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環境的考驗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的各種回答。
&ldquo這個孩子經常雜亂無序&rdquo意味着母親習慣于為他整理一切。
&ldquo他一直膽怯&rdquo意味着他非常依賴于家庭。
如果一個孩子被說虛弱,我們可以認為,他生來就有身體缺陷這一事實使他有可能被寵壞或縱容,也有可能因為醜陋而被忽視。
這個身體缺陷也包括他可能患有低能或智障。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于緩慢,人們就會懷疑他有智障。
盡管他後來的成長中這些問題不複存在,但是他仍然保留這種自己被縱容或被限制的感覺,這些感覺會給他試圖應付新環境帶來更大的困難。
如果我們了解到孩子比較膽小和粗心,我們可以肯定他在尋求别人的關注。
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博得孩子的喜愛,并以此培養孩子的勇氣。
如果一個孩子笨手笨腳,老師必須了解他是否為左撇子。
如果孩子的行為愚笨之極,老師應該了解他是否完全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
成長在女性環境中的男孩會因不喜歡與其他男孩為伴而被戲弄和嘲笑,常常被當作女孩子培養,這樣的男孩子習慣于自己與女孩子為伴,而且,他以後的發展也會經曆激烈的内心沖突。
對男女性别器官差異的忽略,導緻了孩子認為可以改變自己的性别。
但最終他們發現身體構造無法改變,于是他們嘗試通過發展異性的心理特征和傾向來彌補身體構造的差異。
這些心理傾向将體現在他們的着裝和舉止上面。
有些女孩對女性的職業表現出厭惡傾向,主要是因為她們認為這些工作沒有價值,這種思想的确是我們文明中的一個基本失誤。
有些職業男人持有特權,卻排斥女人,這個傳統觀念仍然存在。
我們的文明明顯有利于男人,允許男人為自己設立一定的特權。
通常男孩的出生比女孩的到來引起的歡樂更多,這對男孩和女孩來說無疑都是一種傷害。
這個女孩很快就被自卑感這根刺傷痛了,而這個男孩卻承載了過多的期望,女孩也在發展中受到限制。
這種限制在一些國家不再那麼明顯,例如美國。
但即使是美國,社會關系方面也尚未實現平衡和平等。
在這裡,我們關注反映在孩子身上的整個人類思維。
接受女性的角色,意味着我們要面對一些可能會偶爾招緻反抗的困難。
這種反抗的表現為個體的任性、固執、懶惰,所有的這些都與優越感的追求有關。
如果一個女孩有這種迹象,老師必須了解她是否對自己的性别滿意。
這種對自身的性别不滿可能會延展到其他方面,一般會導緻生活也成為一種負擔。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孩子希望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的願望,因為在那裡人類是沒有性别界限的。
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會導緻各種荒謬的言行,或導緻完全的冷漠、犯罪甚至自殺。
對此懲罰或者缺乏同情,隻會增加這種不滿足感。
如果這個兒童以一種審慎的方式學習男女之間的差異,并且被教育男女價值的同等性,那麼就可以避免這些不幸的狀況。
在家裡,父親通常都處于優勢地位,他持有家庭财産,對家人制定規則并加以指導、解釋自己的規則并作出最後的決定。
家中的男孩都試圖向女孩顯示出自己的性别優勢,于是通過嘲笑和批評使她們對自己的女性角色失望。
心理學家了解到,這些男孩顯示優越感的行為源于他們内心的自卑。
能做一些事情與隻是似乎能做這些事情之間的區别明顯。
人們認為女性至今還沒能取得豐功偉業的觀點一文不值,因為女性迄今為止尚未被培養去做這些偉大的事情。
男性将要補的長筒襪放在女性手中,并試圖使女人信服那才是她們的工作。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但直到今天,我們為女性所提供的培養和教育并不表明我們期待她們取得任何豐功偉績。
我們在妨礙女性培養的同時,還對女性所取得的微小成就給予了負面評判,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但是這種狀況并不容易得到改善,因為不僅僅是父親,就連母親也認為男性特權是合理的,并且以此來培養子女。
母親灌輸給子女的思想是男性擁有特權是合理的,男孩可以要求女孩順從于自己的權威,而女孩當然也應該順從。
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應該盡早清楚自己所屬的性别,并且明白這種性别是無法改變的。
