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情感及兒童的發展障礙
關燈
小
中
大
寵愛,也有可能被所有的女性所排斥。
這樣的男孩發展常常不盡相同,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共同特征。
我們知道,男孩不應該隻被女性教育撫養的觀點在廣泛地流傳。
這句話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因為所有的男孩生來就是被女人撫養的,它真正的意思是男孩不應該成長在一種女性氛圍占主導的環境中。
這個觀點并不是反對女性,而是不認同由這種情況所引發的偏見和誤解。
這個争論同樣适用于在男性氛圍中長大的女孩。
男孩們通常都會看低這個女孩,結果這個女孩嘗試着去模仿男孩們的行為舉止以緻平等,但這對她将來的生活而言,是種不好的準備。
無論一個人有多寬容,他都無法認可女孩應該像男孩一樣被撫養的觀點和信念,即使他可以在一段時間内認可這樣的觀點,但很快有些無法避免的差異就會使他清醒過來。
男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區别于女性,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身體結構的差異。
這種差異對職業選擇影響甚遠。
不滿意自己是女性角色的女孩,有時會發現很難調節自己去适應為女性而設的職位。
如果我們探讨準備結婚這個問題,那麼女性角色的教育應該區别于男性的教育就變得顯而易見。
不滿意自己性别角色的女孩将會反對結婚,因為她們覺得這是一種自降身份的表現,或者如果結婚,她們也要控制家庭。
如果一個男孩像女孩一樣被撫養長大,也會在調節自我适應當代的文明形式時經曆很大的困難和挫折。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孩子的生活風格通常形成于他四五歲時。
在這段時間,必須培養他的社會情感以及适應社會所必要的靈活性。
在他五歲時,他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的态度通常已經成形固定,而且在他餘下的生命中幾乎保持相同的态度和方向;他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仍然保持不變,他會陷入自己感知的範圍内而無法自拔,不斷地重複他最初的心理機制,重複這種心理機制所導緻的行為。
此時,社會情感被限制在個體的精神視野範圍内。
第七章 兒童在家庭中的處境:這種處境的心理感受及其補救 我們已經了解到,兒童的發展依賴于他們對自己在環境中所處位置的無意識解讀。
我們還了解到,家中長子、次子及老三的發展各不相同,每個孩子的發展都符合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特定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早期的位置,可被視為對其性格發展的一種考驗和磨煉。
兒童的教育不能開始得太早。
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培養一些自己特殊的準則或判别機制,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對不同環境的反映。
如果兒童太年幼,這種準則或機制,隻會有輕微的顯現迹象。
經過多年訓練以後,兒童的行為模式漸漸變得固定,他不再根據客觀來作出反應,而是受制于對之前過去經曆的無意識解讀。
如果他沒有正确地解讀一些特殊情況和困難,或者錯誤地理解自己處理這些困難的能力,那麼,這種錯誤将會決定他的行為模式,而且直到這個原始的、孩童時期的錯誤被糾正之前,幾乎沒有邏輯或常識可以改變他的這種行為模式。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主觀的、獨特的。
教育者應該研究這種主觀的個性特征,不能公式化地使用同一規則教育不同的兒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兒童使用同一規則而産生了不同結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兒童面臨同樣情況幾乎有同樣的反應,我們不能說這是由于自然法則的作用;人類容易犯相同錯誤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都缺乏對所面臨的情況形成正确的理解。
一般認為,一個孩子會因家裡另一個孩子的降臨而常常變得妒忌。
反對這種觀點的一個證據是存在例外情況。
另外一個證據是,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培養小孩迎接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那麼這種妒忌将不會存在。
一個有這方面錯誤的小孩,可以比作一個走在山間小道前端的旅人。
他不知道自己前行的目的地或行走的途徑。
當他終于找到正确的道路時,已經到了下一個城鎮。
他聽到人們驚訝地說:&ldquo所有在這條小路徘徊的人幾乎都迷失了方向。
&rdquo那些犯錯的兒童常常會選擇這條充滿誘惑的道路前行。
因為小道看起來容易穿過,所以吸引了這些孩子。
還有很多其他情況,也會對兒童的性格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很多次,我們都會看到,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
如果我們對這個情況稍加研究就會發現,壞孩子對優越感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企圖控制所有人,盡自己所能來控制環境。
他的哭喊聲充斥着整個房間。
