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外界環境的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個體心理學中關于心理和教育的觀點論述十分廣泛,因此,我們自然不可忽略外界環境的影響。
古老的内省心理學範圍太過狹隘,因此,為了認真研究這種被忽略掉的事實(即外界環境的影響),威廉·馮特(WilhelmWundt)認為有必要建立一門新科學&mdash&mdash社會心理學。
而個體心理學則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個體心理學同時關注于個體心理以及社會外界環境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并不是隻關注個體心理而排除刺激心理發展的外界環境影響,也不是隻關注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排斥個體獨特心理的影響。
教育家或老師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唯一教育者。
外界的影響源源不斷地流入兒童的心理世界,直接或間接地塑造着這個孩子,也可以說,外界環境通過影響父母以及影響父母的心理狀态,而間接影響兒童的心理。
這些外在影響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必須将其納入考慮之中。
首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經濟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例如,我們一定記得有的家庭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非常緊迫的經濟環境中&mdash&mdash這樣的家庭總會傳承痛苦和悲傷,他們總是不停地努力掙紮着生活。
他們受到的悲傷和痛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們不能教導孩子擁有一種健康、合作的态度。
他們生活在人類心理将要崩潰的邊緣,總是慌張失措、飽受心靈摧殘,從而不能與别人協同工作。
同樣地,我們此時也一定不能忘記的是,長期的半饑餓或糟糕的經濟狀态影響了父母與孩子的生理健康狀況,反過來,這種不健康的生理狀況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我們在戰後歐洲也發現了這類兒童的相同狀況,這些兒童比他們的前幾輩人更難以撫養。
除了經濟環境以及其對兒童成長發育的影響外,我們也不能忽視,父母對生理衛生知識的缺乏也有一定的影響。
這種衛生知識的缺乏和無知,以及父母的膽小羞怯與對孩子的哄騙态度息息相關。
這些父母也想寵愛孩子,害怕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任何痛苦。
但是他們有時也會粗心大意。
例如,他們自認為脊椎彎曲的身體缺陷在孩子長大後就會消失。
當孩子生病時,他們沒有及時地帶孩子去看醫生。
這當然是一個錯誤,尤其是在那些醫療服務條件還不錯的城市。
如果孩子的生理狀況不良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有可能繼續惡化,成為嚴重又危險的疾病,甚至有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其實,每一個疾病都處于心理上的&ldquo危險的角落&rdquo,因此,要盡量加以避免。
如果這些危險角落無法避免,那麼我們通過培養兒童的勇氣,通過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可以減少這些危險的發生。
事實上可以說,一個孩子隻有當缺乏社會情感的時候,才會因為生理疾病受到心理創傷。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環境中覺得自己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那麼他的心理會被危險的疾病所影響的程度,遠遠沒有被慣壞的孩子受此影響強烈。
案例記錄通常顯示,兒童得了百日咳、腦炎、風濕性舞蹈病等疾病之後,他的心理問題就會漸露端倪。
人們會認為這些心理問題來自于他們的疾病。
但是疾病不過是将孩子隐藏的性格缺陷曝光而已。
生病期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力,還找到了控制全家的方式。
在生病期間他看到父母的表情一直充滿了恐懼和焦慮,他知道這些都是因為他的疾病。
病好後,他想繼續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于是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各種要求和意願來主導父母,以此達到目的。
當然,隻有那些沒有經過社會情感的訓練、隻想得到一個機會展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孩子才會這麼做。
另一方面,非常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有時一種疾病可能會成為改善孩子性格特征的契機。
這裡有一個案例,是關于一名教師的第二個孩子。
這位老師一直非常關心擔憂這個孩子,但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這個男孩有時會離家出走,在學校裡也總是班上最差的學生。
有一天,正當父親要送男孩去少年管教所時,卻發現孩子患有髋關節結核。
這是一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需要父母悉心照顧的疾病。
當男孩終于康複了,他成了家裡最優秀的孩子。
其實,男孩所需要的隻是父母的額外關注而已,正巧疾病使他得到了這些關心。
之前他一直不服管教,是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生活在優秀哥哥的陰影之下。
既然他無法像他哥哥一樣被欣賞、被關注,那麼他就總是會抗争。
但這種疾病使他相信,他也可以像哥哥那樣被父母欣賞和關注,所以他學着變乖,以此獲取父母更多的關注。
關于疾病,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所經曆的疾病記憶總是會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
孩子們對于諸如危險的疾病和死亡等事情,會常常感到驚訝和震驚不已。
疾病留在他們心裡的印記,會在以後的生活中顯現出來。
對此,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們會發現很多對這種疾病感興趣的人,他們最後可能成了醫生或護士。
