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論

關燈
幹脆不去學校,待在家裡,後來他也不待在家裡了,到最後他加入了一個幫派。

    俗話說&ldquo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rdquo,因此,現在就開始訓練他适應學校生活要好于以後不得不面對一個少年犯。

    現在,學校對他而言不過是一種重要的測試。

    但是目前,他還沒有準備好以一種合作的社會意識去解決學校中所面臨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在學校有困難卻無法克服。

    但這需要學校給他新的勇氣。

    當然學校也有自身的問題:例如,或許這個班人數過多,老師無暇顧及每個學生的教育,又或許這個孩子所遇到的老師還沒有準備好對孩子們進行心理上的鼓勵,等等,那這将會是一個悲劇。

    但是如果這個男孩可以找到一個合适的老師,這個老師可以鼓勵他,使他振作起來,那麼他就可能得以拯救。

     (五) 一個10歲女孩的案例。

     由于這個女孩有算術和拼寫方面的困難,于是便被從學校交付到了我們診所。

     對于一個被寵溺的孩子而言,算法通常都是一個很難的科目。

    雖然沒有這樣的規定認為被縱容的孩子在算術方面就一定很糟糕,但是我們發現事實通常都是這樣的,長此以往,這就成了我們的經驗。

    我們知道,左撇子經常會有拼寫上的困難,因為他們的訓練是從右側看到左側,而且他們閱讀的時候也是從右到左的順序。

    他們可以正确地閱讀和拼寫,隻是方向與我們平常人的相反而已。

    這一點,通常沒有人了解,人們隻知道他們不能很好地閱讀,也隻簡單地說他們閱讀或拼寫能力不佳。

    因此我們懷疑這個10歲女孩可能是個左撇子。

    也許她在拼寫方面的困難還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

    如果她在紐約,我們就必須考慮到她可能是來自于其他國家的移民,因而對英語的了解不夠深入。

    而在歐洲,我們就無須有這樣的考慮。

     她過去的曆史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她的家庭曾在德國喪失了大部分财産。

     我們并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離開德國來到這裡。

    這個女孩可能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但突然之間,這一切的美好都結束了。

    這裡是一個新環境,可以揭示出她是否接受過合作意識方面的正确訓練,以及在社交方面她是否已經适應而且變得有勇氣。

    還可以揭示出她是否能承受貧困的重壓,也就是說,這意味着她是否可以與人合作。

    現在看來,她還不能與别人正确地進行合作。

     在德國的時候,她是一個優秀的學生,離開德國的時候她8歲了。

     這已經是兩年以前的事情了。

     她和這裡的同學們相處并不融洽,因為她拼寫方面的困難,以及她在這裡得到的教授算術的方式與德國的也不一樣。

     但是老師不一定總能體諒到這些。

     她的母親非常縱容她,她也非常喜歡母親,而且父母也是這樣。

     如果你問孩子們:&ldquo你更喜歡誰一些?是你的爸爸還是媽媽?&rdquo他們通常會回答:&ldquo我都喜歡!&rdquo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測試這個回答的真實性,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把孩子放在父母中間,當我們與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會不由自主地移向她比較喜歡的那一個。

    而如果父母處于同一個房間,孩子進入後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事情,即她又一次走向她最喜歡的那一個。

     她有幾個同齡的女朋友,但不是很多。

    她最早的記憶是:她八歲的時候和父母一起住在鄉下,她常常在草地上和一隻小狗玩耍。

    那時他們還有一輛馬車。

     她記得她的财富、草地、小狗及馬車。

    這種情況類似于一個曾經富有,但家道中落的人,總是會回想起那段美好富有的日子,那時他擁有一輛馬車、很多馬匹、一棟漂亮的房子以及衆多仆人等很多東西。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女孩目前的狀況讓她感到很不滿足。

     她會常常夢到聖誕節,夢到聖誕老人帶給她的禮物。

     她在夢中所表達的願望與她現實生活中的意願一樣。

    她總是想要更多的東西,因為她感覺自己被剝奪了很多東西,于是想奪回過去她所擁有的一切。

     她喜歡依賴母親。

     這表明她在學校缺乏勇氣也表明她遇到了困難。

    我們向她解釋,雖然她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孩子更多,更不好解決,但是,她可以通過刻苦鑽研以及變得更有勇氣來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她再次來到了診所,沒有母親的陪同。

    在學校她和别人相處得好了一些,在家裡她也可以獨自做好每一件事。

     我們曾經建議她要變得獨立,不要依賴母親,要獨自做好自己的事。

     她為父親做早餐。

     這是培養合作意識的一個迹象。

     她認為自己變得更有勇氣了,而且在這次談話中也表現得更加從容、放松。

     她這次回去的時候,我們要求她下次和她的母親一起過來。

     這次,她的母親和她一起來了,這是她的母親第一次來到我們診所。

    這個母親工作一直都很忙,之前不能來是因為走不開。

    據她闡述,這個女孩在兩歲時被他們家收養,而女孩自己毫不知情。

    在進入這個家的前兩年中,女孩被換過六個家庭收養。

     對于孩子來說這并不是一段美好的經曆。

    她似乎在兩歲之前備受苦難。

    因此,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可能曾遭人嫌棄和忽視,然後被這個母親照顧得很好的女孩。