正如我們所說,女性已經對這種男性權威和優勢産生了忿恨之情。
這種強烈
&ldquo這個孩子經常雜亂無序&rdquo意味着母親習慣于為他整理一切。
&ldquo他一直膽怯&rdquo意味着他非常依賴于家庭。
如果一個孩子被說虛弱,我們可以認為,他生來就有身體缺陷這一事實使他有可能被寵壞或縱容,也有可能因為醜陋而被忽視。
這個身體缺陷也包括他可能患有低能或智障。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于緩慢,人們就會懷疑他有智障。
盡管他後來的成長中這些問題不複存在,但是他仍然保留這種自己被縱容或被限制的感覺,這些感覺會給他試圖應付新環境帶來更大的困難。
如果我們了解到孩子比較膽小和粗心,我們可以肯定他在尋求别人的關注。
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博得孩子的喜愛,并以此培養孩子的勇氣。
如果一個孩子笨手笨腳,老師必須了解他是否為左撇子。
如果孩子的行為愚笨之極,老師應該了解他是否完全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
成長在女性環境中的男孩會因不喜歡與其他男孩為伴而被戲弄和嘲笑,常常被當作女孩子培養,這樣的男孩子習慣于自己與女孩子為伴,而且,他以後的發展也會經曆激烈的内心沖突。
對男女性别器官差異的忽略,導緻了孩子認為可以改變自己的性别。
但最終他們發現身體構造無法改變,于是他們嘗試通過發展異性的心理特征和傾向來彌補身體構造的差異。
這些心理傾向将體現在他們的着裝和舉止上面。
有些女孩對女性的職業表現出厭惡傾向,主要是因為她們認為這些工作沒有價值,這種思想的确是我們文明中的一個基本失誤。
有些職業男人持有特權,卻排斥女人,這個傳統觀念仍然存在。
我們的文明明顯有利于男人,允許男人為自己設立一定的特權。
通常男孩的出生比女孩的到來引起的歡樂更多,這對男孩和女孩來說無疑都是一種傷害。
這個女孩很快就被自卑感這根刺傷痛了,而這個男孩卻承載了過多的期望,女孩也在發展中受到限制。
這種限制在一些國家不再那麼明顯,例如美國。
但即使是美國,社會關系方面也尚未實現平衡和平等。
在這裡,我們關注反映在孩子身上的整個人類思維。
接受女性的角色,意味着我們要面對一些可能會偶爾招緻反抗的困難。
這種反抗的表現為個體的任性、固執、懶惰,所有的這些都與優越感的追求有關。
如果一個女孩有這種迹象,老師必須了解她是否對自己的性别滿意。
這種對自身的性别不滿可能會延展到其他方面,一般會導緻生活也成為一種負擔。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孩子希望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的願望,因為在那裡人類是沒有性别界限的。
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會導緻各種荒謬的言行,或導緻完全的冷漠、犯罪甚至自殺。
對此懲罰或者缺乏同情,隻會增加這種不滿足感。
如果這個兒童以一種審慎的方式學習男女之間的差異,并且被教育男女價值的同等性,那麼就可以避免這些不幸的狀況。
在家裡,父親通常都處于優勢地位,他持有家庭财産,對家人制定規則并加以指導、解釋自己的規則并作出最後的決定。
家中的男孩都試圖向女孩顯示出自己的性别優勢,于是通過嘲笑和批評使她們對自己的女性角色失望。
心理學家了解到,這些男孩顯示優越感的行為源于他們内心的自卑。
能做一些事情與隻是似乎能做這些事情之間的區别明顯。
人們認為女性至今還沒能取得豐功偉業的觀點一文不值,因為女性迄今為止尚未被培養去做這些偉大的事情。
男性将要補的長筒襪放在女性手中,并試圖使女人信服那才是她們的工作。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但直到今天,我們為女性所提供的培養和教育并不表明我們期待她們取得任何豐功偉績。
我們在妨礙女性培養的同時,還對女性所取得的微小成就給予了負面評判,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但是這種狀況并不容易得到改善,因為不僅僅是父親,就連母親也認為男性特權是合理的,并且以此來培養子女。
母親灌輸給子女的思想是男性擁有特權是合理的,男孩可以要求女孩順從于自己的權威,而女孩當然也應該順從。
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應該盡早清楚自己所屬的性别,并且明白這種性别是無法改變的。
正如我們所說,女性已經對這種男性權威和優勢産生了忿恨之情。
這種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