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兒童的學校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謬論。
能力遺傳很容易被家長、老師和孩子們當作懶惰的替罪羊。
每當他們需要努力以解決困難時,他們總能以遺傳這個替身來推卸全部責任。
但是我們沒有權利推脫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總是對任何旨在逃避責任的觀點持懷疑态度。
那些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很有意義,認為教育可以對性格進行訓練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不會堅持能力遺傳的觀點。
我們不關心身體遺傳,我們知道器官缺陷,甚至器官的功能差異都是可以遺傳的,但是連接器官功能和精神能力之間的橋梁是什麼?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堅持認為精神能力的發展也經曆了器官功能發展所經曆的階段,而且必須與器官的發展步調一緻。
有時,精神能力的發展中其負擔過重,就會使來自于身體缺陷的心理恐懼在器官缺陷康複以後仍然持續,無法消退。
人們總是喜歡追根究底,喜歡探尋導緻事情發展的根本,但是,我們在評價别人的成就時,這種追根溯源的癖好其實是一種誤導。
這種錯誤的追根究底方式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祖先有多人,忘了如果我們構建家譜,每一代都有父母兩個人。
如果我們回溯到上5代,祖先就有64個,而在64個祖先中,毫無疑問可以找到一個人,一個我們可以将子孫們的聰明能力歸因于他的人。
如果我們追溯到上10代,就有4096個祖先,那麼無疑我們可以找到一個人,或者不止一個可将子孫的出類拔萃歸因于他的人。
但是也不要忘記,這些出類拔萃的祖先給予一個家庭的優秀傳統類似于遺傳作用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用于理解為什麼有些家庭人才輩出。
這其中當然不是遺傳作用,隻是一個簡單明顯的事實而已。
我們隻須看到,過去歐洲的孩子都有被迫繼承父親的事業的情況,就會了解并非遺傳影響。
如果我們忘了社會體系的作用,那麼這些關于遺傳的統計就會看上去說服力十足。
在我們讨論了遺傳作用的謬論之後,另一個兒童教育中的最大障礙來自于兒童因成績不好而所受的懲罰。
如果一個孩子的成績不好,他也會發現自己并不受老師喜愛。
因此,他在學校很苦惱,此外,回家後還要面對另一番景象,即來自父母的責備。
其實不僅僅被責罵,甚至還常常被挨打。
學校老師應該謹記一個糟糕的成績單所帶來的後果。
有一些老師認為如果孩子把糟糕的成績單給家人看,那麼他會更加努力學習,但是老師忘了一些特殊的家庭環境。
在這些家庭中,孩子是在父母極其嚴厲的管教之下成長的,這些孩子在帶回一個糟糕的成績單之前會再三思量。
結果他可能根本不敢回家,或者有時候他可能會陷入絕望的極端,甚至由于害怕父母而自殺。
老師當然對學校制度沒有責任,但是,如果老師在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以富有同情心和理解的心理盡可能地緩和學校的清規戒律,那麼這對于兒童的教育将會非常有效。
這樣的老師肯定也會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對待那些因特殊的家庭環境所緻的問題學生,這樣就會鼓勵他們,而不是将他們趕上絕路。
一個成績較差的孩子自然會感到心情沉重,而且如果别人不停地說他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孩子,最後他自己也會這樣認為。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考慮一下,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他不喜歡上學,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論哪個孩子,如果他總是被批評、成績很糟糕、失去了迎頭趕上的信心,那麼他都不會喜歡學校,而且試圖逃離。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有孩子逃學時不要感到驚奇。
雖然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奇,但我們還是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逃學意味着一個糟糕的開始,尤其是當它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足夠聰明,他們通過僞造成績單、逃學等方式來使自己免受懲罰。
這樣他們可能會遇見和自己一樣問題的少年并形成幫派,最後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我們接受了個體心理學中的這個觀點,即沒有無可救藥的孩子,那麼這一切都可以避免。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這些問題兒童。
即使在最糟糕的環境下也總會有一個特殊的解決方法,但這當然需要我們去發現。
對于孩子留級的不利後果,自然無須再說。
老師們會贊成,一個留級的孩子,不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家庭都是一個難題。
情況并不一定完全如此,但鮮有例外。
大多數留級生都是屢次留級,因此,他們總是落後于别人。
他們的問題總是被學校和家長回避,從而未得到解決。
當人們還在為何種情況下才使孩子留級這一難題而發愁時,有些老師已經成功地避免了這個難題。
他們利用假期時間來輔導培養孩子,找出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從而使這些孩子可以順利地升級。
如果學校有這種特殊的輔導老師制度,那麼這種訓練方法值得被推廣。
但是我們有社會工作者,有給孩子補習功課的家教,就是沒有這種特殊的輔導老師。
