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環境的考驗
關燈
小
中
大
的感情緻使女孩表現得拒絕接受自己的性别,而且力圖模仿男性,個體心理學稱之為&ldquo男性欽羨&rdquo(masculineprotect)。
如果男女第二性征出現問題,如身體畸形或發育不完全,往往導緻成人以解剖學上完整的男女身體結構特征來懷疑自己的性别(女孩身上出現男性特征,男孩身上出現女性特征)。
有時這種懷疑深深地根植于個體身體上的缺陷并與之密切相關。
相對于女人來說,男人身體結構的稚嫩更明顯,而這大大增加了人們對這個男人有女性化特征的懷疑。
這種懷疑并不正确,因為這個男人其實隻是更接近小男孩的身體構造。
一個身體發育不完全的男人常常會感到一種痛苦的自卑,因為在我們的文明中,男人應該高大魁梧,成就也必須超過女人,這樣才是典範。
同樣,如果一個女孩發育不完全或不夠美麗,也會常常導緻她對生活問題的厭惡,因為我們的文明過分強調了女性美麗。
人的性格,氣質和情感一般被視為第三性征。
敏感的男孩被稱為女性;從容、自信的女孩被描述為男性。
這種性格特征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培養獲得的。
在幼年時期,這些特征就已經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之中,即使是成年了,也依然存留。
在他們的成長中,行為像男孩還是女孩,依據對各自性别角色的理解而定。
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性發育和性經驗的發展到了什麼程度?這也意味着我們期待兒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對此有一定的了解。
我想至少有90%的兒童,在父母或教育者最終向他們說明性問題之前,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很久了。
關于性别的解釋沒有硬性規定及太多的條條框框,因為無法預測孩子對于這樣一個解釋的接受和信任程度,也無法預測這種解釋會對他産生什麼影響。
一旦孩子問到這種問題,應該在慎重考慮孩子當時的情況之後再解釋給他們。
對這種性問題解釋太早并不明智,即使它并不會總是産生不良影響。
關于被收養的孩子或者繼子女的問題也比較難以解決。
這類兒童要麼視好好照顧為理所當然,要麼将嚴厲苛責歸咎于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特殊位置。
有時,一個孩子失去了母親就會非常依戀父親。
一段時間後,當他的父親再婚了,他就會覺得自己被家庭排除在外,而且,他拒絕與繼母成為朋友。
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一些孩子甚至将自己的親生父母當作繼父繼母來看待,當然,這意味着他在家裡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和抱怨。
繼父繼母的角色在很多童話故事中都被刻畫得很邪惡,因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背負了不好的名聲。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并不是理想的讀物,但因此就去徹底禁止孩子閱讀它也不可能,因為從這些故事中兒童還是了解到了很多關于人性的東西。
值得提倡的是,人們應該在這些讀物和故事中附上正确的評論,還應該去阻止孩子讀那些滿是殘忍或扭曲幻想的故事。
那些童話故事刻畫的強健男人的殘忍行為,有時會使兒童讀者變得冷漠、麻木不仁,使兒童的溫柔善良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來自于我們英雄崇拜的另一個錯誤。
男孩認為表現同情心是一種沒有男子漢氣概的體現。
我們無法理解同情心這種美好的情感為什麼卻被鄙視。
雖然任何情感都有可能被誤用和濫用,但是如果這種美好感情沒有被誤用或濫用,那麼它的價值不容置疑。
私生子的處境也極其艱難。
比較荒謬的說法是,女人和孩子應該背負私生的重擔,而那個男人卻可以免受懲罰。
這其中付出最大代價的當然是孩子。
無論别人多想幫助這些私生子,這都無法避免阻止他們受傷,因為他們在社會中獲得的常識很快就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出生有悖于社會常識。
他們會受到同伴或其他人的輕視,或者這個國家的法律使他們的處境艱難,使他們一直烙印私生的心理。
于是他們變得過于敏感,很容易和别人争吵,并對周圍的世界抱有敵意,因為對這些孩子來說,在每一種語言中,都有一些邪惡、無禮和讓人傷心、有辱人格的字眼來形容這些私生子。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問題兒童和犯罪的孩子中有那麼多的孤兒和私生子。
