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關燈
禮的方式,他還舉了幾個實例讓我信服。

    于是,我決定努力治愈自己這些壞毛病,如果可以,還想治愈我性格中其餘部分的惡習或愚蠢,同時我将謙卑添加到了我的道德列表,以實際行動給予這個單詞更廣泛的意義。

     &ldquo在獲得這個謙虛美德的過程中,我不能自誇自己有多成功,但是我會特别考慮它的表現形式。

    我給自己規定,要克制住一切直接反對别人的情緒,也不能正面肯定自己的觀點。

    我甚至強迫自己認同我們社會的傳統信條,從而避免使用含有某些諸如&lsquo肯定&rsquo&lsquo當然&rsquo&lsquo毫無疑問&rsquo等用以固定别人觀點的字眼或表達方法,而是用&lsquo我認為&rsquo&lsquo我設想&rsquo&lsquo我的理解是&rsquo&lsquo我想事情可能是這樣的&rsquo或&lsquo在我看來目前大概就是這樣&rsquo這樣的字眼作為替換。

     &ldquo當别人斷言我想的東西是錯誤時,我拒絕自己唐突地當場與他争論,避免當場指出他那些主張中存在的荒謬之處而取悅自己;在回答時,我首先表示,在某些環境或情況下,他的觀點可能是正确的,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差異,或者在我看來有一些差異等。

    我很快就發現這種改變的方式所帶來的好處了。

    我發現有自己所加入的對話更愉快了。

    我以溫和謙卑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更容易讓别人接受,也會有更少的反對意見。

    當我發現自己的确錯了時,這種方式也使我的屈辱感減少了。

    如果我碰巧正确,我也更容易說服别人放棄錯誤觀點,和我站在同一邊。

     &ldquo而且,起初,我由于本能反應而對這種謙卑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會有一些反抗,但最後,我很容易就順其自然地接受了它,而且變得如此習慣。

    也許這就是在過去50多年,為什麼從沒有人聽我說過一個教條武斷的表達。

    而且對于這個謙卑的習慣(形成于我的正直魯莽性格之後)我認為它是我在一些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比如,當我提議新制度或變更舊制度時,我會先尊重民衆的意見,當我成為公共議會中的一員時,也是因為這個習慣而獲益。

    其實,我隻是一個差勁的演講者,從來都不擅長演講辯論,在選擇表達語句時,也會猶豫不決,表達也很難準确。

    然而,由于謙卑的表達方式,通常我的觀點還是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ldquo實際上,在我們的自然感情中,沒有哪一個像驕傲一樣難以抑制和征服。

    盡管我們掩飾它、與它作鬥争、打敗它、扼殺它、抑制它,但是它還鮮活地存在着,時不時地表露出來,茁壯成長。

    或許,你會經常在曆史中經常看到它。

    甚至即使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克服了它,我也有可能為自己的謙卑而驕傲。

    &rdquo 當然,以上富蘭克林的這些話并不一定适合生活中的所有情況。

    這既不能奢望,也不能強求。

    然而,富蘭克林的态度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咄咄逼人的反對态度,是多麼不合時宜、多麼難以奏效。

    生活中不會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況的同一種基本規則。

    每個規則一旦超出其自身界限,就會突然失效。

    當然,生活中還有一些情況,隻有強烈的措辭才會有用。

    可是,如果我們考慮一下老師與一些憂心忡忡的家長之間的情況,這些家長已經由于孩子而在老師面前備受恥辱,并準備好了接受更大的羞辱,如果我們再考慮到沒有家長的合作,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由此就很明顯,為了幫助孩子,富蘭克林的理論是唯一可被接受的方式和邏輯。

     在這種情況下,證明誰是正确的,或者顯示誰的優越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出一條可以幫助孩子的路,自然,這種尋找将會困難重重。

    很多家長不希望聽到任何建議。

    因為老師把他們和孩子放在了這樣一個不愉快的境地,從而表現出吃驚、憤怒、不耐煩甚至對老師懷有敵意。

    這樣的父母在一段時間内通常都會嘗試對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對現實盲目。

    但現在,他們的眼睛為了孩子被強行打開。

    因此,整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