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失誤
關燈
小
中
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或老師絕不能灰心喪氣。
他們絕不能因為自己的教育和努力沒有立即見到成效就變得絕望,也不能因為孩子的萎靡不振、冷漠淡然或消極被動就預測自己的教育一定會失敗,還決不允許受到孩子有無天賦這種迷信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聲稱,所有的孩子都應該通過給予他們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自信的方式,來教會他們不要把困難當成無法克服的困難,而是當成問題來對付和征服,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
個體心理學聲稱,我們在努力激發孩子心智能力的過程中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要教育他們,困難不是不可戰勝的障礙,而是應該當成可以應對和克服的問題,以此,我們可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雖然我們的努力不一定會見效,但是許多成功的案例還是足以補償那些沒有取得預期結果的努力。
以下是一個有趣的案例,這個案例中,我們的努力是成功的。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12歲,就讀于小學六年級。
他的成績很差,但他絲毫沒有受此影響。
他過去的經曆十分不幸。
他由于佝偻病,直到3歲時才學會走路。
他直到3歲末時,才能說幾個單詞。
當他4歲時,他的母親帶他去看兒童心理醫生,醫生告訴她這種病是沒有希望得到矯正的。
但是,他的母親并不相信這點,她把孩子送入了一家兒童指導研究所。
在那裡孩子進展依舊緩慢,也沒有從研究所得到多少幫助。
他6歲時,意味着到了可以上學的年齡,父母便将他送入了學校。
在學校的前兩年,由于他在家接受了額外的輔導,所以他可以通過學校考試。
此後,他又努力上完了三年級和四年級。
這個男孩在學校和在家裡的情況如下:男孩通過極度的懶惰而使自己在學校變得引人注目,他抱怨自己似乎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也走神。
他與同學們相處得不好,還總被他們取笑,他也總是表現得比别人虛弱。
在他所有的同學中隻有一個是他的朋友。
他非常喜歡這個朋友,他們也經常一起去散步。
他很讨厭其他孩子,自然也無法和他們友好相處。
他的老師也抱怨說,這個男孩算術很差,也無法寫作,盡管如此,老師還是确信這個男孩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優秀。
從這個男孩過去的經曆和他所能夠做的事情來看,很明顯,對這個男孩的治療是基于一個錯誤的診斷。
其實他是一個被強烈的自卑感即自卑情結所折磨的孩子。
這個男孩有一個優秀的哥哥。
他的父母聲稱他的哥哥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夠升入高中。
父母喜歡說自己的孩子沒必要學習任何東西就可以很優秀。
而孩子自己也喜歡這樣的吹噓。
很明顯,無須任何努力就可以學習優秀是不可能的。
他的哥哥也許盡力去訓練自己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用心留意他在學校的所見所聞,讓别人誤以為他們努力不多就取得了良好成績。
而那些在學校沒有花太多心思學習的孩子,不得不在家裡補習才能完成學業。
這兩個男孩之間的差異好大!這個男孩由此而不得不一直生活在一種壓迫感之中,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弱于哥哥,覺得自己遠不如哥哥有價值。
他可能經常在母親生氣的時候聽到她也說他的能力較弱,或者從習慣叫他傻瓜或白癡的哥哥那裡聽到這些評判。
他的母親說,當這個男孩不服從哥哥的控制時,哥哥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因此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結果:這是一個相信自己的價值不如别人的孩子。
生活也似乎證實了他的想法。
他的同學嘲笑他,他的學業也總是錯誤百出,他說自己不能集中精力。
每一個困難都使他感到恐慌不安。
他的老師也常這樣評論,這個孩子不屬于這個班級或這個學校。
難怪這個孩子一直不相信自己可以避免這些失敗的境況,也難怪他相信别人對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如果一個孩子如此的氣餒以至于對未來完全沒有信心,那這是多麼可悲和可憐啊! 在我們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和他交談時,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這個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念,這并不是表現在他交談中身體顫抖、面色蒼白,而是表現在一些需要人們多加留意的小細節上。
