中斷他的這種追求,任何手段都無法達到。
他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兒童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顯然,就必須用情緒失控或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目标。
我們看到的是,人們通常稱為的發脾氣無非是在達到目标的過程中一個便捷的手段,是一種由目标所決定的行為方式。
例如,如果一個人想安靜地躺在沙發上,那他将不需要這種對别人發脾氣的性情。
隻有那些想讓自己變得備受關注的孩子才需要這種發脾氣的情緒,正如我們這個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一樣。
他養成了一種習慣,即把家中各種各樣的東西帶到學校兌換成現錢,然後用這些收入來和同學揮霍、娛樂。
當他的父母發現這種情況之後,在他每天離家去學校之前都要對他進行搜身。
終于他放棄了這種習慣,然後又轉向戲弄同學及擾亂上課的事情上。
隻有父親的嚴厲懲罰才能使他改變這些壞習慣。
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惡作劇,是因為他想讓别人注意到自己,迫使老師懲罰自己以顯示出自己敢于挑戰學校制度的優越感。
他的搗亂欲望在慢慢地減少,但這種欲望還是會周期性地折回,并一如既往地發揮作用,最終,導緻他被學校開除。
這也證實了我們之前所說的觀點。
這個男孩在極力地追求别人的認可,自然會遇到很多障礙,而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此外,如果考慮到他是個左撇子,那麼我們可以更多地洞察他的内心。
我們可以推斷出,雖然他想避免困難,卻總是躲不過去,而且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
但是,他越是缺乏自信心,就越想證明自己是值得别人關注的,以求得一種心理補償。
因此,他并沒有停止惡作劇,直到後來,學校再也不能容忍他将他開除。
如果有人持有正當的理由,認為學校不應該允許一個搗亂者打擾其他孩子的學習,那麼除了将這個孩子驅逐出學校外的确别無他法。
然而,既然我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糾正孩子
為了達到小康之家,他的父母工作很努力。
他們也一直非常關注男孩的身體健康,會為此而盡其所能。
男孩的幼年生活是快樂而健康的。
他的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泣。
在她關于兒子的叙述中,我們看到了她為孩子做了很多努力,但也對孩子有一些幹擾。
我們不了解這個男孩的父親會怎麼說他,但他的母親将男孩描述為一個誠實的、精力充沛的孩子,他熱愛家庭,很有自信。
這個男孩小時候很不聽話,這時父親就會說,&ldquo如果我不瓦解他的這種淘氣頑皮,那他将來就會更加肆無忌憚&rdquo。
這個父親所謂的&ldquo瓦解&rdquo思想,并不是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而是隻要孩子做錯事就進行鞭打教育。
男孩在幼年時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意識,表現在他想要成為一家之主的欲望上。
其實在其他被寵壞的獨生子身上,我們也能發現這種主導别人的欲望。
這個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傾向,而且隻要他覺得父親不會打他,他就會拒絕服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停下來問一問,孩子哪種鮮明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此時,我們的答案必然是&ldquo撒謊&rdquo。
他會以撒謊的方式來逃避父親沉重的責打。
這的确是一個很大的抱怨和困擾,他的母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我們診所。
現在孩子已經15歲了,但是父母永遠都不知道他說的是謊話還是真話。
當我們再深入一點了解就會聽到他母親的抱怨,這個孩子曾有段時間在一個教會學校上學,他的老師也抱怨他淘氣頑皮、不服從管教以及擾亂課堂秩序,例如,老師沒有提問他,他卻說出了問題的答案,或他會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來打斷老師,或在班級内大聲喧嘩。
大多數時候,他的作業字迹潦草,難以辨認。
此外,他還是個左撇子。
他的行為最終超出了一切界限,而且,他越是害怕父親的懲罰就越會明顯地說謊。
他的父母起初還決定讓他繼續留在這所學校,但不久之後,他們不得不帶他離開,因為他的老師認為他已經無藥可救了。
這個男孩看起來活潑開朗,他的智商也被所有的老師所認可。
他從公立學校畢業了,不得不參加高中的入學考試。
考試結束後,他的母親一直等他公布結果,後來他告訴母親自己通過了考試。
