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關燈
正如我們屢次指出的那樣,這本書是寫給家長和老師的,他們都可以從這本洞察兒童心理生活的、新的心理學見解中獲益匪淺。

    在上一章的分析中,我們沒有太多地關注于孩子的教育和發展大部分是在家長,還是在老師的支持下進行的,但是,隻要孩子接受到适宜的教育,這都無關緊要。

    我們這裡所說的教育當然是課外教育,不是學校的科目和課程教育。

    而且,這種課外教育指的是孩子的人格教育,這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現在,雖然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工作中都有各自的貢獻,家長糾正學校的不足,老師糾正家庭的不足,但是,在當今的大城市中,在我們現代社會和經濟形勢下,大部分的教育責任還是落在這些老師身上。

    父母不像老師那樣,可以洞悉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而這些老師的職業興趣就是教育孩子。

    個體心理學還是将培養孩子為未來作好準備的重任寄托在學校和教師的改變上,盡管我們也不應該拒絕父母的合作。

     現在,在老師的教育工作和課程中,他們與父母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

    而且,如果父母采取的措施已經失敗,那麼在老師對此采取的糾正工作中,沖突更是在所難免。

    在某種意義上,老師的糾正工作其實是對父母的失敗的一種控告,而且父母自己也經常這樣覺得。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該如何協調與父母的關系呢? 以下就是針對這類問題的探讨。

    當然,這種探讨是從老師的角度來寫的,因為老師需要将與家長的沖突作為一個心理問題來處理。

    如果這些言論被父母讀到了,他們無須介意,因為這些隻适用于無知的父母。

    而且,正是他們,造成了那些老師不得不面對的大衆現象和必須要處理的問題。

     很多老師認為,接近一個問題兒童的父母比接近這個兒童更難。

    這一事實預示着,老師不得不運用一定的機智和策略來接近父母。

    老師必須總有這樣一個概念,即父母不需要對孩子所展現出來的所有不良品性都負有責任。

    父母畢竟不是富有技巧的老師,他們通常隻會用傳統的方法來指導孩子。

    當他們因為孩子的問題而被召喚進學校時,他們會感覺自己像是被指控的罪犯一樣。

    這樣的情緒也預示着他們心裡的确有一些内疚意識,這就需要老師富有策略地對待。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理想的是,老師試着将家長的心情改變得友好、輕松,把自己當作幫助父母處理問題的助手,而且讓父母相信自己的好意。

     即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也永遠不要去責備父母的失敗。

    如果我們和父母成功地建立了一種協議,如果我們可以說服家長,改變他們的态度,讓他們按照我們的理論觀點來行事,那麼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成果。

    直接指出他們過去對孩子的治療失誤是無濟于事的。

    我們所必須做的,就是盡力讓他們接受一個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如果我們指出他們做的這個也錯,那個也錯,這樣隻會冒犯他們,使他們不願意合作。

    通常,一個孩子的堕落變壞不會發生在一片晴朗的天空下,總有一段灰暗的過去。

    當家長來到學校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曾經忽略了什麼東西。

    但是永遠不要讓他們覺得我們也是這樣想的,也不要讓他們自己直截了當或武斷地說這些。

    在向父母提建議時,我們也絕不能以一個權威的口吻。

    應該經常用這些語句&ldquo也許&rdquo&ldquo大概&rdquo&ldquo可能&rdquo&ldquo你也許可以嘗試一下這種方式&rdquo。

    即使我們确切地知道錯誤出現在哪裡,以及如何改正,我們都絕不應該直白地指出,好像我們要強迫他們接受一樣。

    不用說,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有如此多的策略,也不會突然就可以得到這些。

    有趣的是,同樣的委婉說法的思想,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中也有表達。

    他寫道: &ldquo一個貴格派信徒(Quaker)的朋友曾好心地告訴我,人們都普遍認為我很驕傲,我的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

    他們認為我在讨論任何觀點時,都并不滿足于隻是表達自己的正确觀點,還會用一種盛氣淩人、極其傲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