當我們問他今年多大時(
他們絕不能因為自己的教育和努力沒有立即見到成效就變得絕望,也不能因為孩子的萎靡不振、冷漠淡然或消極被動就預測自己的教育一定會失敗,還決不允許受到孩子有無天賦這種迷信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聲稱,所有的孩子都應該通過給予他們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自信的方式,來教會他們不要把困難當成無法克服的困難,而是當成問題來對付和征服,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
個體心理學聲稱,我們在努力激發孩子心智能力的過程中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要教育他們,困難不是不可戰勝的障礙,而是應該當成可以應對和克服的問題,以此,我們可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雖然我們的努力不一定會見效,但是許多成功的案例還是足以補償那些沒有取得預期結果的努力。
以下是一個有趣的案例,這個案例中,我們的努力是成功的。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12歲,就讀于小學六年級。
他的成績很差,但他絲毫沒有受此影響。
他過去的經曆十分不幸。
他由于佝偻病,直到3歲時才學會走路。
他直到3歲末時,才能說幾個單詞。
當他4歲時,他的母親帶他去看兒童心理醫生,醫生告訴她這種病是沒有希望得到矯正的。
但是,他的母親并不相信這點,她把孩子送入了一家兒童指導研究所。
在那裡孩子進展依舊緩慢,也沒有從研究所得到多少幫助。
他6歲時,意味着到了可以上學的年齡,父母便将他送入了學校。
在學校的前兩年,由于他在家接受了額外的輔導,所以他可以通過學校考試。
此後,他又努力上完了三年級和四年級。
這個男孩在學校和在家裡的情況如下:男孩通過極度的懶惰而使自己在學校變得引人注目,他抱怨自己似乎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也走神。
他與同學們相處得不好,還總被他們取笑,他也總是表現得比别人虛弱。
在他所有的同學中隻有一個是他的朋友。
他非常喜歡這個朋友,他們也經常一起去散步。
他很讨厭其他孩子,自然也無法和他們友好相處。
他的老師也抱怨說,這個男孩算術很差,也無法寫作,盡管如此,老師還是确信這個男孩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優秀。
從這個男孩過去的經曆和他所能夠做的事情來看,很明顯,對這個男孩的治療是基于一個錯誤的診斷。
其實他是一個被強烈的自卑感即自卑情結所折磨的孩子。
這個男孩有一個優秀的哥哥。
他的父母聲稱他的哥哥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夠升入高中。
父母喜歡說自己的孩子沒必要學習任何東西就可以很優秀。
而孩子自己也喜歡這樣的吹噓。
很明顯,無須任何努力就可以學習優秀是不可能的。
他的哥哥也許盡力去訓練自己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用心留意他在學校的所見所聞,讓别人誤以為他們努力不多就取得了良好成績。
而那些在學校沒有花太多心思學習的孩子,不得不在家裡補習才能完成學業。
這兩個男孩之間的差異好大!這個男孩由此而不得不一直生活在一種壓迫感之中,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弱于哥哥,覺得自己遠不如哥哥有價值。
他可能經常在母親生氣的時候聽到她也說他的能力較弱,或者從習慣叫他傻瓜或白癡的哥哥那裡聽到這些評判。
他的母親說,當這個男孩不服從哥哥的控制時,哥哥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因此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結果:這是一個相信自己的價值不如别人的孩子。
生活也似乎證實了他的想法。
他的同學嘲笑他,他的學業也總是錯誤百出,他說自己不能集中精力。
每一個困難都使他感到恐慌不安。
他的老師也常這樣評論,這個孩子不屬于這個班級或這個學校。
難怪這個孩子一直不相信自己可以避免這些失敗的境況,也難怪他相信别人對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如果一個孩子如此的氣餒以至于對未來完全沒有信心,那這是多麼可悲和可憐啊! 在我們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和他交談時,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這個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念,這并不是表現在他交談中身體顫抖、面色蒼白,而是表現在一些需要人們多加留意的小細節上。
當我們問他今年多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