家裡每個人都很高興,然後他們還一起去度假。
在度假期間,這個男孩經常談及高中。
然後高中開學了。
這個男孩收拾好書包去上學,每天中午還都回家吃飯。
然而有一天,當母親陪他走在一段上學的路上,他們一起過馬路時,他的母親聽到有人指着他說:&ldquo就是那個男孩,今天早晨給我指了去車站的路。
&rdquo母親問他,那個人的話是什麼意思,他今天上午是不是沒有去過學校。
這個男孩的回答是學校上午10點就放學了,之後有人問去車站的路,他就陪着那個人去了。
他的母親有些不相信這個解釋,回家後向他的父親說了這件事,他的父親決定第二天陪他去學校。
第二天,在去學校的路上,父親不停地問他,最後得知,孩子沒有通過入學考試,也從未去過高中上學,所有的這些天,他不過是在街上一直閑逛而已。
父母給他請了一個家教輔導他,最終這個男孩也通過了考試,但他的行為卻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
他依舊打擾課堂秩序,并開始小偷小摸。
他從母親那裡偷了一些錢,卻極力否認此事,直到被父母威脅要送他去警察局時才供認不諱。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他的父母對他忽視,不管他,他因此而痛苦不已。
這個曾經驕傲地認為自己可以使孩子屈服的父親,現在對孩子再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們對這個男孩的懲罰是讓他獨自一個人,沒人跟他說話或對他沒有任何關注。
他的父母還聲稱再也不會打他。
在我們向母親詢問孩子出現這些毛病的時間時,這個母親說&ldquo孩子一出生就有了&rdquo。
當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答案時,我們猜想母親想暗示,因為父母想盡了一切方法讓他改邪歸正,但都一直沒成功,因此男孩的不良行為肯定是與生俱來的。
他在嬰兒時期就極其不安分,他日夜号哭。
然而,所有的醫生都說孩子很正常,也非常健康。
這并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
事實上,嬰兒哭泣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原因有很多,特别是在這個案例中,男孩是獨生子,母親也沒有養育方面的經驗。
孩子哭通常是因為他尿濕了,而母親不一定總是能意識到這一點。
當他哭了後他的母親是怎麼做的?她把嬰兒抱在懷裡,不停地輕輕搖晃,給孩子吃東西。
其實她應該做的是找出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然後讓孩子感到舒适,此時就不要太多地關注孩子。
這樣孩子就會停止哭泣,而且也不會在他的心裡留下不良影響。
他的母親說,在一個正常的年齡,他毫無障礙地學會了說話和走路,牙齒也發育正常。
他有一個在别人給他玩具後就立即毀壞的習慣。
在他的身上常常有類似的行為發生,但這不一定表明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母親的這句話,&ldquo無法讓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獨自一人,哪怕是一分鐘也不行&rdquo。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問,一個母親應如何培養孩子獨自玩耍?隻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就是家長必須讓孩子在沒有成年人不斷的打擾下,一個人全神貫注。
我們懷疑這個母親沒有做到這一點,而且一些言論也正好表明了我們的猜想。
例如,男孩總是讓母親忙個不停,他總是抓住她不放等。
這是孩子為了誘導母親嬌慣自己而所做的最初的嘗試,也是他心理畫卷上最早的印記。
家長從來沒有讓孩子獨處過。
這個母親這麼說,顯然是在為自己辯解。
他從未獨處過,直到今天他也不喜歡自己待着,即使是一個小時。
晚上他也從來不會孤單,因為父母也從未讓他晚上一個人待過。
這證明了孩子與母親黏得有多緊,也說明了他怎麼做才能總是依戀着母親。
他從不害怕,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恐懼為何物。
這是個挑戰心理學常識的表述,因為它與我們的發現有分歧。
更進一步的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男孩從未被獨自留下,因此他也就沒有必要害怕。
因為對于這樣的孩子而言,恐懼可以作為迫使别人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手段。
隻要運用這種手段,就沒有什麼讓他感到恐懼,但是一旦讓他獨處,他立馬就會表現出一種恐懼情緒。
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看似矛盾的陳述。
他很害怕父親的手杖。
所以他有恐懼嗎?可是一旦鞭打結束,他很快就會忘了它,而且又重新變得活潑起來,即使有時候他被手杖責打得很疼痛。