德國并不存在給孩子補習功課的家庭教師的形式,而且對我們來說,好像不一定要存在這種形式。
公立學
能力遺傳很容易被家長、老師和孩子們當作懶惰的替罪羊。
每當他們需要努力以解決困難時,他們總能以遺傳這個替身來推卸全部責任。
但是我們沒有權利推脫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總是對任何旨在逃避責任的觀點持懷疑态度。
那些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很有意義,認為教育可以對性格進行訓練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不會堅持能力遺傳的觀點。
我們不關心身體遺傳,我們知道器官缺陷,甚至器官的功能差異都是可以遺傳的,但是連接器官功能和精神能力之間的橋梁是什麼?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堅持認為精神能力的發展也經曆了器官功能發展所經曆的階段,而且必須與器官的發展步調一緻。
有時,精神能力的發展中其負擔過重,就會使來自于身體缺陷的心理恐懼在器官缺陷康複以後仍然持續,無法消退。
人們總是喜歡追根究底,喜歡探尋導緻事情發展的根本,但是,我們在評價别人的成就時,這種追根溯源的癖好其實是一種誤導。
這種錯誤的追根究底方式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祖先有多人,忘了如果我們構建家譜,每一代都有父母兩個人。
如果我們回溯到上5代,祖先就有64個,而在64個祖先中,毫無疑問可以找到一個人,一個我們可以将子孫們的聰明能力歸因于他的人。
如果我們追溯到上10代,就有4096個祖先,那麼無疑我們可以找到一個人,或者不止一個可将子孫的出類拔萃歸因于他的人。
但是也不要忘記,這些出類拔萃的祖先給予一個家庭的優秀傳統類似于遺傳作用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用于理解為什麼有些家庭人才輩出。
這其中當然不是遺傳作用,隻是一個簡單明顯的事實而已。
我們隻須看到,過去歐洲的孩子都有被迫繼承父親的事業的情況,就會了解并非遺傳影響。
如果我們忘了社會體系的作用,那麼這些關于遺傳的統計就會看上去說服力十足。
在我們讨論了遺傳作用的謬論之後,另一個兒童教育中的最大障礙來自于兒童因成績不好而所受的懲罰。
如果一個孩子的成績不好,他也會發現自己并不受老師喜愛。
因此,他在學校很苦惱,此外,回家後還要面對另一番景象,即來自父母的責備。
其實不僅僅被責罵,甚至還常常被挨打。
學校老師應該謹記一個糟糕的成績單所帶來的後果。
有一些老師認為如果孩子把糟糕的成績單給家人看,那麼他會更加努力學習,但是老師忘了一些特殊的家庭環境。
在這些家庭中,孩子是在父母極其嚴厲的管教之下成長的,這些孩子在帶回一個糟糕的成績單之前會再三思量。
結果他可能根本不敢回家,或者有時候他可能會陷入絕望的極端,甚至由于害怕父母而自殺。
老師當然對學校制度沒有責任,但是,如果老師在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以富有同情心和理解的心理盡可能地緩和學校的清規戒律,那麼這對于兒童的教育将會非常有效。
這樣的老師肯定也會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對待那些因特殊的家庭環境所緻的問題學生,這樣就會鼓勵他們,而不是将他們趕上絕路。
一個成績較差的孩子自然會感到心情沉重,而且如果别人不停地說他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孩子,最後他自己也會這樣認為。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考慮一下,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他不喜歡上學,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論哪個孩子,如果他總是被批評、成績很糟糕、失去了迎頭趕上的信心,那麼他都不會喜歡學校,而且試圖逃離。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有孩子逃學時不要感到驚奇。
雖然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奇,但我們還是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逃學意味着一個糟糕的開始,尤其是當它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足夠聰明,他們通過僞造成績單、逃學等方式來使自己免受懲罰。
這樣他們可能會遇見和自己一樣問題的少年并形成幫派,最後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我們接受了個體心理學中的這個觀點,即沒有無可救藥的孩子,那麼這一切都可以避免。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這些問題兒童。
即使在最糟糕的環境下也總會有一個特殊的解決方法,但這當然需要我們去發現。
對于孩子留級的不利後果,自然無須再說。
老師們會贊成,一個留級的孩子,不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家庭都是一個難題。
情況并不一定完全如此,但鮮有例外。
大多數留級生都是屢次留級,因此,他們總是落後于别人。
他們的問題總是被學校和家長回避,從而未得到解決。
當人們還在為何種情況下才使孩子留級這一難題而發愁時,有些老師已經成功地避免了這個難題。
他們利用假期時間來輔導培養孩子,找出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從而使這些孩子可以順利地升級。
如果學校有這種特殊的輔導老師制度,那麼這種訓練方法值得被推廣。
但是我們有社會工作者,有給孩子補習功課的家教,就是沒有這種特殊的輔導老師。
德國并不存在給孩子補習功課的家庭教師的形式,而且對我們來說,好像不一定要存在這種形式。
公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