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失誤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要和一直以藐視的眼光看待弟弟的哥哥談話。
當我們問這個男孩:&ldquo你長大後想做什麼?&rdquo他自然回答不出,這一點當然不同尋常。
如果一個半大不小的孩子真不知道他以後想幹什麼時,這點總是比較可疑的。
的确有很多成人也通常沒有從事自己孩提時代所選擇的職業,但這并不重要。
孩子至少是受這種職業理想所指引的。
在他們年幼時,他們想從事一些他們見過的、吸引他們幼稚價值觀的職業,比如司機、警衛、指揮家等。
但是當一個孩子沒有實際目标時,人們就會懷疑他不想為未來作打算,而是更願意願回到過去。
或者換句話說,人們認為他們想回避未來,想避免任何與未來相關的問題。
這似乎與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基本主張相矛盾。
我們已經論述過兒童對優越感的追求,我們也試圖證明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都想要變得比别人強大,都想要取得顯著成就。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孩子卻是剛好相反,他想要倒退、想要弱小、想要别人的扶持。
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呢?精神生活的進展并不是簡單運轉的,它有着複雜的背景。
如果我們給這些複雜案例定義幼稚的結論,那麼以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将會錯誤百出。
在所有這些複雜的案例中都有蒙蔽我們的假象,對假象的任何辯證性嘗試都會使事物本身向相反方向發展。
例如以上提到的這個男孩,表現得好像他在努力後退一樣,似乎這樣他才可以最強大、最安全。
除非我們了解這個孩子的全部情況,否則我們此時一定會困惑。
事實上,這些孩子的做法是正确的,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可笑。
這些孩子絕不可能像他們幼小、軟弱和無助而且無欲無求的那個時候表現得那麼強大或有支配力。
現在,既然孩子已經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何事,那麼我們還會認定他願意面對我們為他規劃的未來嗎?他肯定會避免所有的、測試他作為個體能力和力量的環境。
因此,他隻在那些對他要求很少、極為有限的範圍内活動,除此之外,其他環境他幾乎不會涉足。
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隻有在這一小部分他涉足的範圍内他才會努力進取,追求别人的認可。
這與他幼小、無助、依賴他人時所獲得的認可是一樣的。
我們不僅要和這個男孩的老師、媽媽和哥哥談話,還要和他的父親、他的現場咨詢師(也就是我們的同事)進行協商溝通。
這樣一連串的會面商談需要大量的工作,而且如果我們能赢得老師的支持,就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
這雖然有可能,但并不容易做到。
許多老師仍然固守老方法和傳統觀念,将心理測試當成一種離奇的事情。
其中,也有很多老師擔心心理測試意味着他們作為老師的一些權利喪失,或者有的老師還認為它是未經許可的幹涉。
當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是一門無法快速學會的科學。
然而,如果人們以一種錯誤的觀點來看待個體心理學,那它也不會對他們有什麼用處。
其中寬容也是一種必要的品質,尤其是對一位老師而言,對新的心理學觀點持有一種開放的心态是比較明智的,即使這些新觀點似乎與人們至今所持的觀點相悖。
但是,既然這些傳統觀點可以存在至今,那我們也沒有權利去斷然否定,因而也不能否定老師的一些看法。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難了,此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以我們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将這個孩子帶出這種困境之外,也就是說讓孩子轉學。
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人因此而受到傷害。
實際上,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孩子卻卸掉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他進入了一個沒有人知道他的新學校。
他可以留心一點,不做一些差勁的事情讓别人以為自己很差勁,也不要去做那些會遭别人蔑視的行為。
這種事情具體如何去做并不容易解釋,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
可能每個案件都需要一個稍微不同的處理方法。
但是,如果有很多精通個體心理學的優秀老師對這些孩子的問題進行處理,那麼教育這些孩子就會變得更容易些。
因為他們會用理解的眼神看待這些情況,可以在學校幫助孩子。
當我們問這個男孩:&ldquo你長大後想做什麼?&rdquo他自然回答不出,這一點當然不同尋常。
如果一個半大不小的孩子真不知道他以後想幹什麼時,這點總是比較可疑的。
的确有很多成人也通常沒有從事自己孩提時代所選擇的職業,但這并不重要。
孩子至少是受這種職業理想所指引的。
在他們年幼時,他們想從事一些他們見過的、吸引他們幼稚價值觀的職業,比如司機、警衛、指揮家等。
但是當一個孩子沒有實際目标時,人們就會懷疑他不想為未來作打算,而是更願意願回到過去。
或者換句話說,人們認為他們想回避未來,想避免任何與未來相關的問題。
這似乎與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基本主張相矛盾。
我們已經論述過兒童對優越感的追求,我們也試圖證明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都想要變得比别人強大,都想要取得顯著成就。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孩子卻是剛好相反,他想要倒退、想要弱小、想要别人的扶持。
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呢?精神生活的進展并不是簡單運轉的,它有着複雜的背景。
如果我們給這些複雜案例定義幼稚的結論,那麼以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将會錯誤百出。
在所有這些複雜的案例中都有蒙蔽我們的假象,對假象的任何辯證性嘗試都會使事物本身向相反方向發展。
例如以上提到的這個男孩,表現得好像他在努力後退一樣,似乎這樣他才可以最強大、最安全。
除非我們了解這個孩子的全部情況,否則我們此時一定會困惑。
事實上,這些孩子的做法是正确的,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可笑。
這些孩子絕不可能像他們幼小、軟弱和無助而且無欲無求的那個時候表現得那麼強大或有支配力。
現在,既然孩子已經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何事,那麼我們還會認定他願意面對我們為他規劃的未來嗎?他肯定會避免所有的、測試他作為個體能力和力量的環境。
因此,他隻在那些對他要求很少、極為有限的範圍内活動,除此之外,其他環境他幾乎不會涉足。
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隻有在這一小部分他涉足的範圍内他才會努力進取,追求别人的認可。
這與他幼小、無助、依賴他人時所獲得的認可是一樣的。
我們不僅要和這個男孩的老師、媽媽和哥哥談話,還要和他的父親、他的現場咨詢師(也就是我們的同事)進行協商溝通。
這樣一連串的會面商談需要大量的工作,而且如果我們能赢得老師的支持,就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
這雖然有可能,但并不容易做到。
許多老師仍然固守老方法和傳統觀念,将心理測試當成一種離奇的事情。
其中,也有很多老師擔心心理測試意味着他們作為老師的一些權利喪失,或者有的老師還認為它是未經許可的幹涉。
當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是一門無法快速學會的科學。
然而,如果人們以一種錯誤的觀點來看待個體心理學,那它也不會對他們有什麼用處。
其中寬容也是一種必要的品質,尤其是對一位老師而言,對新的心理學觀點持有一種開放的心态是比較明智的,即使這些新觀點似乎與人們至今所持的觀點相悖。
但是,既然這些傳統觀點可以存在至今,那我們也沒有權利去斷然否定,因而也不能否定老師的一些看法。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難了,此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以我們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将這個孩子帶出這種困境之外,也就是說讓孩子轉學。
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人因此而受到傷害。
實際上,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孩子卻卸掉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他進入了一個沒有人知道他的新學校。
他可以留心一點,不做一些差勁的事情讓别人以為自己很差勁,也不要去做那些會遭别人蔑視的行為。
這種事情具體如何去做并不容易解釋,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
可能每個案件都需要一個稍微不同的處理方法。
但是,如果有很多精通個體心理學的優秀老師對這些孩子的問題進行處理,那麼教育這些孩子就會變得更容易些。
因為他們會用理解的眼神看待這些情況,可以在學校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