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不幸的對比:母親處處遷就孩子;而父親一直很嚴厲,試圖糾正母親的溫柔遷就。
因此,由于父親的嚴厲将孩子越來越趕向母親的那一邊。
也就是說,他轉向那個可以縱容遷就他的人,轉向那個可以在其身上輕易地得到一切的人。
孩子6歲時,在教會學校受到了教士的監護,那時,教士就開始抱怨他的好動、不安分和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這些抱怨更多的是關于他的日常行為,而不是他的家庭作業。
其中最明顯的是他的躁動不安。
如果一個孩子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什麼方法會比這種不安分更能吸引别人呢?這個孩子顯然想被别人關注。
他已經形成了吸引母親注意力的習慣,并且現在,在學校這個更大的範圍内,他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如果老師不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圖,隻是單獨挑他出來譴責或訓斥他,希望以此來矯正孩子的行為,成為老師自己所想成為的人,那麼孩子,就不得不為尋求這種更多的關注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但他已經習慣了。
他在家裡受到了很多責打,但是他的行為卻從未改變過。
我們期望學校所采取的溫和的懲罰方式,可以将他從以前的問題中拯救出來,然而這卻是最不可能發生的。
當他屈身來到學校時,他仍然想成為衆人矚目的中心,以此作為一種心理補償。
父母向他指出,一個好的班級需要每個人都保持安靜。
父母試圖通過這種告誡的方式來改善他的不良行為。
當聽到這種陳詞濫調,我們有些懷疑家長是否有這方面的常識。
其實像成年人一樣,這個男孩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隻是他完全忙于另外一個問題,即他想要獲得别人的關注。
但是在學校,如果他保持安靜的話就無法獲得任何關注,而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别人的關注也不容易。
隻要我們意識到他為自己設定的這種目标,就會發現他的行為沒有謎團。
顯然,當父親帶着手杖而來時,男孩會安靜一段時間。
而一旦父親走了,男孩又重新開始不安分,他的母親也這樣說。
他将鞭打和懲罰隻當作一種暫時的阻礙,短暫地中斷了他對獲得别人關注的追求,但是要想持久地中斷他的這種追求,任何手段都無法達到。
他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兒童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顯然,就必須用情緒失控或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目标。
我們看到的是,人們通常稱為的發脾氣無非是在達到目标的過程中一個便捷的手段,是一種由目标所決定的行為方式。
例如,如果一個人想安靜地躺在沙發上,那他将不需要這種對别人發脾氣的性情。
隻有那些想讓自己變得備受關注的孩子才需要這種發脾氣的情緒,正如我們這個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一樣。
他養成了一種習慣,即把家中各種各樣的東西帶到學校兌換成現錢,然後用這些收入來和同學揮霍、娛樂。
當他的父母發現這種情況之後,在他每天離家去學校之前都要對他進行搜身。
終于他放棄了這種習慣,然後又轉向戲弄同學及擾亂上課的事情上。
隻有父親的嚴厲懲罰才能使他改變這些壞習慣。
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惡作劇,是因為他想讓别人注意到自己,迫使老師懲罰自己以顯示出自己敢于挑戰學校制度的優越感。
他的搗亂欲望在慢慢地減少,但這種欲望還是會周期性地折回,并一如既往地發揮作用,最終,導緻他被學校開除。
這也證實了我們之前所說的觀點。
這個男孩在極力地追求别人的認可,自然會遇到很多障礙,而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此外,如果考慮到他是個左撇子,那麼我們可以更多地洞察他的内心。
我們可以推斷出,雖然他想避免困難,卻總是躲不過去,而且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
但是,他越是缺乏自信心,就越想證明自己是值得别人關注的,以求得一種心理補償。
因此,他并沒有停止惡作劇,直到後來,學校再也不能容忍他将他開除。
如果有人持有正當的理由,認為學校不應該允許一個搗亂者打擾其他孩子的學習,那麼除了将這個孩子驅逐出學校外的确别無他法。
然而,既然我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糾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