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情感及兒童的發展障礙

關燈
向我們更全面地展示了這個兒童及其行為活動,展示了他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他和周圍所有成員的關系。

    由此,也可看出他的生活風格的些許端倪。

    而且,如果我們對兒童及問卷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就可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征、情感以及生活風格都被他作為工具,用以促進自己追求優越感,提升自我價值感,并在周圍世界獲得威望。

     在學校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類型的兒童,他們似乎與以上所描述的兒童良好行為相悖。

    他們懶惰、内向保守,對知識、紀律或糾正都熟視無睹,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從未表現出對優越感的追求。

    可是,如果我們經驗豐富,就可以感知得到,這也是一種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即使這種方式有點兒荒唐。

    這樣的兒童不相信以自己的能力,通過正常途徑就可以取得成功,因此,他避免所有可以取得進步的正常手段和機會,而選擇孤立自己,給人一種冷漠麻木的感覺。

    但是,這種冷漠,并不是他人格的全部。

    在這種冷漠所隐藏的背後,通常可以發現一個極其敏感、怯懦自卑的心靈,通過這種冷漠麻木的掩飾來保護自己以免受傷。

    他将自己隐藏于這種盔甲之内,這樣,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靠近他、傷害他。

     如果人們能夠成功地找到一種方式來誘導這種冷漠的孩子說話,那麼将會發現,他是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人,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和幻想之中,想象自己很偉大、很優秀,這種幻想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

    他們想象自己是君臨天下的英雄;或是一手遮天的暴君;或是幫助苦難大衆的烈士。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在這些孩子的夢中,他們有扮演救世主角色的傾向,在現實中他們也有此傾向。

    如果現實中有小孩處于危險之中,他們可以及時奔赴去營救。

    在現實中,他們同樣以救世主的角色來訓練自己,隻要沒有完全失去信心,一旦有機會,這種角色即刻就會上演。

     某些白日夢會接連不斷地出現。

    在奧地利君主制時期,有許多兒童都有拯救國王或某位王子于危險之中的白日夢。

    當然,父母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想法。

    我們所能了解的,是那些幻想太多的孩子,他們無法調節自己以适應現實,也無法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現實和幻想之間有着深深的鴻溝。

    孩子們有時會選擇一條折中的道路:他們保留自己的白日夢同時,也會為現實而稍微調節自己。

    而其他絲毫未作出調整的孩子,隻能越來越從現實世界撤回,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然而,還是有很多小孩想與幻想世界毫無瓜葛,占據他們生活的隻有現實,即使閱讀,也隻是一些旅行、狩獵和曆史等方面的有關現實的書籍。

     毫無疑問,兒童應該有一些幻想,正如樂于接受現實的意願一樣,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兒童并不會僅僅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全面思考,他們更傾向于把世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極端。

    在理解他們時,還需要謹記在心的重要一點是,他們也會有将一切都劃分為對立方面的強烈欲望,例如:上或下、全好或全壞、聰明或者愚蠢、優越或自卑、全有或全無等。

    有時,成年人也會有這種對立思想。

    衆所周知,要擺脫這種對立的思維方式極其困難;例如,他們會将冷和熱作為對立面,但是從科學上來說,冷熱之間的唯一區别隻是溫度的差異而已。

    我們發現這種對立思想不僅非常頻繁地出現在兒童中,也出現在哲學思想的初級階段。

    希臘哲學的初級階段就被這個對立面的想法所主導。

    甚至在今天,幾乎所有的業餘哲學家,都試圖通過對立這一手段來進行價值評判。

    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建立了公式化的對立:生&mdash死,上&mdash下,男&mdash女等。

    今天,這種稚氣的兒童思維和古時的對立哲學思想明顯相似,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那些習慣于将世界劃分為鮮明對立面的人,都保留着他們幼時稚氣的思維。

     生活在這種對立思想中的人們,可以用一個格言&ldquo全有或全無&rdquo來很好地形容。

    當然,他自己可能意識不到這種對立思想的存在,但是,潛意識中,他還是會以此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類生活不可能全有或全無。

    在這兩個對立極端之間,存在着數不勝數的過渡等級。

    我們發現,存在這種對立思想的主要是兒童,他們有着強烈的自卑感,為了心理補償而變得野心過度。

    在曆史上,可以發現有一些相似的事例,例如恺撒大帝。

    在他謀取王位時,被朋友所殺害。

    兒童的許多怪癖個性和性格特征,如固執或偏執,都可以追溯到這個&ldquo要麼恺撒大帝要麼一無所有&rdquo,即全有或全無的思想上。

    我們發現,在兒童的生活中有很多這種對立思想的證據,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種兒童已經發展了一種與社會相對立的自我哲學,或者違反常識的私人理智。

    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們可以引用一個非常固執或頑固的4歲小女孩的案例。

    有一天,她媽媽給她一個橙子,這個小女孩接過來後,把它扔在了地上,說道:&ldquo你給我的,我并不喜歡,如果我喜歡,我會自己去拿!&rdquo 懶惰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自然無法擁有想要的一切,即&ldquo全有&rdquo,因而,他們會越來越退回到&ldquo全無&rdquo的白日夢、幻想以及類似空中樓閣的空虛之中。

    但是,我們不能輕易就斷定這些孩子已經無藥可救。

    我們非常了解,過分敏感的性格很容易使兒童退出現實,回到他們為自己而造的幻想世界,因為這種幻想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但這種撤退并不意味着他們要完全調節自己以适應現實。

    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有必要的,不隻是對于作家和藝術家,甚至是科學家,因為他們也需要豐富的想象力。

    白日夢裡的幻想不過是一種繞道而行,表明了個體試圖繞過生活中的不愉快以及可能的失敗。

    但是,不要忘記,正是那些富于想象,之後能将想象與現實結合起來的人成為人類的領導者。

    他們之所以成為領導者,不僅僅因為他們受過更好的學校教育,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有面對困難,并成功地擊敗困難的勇氣和意識。

    偉人的傳記往往揭示了孩童時也是壞孩子的他們,雖然沒有做太多對現實有用的事,但是他們培養了一種卓越的、觀察周圍環境的能力。

    所以,一旦條件變得有利,他們的能力和勇氣就被激發,并足以面對現實,努力拼搏,成就一番偉業。

    自然,關于這些人如何從孩子蛻變成偉人,無章可循。

    但是,我們最好要記住,我們決不能粗暴、盲目地對待孩子,我們應該總是鼓勵他們,試圖向他們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這樣,在他們的自我幻想和現實世界之間,就再也不會存巨大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