因此,将私生子或孤兒不合群和反社會傾向歸因于先天的或遺傳的性情是非常不合理的。
如果男女第二性征出現問題,如身體畸形或發育不完全,往往導緻成人以解剖學上完整的男女身體結構特征來懷疑自己的性别(女孩身上出現男性特征,男孩身上出現女性特征)。
有時這種懷疑深深地根植于個體身體上的缺陷并與之密切相關。
相對于女人來說,男人身體結構的稚嫩更明顯,而這大大增加了人們對這個男人有女性化特征的懷疑。
這種懷疑并不正确,因為這個男人其實隻是更接近小男孩的身體構造。
一個身體發育不完全的男人常常會感到一種痛苦的自卑,因為在我們的文明中,男人應該高大魁梧,成就也必須超過女人,這樣才是典範。
同樣,如果一個女孩發育不完全或不夠美麗,也會常常導緻她對生活問題的厭惡,因為我們的文明過分強調了女性美麗。
人的性格,氣質和情感一般被視為第三性征。
敏感的男孩被稱為女性;從容、自信的女孩被描述為男性。
這種性格特征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培養獲得的。
在幼年時期,這些特征就已經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之中,即使是成年了,也依然存留。
在他們的成長中,行為像男孩還是女孩,依據對各自性别角色的理解而定。
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性發育和性經驗的發展到了什麼程度?這也意味着我們期待兒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對此有一定的了解。
我想至少有90%的兒童,在父母或教育者最終向他們說明性問題之前,已經知道這個問題很久了。
關于性别的解釋沒有硬性規定及太多的條條框框,因為無法預測孩子對于這樣一個解釋的接受和信任程度,也無法預測這種解釋會對他産生什麼影響。
一旦孩子問到這種問題,應該在慎重考慮孩子當時的情況之後再解釋給他們。
對這種性問題解釋太早并不明智,即使它并不會總是産生不良影響。
關于被收養的孩子或者繼子女的問題也比較難以解決。
這類兒童要麼視好好照顧為理所當然,要麼将嚴厲苛責歸咎于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特殊位置。
有時,一個孩子失去了母親就會非常依戀父親。
一段時間後,當他的父親再婚了,他就會覺得自己被家庭排除在外,而且,他拒絕與繼母成為朋友。
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一些孩子甚至将自己的親生父母當作繼父繼母來看待,當然,這意味着他在家裡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和抱怨。
繼父繼母的角色在很多童話故事中都被刻畫得很邪惡,因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背負了不好的名聲。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并不是理想的讀物,但因此就去徹底禁止孩子閱讀它也不可能,因為從這些故事中兒童還是了解到了很多關于人性的東西。
值得提倡的是,人們應該在這些讀物和故事中附上正确的評論,還應該去阻止孩子讀那些滿是殘忍或扭曲幻想的故事。
那些童話故事刻畫的強健男人的殘忍行為,有時會使兒童讀者變得冷漠、麻木不仁,使兒童的溫柔善良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來自于我們英雄崇拜的另一個錯誤。
男孩認為表現同情心是一種沒有男子漢氣概的體現。
我們無法理解同情心這種美好的情感為什麼卻被鄙視。
雖然任何情感都有可能被誤用和濫用,但是如果這種美好感情沒有被誤用或濫用,那麼它的價值不容置疑。
私生子的處境也極其艱難。
比較荒謬的說法是,女人和孩子應該背負私生的重擔,而那個男人卻可以免受懲罰。
這其中付出最大代價的當然是孩子。
無論别人多想幫助這些私生子,這都無法避免阻止他們受傷,因為他們在社會中獲得的常識很快就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出生有悖于社會常識。
他們會受到同伴或其他人的輕視,或者這個國家的法律使他們的處境艱難,使他們一直烙印私生的心理。
于是他們變得過于敏感,很容易和别人争吵,并對周圍的世界抱有敵意,因為對這些孩子來說,在每一種語言中,都有一些邪惡、無禮和讓人傷心、有辱人格的字眼來形容這些私生子。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問題兒童和犯罪的孩子中有那麼多的孤兒和私生子。
因此,将私生子或孤兒不合群和反社會傾向歸因于先天的或遺傳的性情是非常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