相比之下,好孩子是安靜的、溫和的、深受家人喜愛的,是壞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母不知道如何解釋這樣一種同一家庭中性格對立的情況。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好孩子已經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優秀行為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可,也意識到自己在和壞孩子的競争中總是可以獲勝。
當好、壞孩子之間存在競争時,無可厚非地,壞孩子沒有希望通過更好的行為來超越好孩子,他會在相反的方向努力,也可以說,盡可能地淘氣頑皮以超越好孩子。
我們的經驗是這種頑皮的孩子可以變得比好孩子更優秀;另一種經驗是,對優越感的強烈欲望會使他走向兩種極端的方向。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學校的學生之間。
我們不能因為兩個小孩成長在同樣的環境中,就斷言他們長大後一定會完全相同。
況且沒有任何兩個孩子成長在完全一樣的環境中。
一個行為乖巧端正的兒童,其性格特征會深受另一個行為不良的兒童的影響。
事實是,有很多兒童最開始都表現良好,但後來成了問題兒童。
有一個17歲女孩的案例:10歲之前她一直都是模範兒童。
哥哥年長她11歲,因為哥哥11年來一直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所以他被過分寵壞了。
當妹妹出生時,他沒有任何嫉妒,他隻是繼續以往的行為。
當這個小女孩長到10歲時,她的哥哥有很長一段時間離開了家。
此時,這個女孩所處的位置是,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她不惜一切代價地釋放自我,特立獨行。
她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所以,當她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家人很願意滿足她的每一個願望。
而當她長大後,家裡再也無法滿足她,于是她開始表現出不滿情緒。
她開始利用家庭的财務信用而負債,在很短的時間内就負債累累。
這意味着她隻是選擇了另外一條可以滿足願望的道路。
在母親拒絕答應她的要求時,她的乖巧良好行為也戛然而止。
于是,這個女孩開始不斷地争吵哭鬧,最終成了一個令人十分讨厭的人。
從這個案例及其他相似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般的結論,即一個兒童的良好行為隻是為了滿足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因此,我們無法确定當情況有變時,這種良好的行為是否還會繼續。
本書&ldquo延展之一&rdquo所提供的心理問卷的優勢,是它
這樣的男孩發展常常不盡相同,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共同特征。
我們知道,男孩不應該隻被女性教育撫養的觀點在廣泛地流傳。
這句話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因為所有的男孩生來就是被女人撫養的,它真正的意思是男孩不應該成長在一種女性氛圍占主導的環境中。
這個觀點并不是反對女性,而是不認同由這種情況所引發的偏見和誤解。
這個争論同樣适用于在男性氛圍中長大的女孩。
男孩們通常都會看低這個女孩,結果這個女孩嘗試着去模仿男孩們的行為舉止以緻平等,但這對她将來的生活而言,是種不好的準備。
無論一個人有多寬容,他都無法認可女孩應該像男孩一樣被撫養的觀點和信念,即使他可以在一段時間内認可這樣的觀點,但很快有些無法避免的差異就會使他清醒過來。
男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區别于女性,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身體結構的差異。
這種差異對職業選擇影響甚遠。
不滿意自己是女性角色的女孩,有時會發現很難調節自己去适應為女性而設的職位。
如果我們探讨準備結婚這個問題,那麼女性角色的教育應該區别于男性的教育就變得顯而易見。
不滿意自己性别角色的女孩将會反對結婚,因為她們覺得這是一種自降身份的表現,或者如果結婚,她們也要控制家庭。
如果一個男孩像女孩一樣被撫養長大,也會在調節自我适應當代的文明形式時經曆很大的困難和挫折。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孩子的生活風格通常形成于他四五歲時。
在這段時間,必須培養他的社會情感以及适應社會所必要的靈活性。
在他五歲時,他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的态度通常已經成形固定,而且在他餘下的生命中幾乎保持相同的态度和方向;他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仍然保持不變,他會陷入自己感知的範圍内而無法自拔,不斷地重複他最初的心理機制,重複這種心理機制所導緻的行為。
此時,社會情感被限制在個體的精神視野範圍内。
第七章 兒童在家庭中的處境:這種處境的心理感受及其補救 我們已經了解到,兒童的發展依賴于他們對自己在環境中所處位置的無意識解讀。
我們還了解到,家中長子、次子及老三的發展各不相同,每個孩子的發展都符合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特定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早期的位置,可被視為對其性格發展的一種考驗和磨煉。
兒童的教育不能開始得太早。