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擔驚受怕,疾病所留下的
古老的内省心理學範圍太過狹隘,因此,為了認真研究這種被忽略掉的事實(即外界環境的影響),威廉·馮特(WilhelmWundt)認為有必要建立一門新科學&mdash&mdash社會心理學。
而個體心理學則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個體心理學同時關注于個體心理以及社會外界環境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并不是隻關注個體心理而排除刺激心理發展的外界環境影響,也不是隻關注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排斥個體獨特心理的影響。
教育家或老師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唯一教育者。
外界的影響源源不斷地流入兒童的心理世界,直接或間接地塑造着這個孩子,也可以說,外界環境通過影響父母以及影響父母的心理狀态,而間接影響兒童的心理。
這些外在影響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必須将其納入考慮之中。
首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經濟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例如,我們一定記得有的家庭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非常緊迫的經濟環境中&mdash&mdash這樣的家庭總會傳承痛苦和悲傷,他們總是不停地努力掙紮着生活。
他們受到的悲傷和痛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們不能教導孩子擁有一種健康、合作的态度。
他們生活在人類心理将要崩潰的邊緣,總是慌張失措、飽受心靈摧殘,從而不能與别人協同工作。
同樣地,我們此時也一定不能忘記的是,長期的半饑餓或糟糕的經濟狀态影響了父母與孩子的生理健康狀況,反過來,這種不健康的生理狀況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我們在戰後歐洲也發現了這類兒童的相同狀況,這些兒童比他們的前幾輩人更難以撫養。
除了經濟環境以及其對兒童成長發育的影響外,我們也不能忽視,父母對生理衛生知識的缺乏也有一定的影響。
這種衛生知識的缺乏和無知,以及父母的膽小羞怯與對孩子的哄騙态度息息相關。
這些父母也想寵愛孩子,害怕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任何痛苦。
但是他們有時也會粗心大意。
例如,他們自認為脊椎彎曲的身體缺陷在孩子長大後就會消失。
當孩子生病時,他們沒有及時地帶孩子去看醫生。
這當然是一個錯誤,尤其是在那些醫療服務條件還不錯的城市。
如果孩子的生理狀況不良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有可能繼續惡化,成為嚴重又危險的疾病,甚至有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其實,每一個疾病都處于心理上的&ldquo危險的角落&rdquo,因此,要盡量加以避免。
如果這些危險角落無法避免,那麼我們通過培養兒童的勇氣,通過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可以減少這些危險的發生。
事實上可以說,一個孩子隻有當缺乏社會情感的時候,才會因為生理疾病受到心理創傷。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環境中覺得自己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那麼他的心理會被危險的疾病所影響的程度,遠遠沒有被慣壞的孩子受此影響強烈。
案例記錄通常顯示,兒童得了百日咳、腦炎、風濕性舞蹈病等疾病之後,他的心理問題就會漸露端倪。
人們會認為這些心理問題來自于他們的疾病。
但是疾病不過是将孩子隐藏的性格缺陷曝光而已。
生病期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力,還找到了控制全家的方式。
在生病期間他看到父母的表情一直充滿了恐懼和焦慮,他知道這些都是因為他的疾病。
病好後,他想繼續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于是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各種要求和意願來主導父母,以此達到目的。
當然,隻有那些沒有經過社會情感的訓練、隻想得到一個機會展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孩子才會這麼做。
另一方面,非常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有時一種疾病可能會成為改善孩子性格特征的契機。
這裡有一個案例,是關于一名教師的第二個孩子。
這位老師一直非常關心擔憂這個孩子,但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這個男孩有時會離家出走,在學校裡也總是班上最差的學生。
有一天,正當父親要送男孩去少年管教所時,卻發現孩子患有髋關節結核。
這是一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需要父母悉心照顧的疾病。
當男孩終于康複了,他成了家裡最優秀的孩子。
其實,男孩所需要的隻是父母的額外關注而已,正巧疾病使他得到了這些關心。
之前他一直不服管教,是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生活在優秀哥哥的陰影之下。
既然他無法像他哥哥一樣被欣賞、被關注,那麼他就總是會抗争。
但這種疾病使他相信,他也可以像哥哥那樣被父母欣賞和關注,所以他學着變乖,以此獲取父母更多的關注。
關于疾病,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所經曆的疾病記憶總是會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
孩子們對于諸如危險的疾病和死亡等事情,會常常感到驚訝和震驚不已。
疾病留在他們心裡的印記,會在以後的生活中顯現出來。
對此,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們會發現很多對這種疾病感興趣的人,他們最後可能成了醫生或護士。
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擔驚受怕,疾病所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