    她很想抓住目前這種良好的處境,因為她早期的痛苦經曆在她心中留下了一種無意識的印象。

    也可以說,這兩年的經曆會對這個女孩産生很大的影響。

     當這個母親領養女孩的時候,有人建議她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因為孩子來自一個不好的家庭。

     給出這個建議的人肯定是被遺傳的想法所毒害的人。

    如果她對孩子很嚴格,那麼這個女孩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問題兒童,然後給出建議的人就會說:&ldquo你看,我是對的!&rdquo他不知道孩子成為問題兒童,他也對此負有責任。

     這個女孩的親生母親很不好,這會使養母感到自己對于孩子的責任重大,因為女孩并不是自己親生的。

    因此後來養母有時會體罰這個女孩。

     這個女孩的處境不再像以前那麼良好。

    養母的縱容态度有時會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對她的嚴厲懲罰。

     這個養父會縱容女孩,而且盡可能地給她想要的一切。

    如果她想要什麼東西,她不會說&ldquo請您給我&rdquo和&ldquo謝謝你&rdquo而是會說&ldquo你不是我媽媽&rdquo。

     孩子要麼知道了事實,要麼隻是恰巧說了一句擊中要害的話。

    我們了解到,一個20歲的男孩,他不相信自己是母親親生的,然而,他的父母發誓孩子并不知道這個真相。

    顯然這個男孩有了一種不是親生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他就形成了這種結論。

    我們這個案例中的養母認為&ldquo孩子不知道她自己是被收養的&rdquo,但是,孩子自己可能已經有了不是親生的感覺。

     不過,這些話她隻向母親說,而不向父親說。

     因為她沒有機會攻擊父親,因為父親給了她想要的一切。

     這個母親無法理解孩子在新學校的變化。

    現在孩子的成績很差,母親不得不打她。

     這個可憐的孩子由于成績不佳,她自己已經感到十分羞辱和自卑,然後母親還打她,這更加重了她的負面情緒。

    實際上這兩者之中任何一件已經使她足夠屈辱和自卑。

    這一點值得老師深思,他們應該意識到,一旦他們給出了孩子在學校各方面表現不好的成績,那麼這将預示着家裡麻煩的開始。

    如果老師知道,給出一個糟糕的成績單将會是孩子受到責罰的起因,那麼一個明智的老師應該會避免這樣做。

     這個孩子說,她有時會忘記控制自己,會大發脾氣。

    她在學校情緒激動,而且會擾亂班級。

    她認為自己必須永遠是第一。

     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獨生子女的這種欲望,因為她的父親會給她想要的一切,也可以理解她想成為第一的喜好。

    我們知道她過去擁有包括鄉村的草地在内的很多東西,現在她卻感覺自己被剝奪了過去的優勢。

    因此她現在對優越感的追求變得更強烈,但是由于她沒有表達這種欲望合理途徑,于是她便忘了控制自己并不斷地制造麻煩。

     我們向她解釋說她必須學會與人合作。

    我們告訴她,她的情緒激動隻是為了成為衆人矚目的中心,她脾氣不好也隻是為了讓别人關注而找的借口。

    因為她的媽媽對于她的不良成績很生氣,為了和媽媽作對,她便不好好學習。

     她會夢到聖誕老人給她帶來很多東西。

    但是當她醒來卻發現什麼也沒有。

     在夢中她總是想喚起擁有想要的一切的感覺和情緒,但是&ldquo醒來後,卻發現什麼也沒有&rdquo。

    我們決不能忽視這其中所隐含的危險。

    如果我們也在夢中有這樣的感覺和情緒,但醒了後卻發現什麼也沒有,那麼我們自然會感到失望。

    然而夢想喚起的其實和夢醒後的感情是相符合的。

    換句話說,夢中的情感目标不是為了喚起獲得擁有一切的成就感,而恰巧是為了獲得失望感。

    由于這個原因,人們一直在做夢,直到目标滿足,下一個失望開始。

    在憂郁症患者中,他們都會有偉大的夢想,但清醒後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女孩喜歡這種失望感。

    因為目前的生活對她來說太過暗淡,所以她想把一切責任都歸咎于母親。

    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媽媽也沒有給她任何東西。

    她認為&ldquo母親打我,隻有父親才會給我想要的東西&rdquo。

     總結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總是想要失望,這樣她就可以指責母親。

    她這是在對抗母親,如果我們想要阻止這場抗争,我們必須使她信服,無論是在家裡,在夢裡,還是在學校,她的行為都是基于相同的錯誤模式。

    她的錯誤的生活風格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她曾經在美國生活的時間過短,沒有熟練掌握英語所造成的。

    因此,我們必須使她相信,她的這些困難本來都可以很容易克服,但是她卻故意将它們作為和母親對抗的武器。

    我們也必須說服這個母親停止責打孩子,以免給孩子抗争的借口。

    我們應該讓孩子意識到,&ldquo我不能夠集中注意力,我忘了控制自己,我會發脾氣,這些都是因為我想給媽媽制造麻煩&rdquo。

    如果孩子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她就會停止她的不良行為。

    如果她沒有認識到在家裡,在學校以及在夢裡,自己所有的經驗和印象所隐含的意義,那麼要改變她性格當然是無稽之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就是試着去了解一個人如何運用自己的印象和經驗,或者換句話說,心理學就意味着,我們要盡量去了解孩子用以指導行為和對刺激反應的感知模式。

    同時還意味着我們要了解他對某些刺激的看法,了解他對這些刺激的反應以及他如何利用這些刺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