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培養一些自己特殊的準則或判别機制,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對不同環境的反映。
如果兒童太年幼,這種準則或機制,隻會有輕微的顯現迹象。
經過多年訓練以後,兒童的行為模式漸漸變得固定,他不再根據客觀來作出反應,而是受制于對之前過去經曆的無意識解讀。
如果他沒有正确地解讀一些特殊情況和困難,或者錯誤地理解自己處理這些困難的能力,那麼,這種錯誤将會決定他的行為模式,而且直到這個原始的、孩童時期的錯誤被糾正之前,幾乎沒有邏輯或常識可以改變他的這種行為模式。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主觀的、獨特的。
教育者應該研究這種主觀的個性特征,不能公式化地使用同一規則教育不同的兒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兒童使用同一規則而産生了不同結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兒童面臨同樣情況幾乎有同樣的反應,我們不能說這是由于自然法則的作用;人類容易犯相同錯誤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都缺乏對所面臨的情況形成正确的理解。
一般認為,一個孩子會因家裡另一個孩子的降臨而常常變得妒忌。
反對這種觀點的一個證據是存在例外情況。
另外一個證據是,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培養小孩迎接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那麼這種妒忌将不會存在。
一個有這方面錯誤的小孩,可以比作一個走在山間小道前端的旅人。
他不知道自己前行的目的地或行走的途徑。
當他終于找到正确的道路時,已經到了下一個城鎮。
他聽到人們驚訝地說:&ldquo所有在這條小路徘徊的人幾乎都迷失了方向。
&rdquo那些犯錯的兒童常常會選擇這條充滿誘惑的道路前行。
因為小道看起來容易穿過,所以吸引了這些孩子。
還有很多其他情況,也會對兒童的性格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很多次,我們都會看到,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
如果我們對這個情況稍加研究就會發現,壞孩子對優越感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企圖控制所有人,盡自己所能來控制環境。
他的哭喊聲充斥着整個房間。
相比之下,好孩子是安靜的、溫和的、深受家人喜愛的,是壞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母不知道如何解釋這樣一種同一家庭中性格對立的情況。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好孩子已經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優秀行為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可,也意識到自己在和壞孩子的競争中總是可以獲勝。
當好、壞孩子之間存在競争時,無可厚非地,壞孩子沒有希望通過更好的行為來超越好孩子,他會在相反的方向努力,也可以說,盡可能地淘氣頑皮以超越好孩子。
我們的經驗是這種頑皮的孩子可以變得比好孩子更優秀;另一種經驗是,對優越感的強烈欲望會使他走向兩種極端的方向。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學校的學生之間。
我們不能因為兩個小孩成長在同樣的環境中,就斷言他們長大後一定會完全相同。
況且沒有任何兩個孩子成長在完全一樣的環境中。
一個行為乖巧端正的兒童,其性格特征會深受另一個行為不良的兒童的影響。
事實是,有很多兒童最開始都表現良好,但後來成了問題兒童。
有一個17歲女孩的案例:10歲之前她一直都是模範兒童。
哥哥年長她11歲,因為哥哥11年來一直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所以他被過分寵壞了。
當妹妹出生時,他沒有任何嫉妒,他隻是繼續以往的行為。
當這個小女孩長到10歲時,她的哥哥有很長一段時間離開了家。
此時,這個女孩所處的位置是,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她不惜一切代價地釋放自我,特立獨行。
她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所以,當她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家人很願意滿足她的每一個願望。
而當她長大後,家裡再也無法滿足她,于是她開始表現出不滿情緒。
她開始利用家庭的财務信用而負債,在很短的時間内就負債累累。
這意味着她隻是選擇了另外一條可以滿足願望的道路。
在母親拒絕答應她的要求時,她的乖巧良好行為也戛然而止。
于是,這個女孩開始不斷地争吵哭鬧,最終成了一個令人十分讨厭的人。
從這個案例及其他相似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般的結論,即一個兒童的良好行為隻是為了滿足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因此,我們無法确定當情況有變時,這種良好的行為是否還會繼續。
本書&ldquo延展之一&rdquo所提供的心理問卷的優勢,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