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情感及兒童的發展障礙
關燈
小
中
大
置,而且他自己也感覺到了這種不利,因而産生了自卑感。
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他可能會加倍努力以超越年長的哥哥或姐姐。
長期研究兒童的個體心理學家,通常可以判斷出兒童在家庭環境中所處的位置。
當一個家庭中年長的兒童取得正常的進步時,年幼的孩子會被激發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以超越年長的孩子。
由此,年齡較小的兒童通常變得更積極活躍,也更咄咄逼人。
如果年長的兒童一直病弱,發展緩慢,那麼年幼的小孩也無須被迫作出更大的努力來和年長兒童競争。
因此,判定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因為隻有了解兒童的位置,才可以完全理解兒童的行為活動。
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其行為也明确地表現出他們是最小的孩子這一事實。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但這種最小孩子的最常見的表現出的特征,是想超越所有的哥哥姐姐,從來都停不下來努力前進的步伐,總是認為自己也相信自己最終必須遠遠超過其他人,同時這一感覺和信念總會激起他們更進一步的行動。
觀察這些表現形式,對于兒童的教育很有意義,因為這決定了我們對兒童教育所采取的方法。
在指導所有的孩子時不可能都遵循相同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們根據一定的标準來對其進行分類時,我們還必須将每個小孩都當作個體來認真對待。
這個任務對于學校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但對于家庭則肯定可以完成。
最小的孩子還有一種表現,他們總想在任何照片中都處于前排,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成功實現了。
這種情況之所以要被極其重要的考慮,因為它大大弱化了心理特征的遺傳繼承這一作用。
而當不同家庭中的每個最小的孩子都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時,我們再也無法說是遺傳的作用。
另外一種類型的最小孩子與前面所描述的積極好動的類型完全相反,他們完全失去了信心,極其懶惰。
我們可以理解這兩種類型的看似天壤之别,這可以從心理學上加以解釋。
如果一個人想超越所有人,那麼不會有人比他更容易因苦難而受傷。
這種毫無節制的野心使他悶悶不樂,如果這種困難障礙看起來幾乎無法逾越,他就會比其他沒有這種野心和追求的人逃避退縮得更快。
從這兩種看似差異的最小孩子類型中,我們看到拉丁諺語的形象比喻:&ldquo要麼是恺撒大帝,要麼什麼都不是。
&rdquo或者正如我們的諺語所說:&ldquo全有或全無。
&rdquo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對最小孩子優秀行為的描述與我們的經驗完全一緻,例如,約瑟夫(Joseph)、大衛(David)、索爾(Saul)等人的故事。
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約瑟夫有一個弟弟,即本傑明(Benjamin)。
不過,本傑明出生的時候,約瑟夫已經17歲了,因此,約瑟夫仍然可以看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家庭成員總是支持最小的孩子。
這個觀點不僅在《聖經》中得以體現,在童話故事中也有所表現。
在所有的童話故事中,最小的孩子都超過了他所有的哥哥和姐姐。
在德國、俄羅斯、北歐(Scandinavian)或中國的童話故事中,最小的孩子一直都是征服者,這絕不可能隻是巧合。
或許是因為古時候最小孩子的形象比現在的孩子更加突出鮮明。
這種形象一定要更深入地研究,因為在原始的條件下,更容易觀察研究最小孩子的情況。
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受其在家庭環境所處的位置影響,關于這點可以進一步說明。
例如:長子也有許多共同的特征,他們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或三個主要類型。
本書作者長期研究長子的心理及教育問題,但是一直都不是十分清晰,直到偶然在馮塔納(Fontane)的自傳中讀到一段文字。
馮塔納描述了他的父親,一個法國移民,參加了一場波蘭對抗俄羅斯的情況:當他的父親讀到一萬名波蘭士兵打敗五萬名俄羅斯士兵并使敗軍四散逃竄時總是非常高興,而馮塔納則不能理解父親的快樂。
與之相反,他還提出了異議,因為他覺得五萬俄羅斯士兵必然要強于一萬波蘭士兵,&ldquo如果不是這樣,那我一點也不會開心,因為強者應該一直都強大&rdquo。
在讀到這段時,我們可以立即得出結論:&ldquo馮塔納是家裡的長子!&rdquo因為隻有長子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馮塔納回想起當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時所擁有的權力,而如果這種權力被一個弱小兒童(弟弟、妹妹)取而代之,他會覺得很不公平。
事實上,我們發現年長的孩子通常都比較保守。
他們相信權力,尊重規則,崇尚牢不可破的法律。
他們傾向于非常坦白地接受專制,毫無愧疚之意。
對于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及擁有的權力他們持積極肯定的态度,因為他們曾一度處于這樣的位置。
正如我們所說,長子類型也有例外。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兒童生活中至今為止都被忽略的問題。
如果一個年長的男孩有了一個妹妹,那麼情況就變得比較糟糕。
此時,人們經常用困惑、完全喪失信心這些詞來形容這個男孩,而沒被提及的是他有一個更幼小、更聰明的妹妹這一原因。
這種情況頻繁地發生并非偶然,它可以被合理地解釋。
我們知道,在當代文明中男人都被視為比女人更重要。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往往更受溺愛。
他的父母也對他期望頗高。
他的處境一直非常有利,直到妹妹的突然降臨。
此時,這個被寵愛嬌縱的男孩由于妹妹的來臨而視她為一個惱人的入侵者,并與她明争暗鬥。
這種形勢會激勵妹妹作出巨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處境,如果她自己沒有先崩潰,那麼這種激勵将會影響她的整個人生。
因此,這個女孩成長迅速之快使哥哥感到恐懼,瞬間感覺到自己的男性優勢将被摧毀。
此時,哥哥不再确定自己的優勢,而自然界的安排是女孩在14至16歲之間身體和心理發展要比男孩迅速,因此,哥哥的不确定看似要以完全摧毀這種優勢而畫上句點。
他輕易就失去了自信,放棄了鬥争,給自己安排合理的借口,或者給自己設置困難以作為逃避奮鬥的借口。
這種類型的長子大多無所适從、絕望、莫名其妙地懶惰、神經兮兮,這無關乎其他原因,隻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和妹妹競争。
這樣的男孩有時仇恨女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他們通常命運多舛,因為很少有人理解他們的處境并向他們解釋清楚原因。
有時情況會更糟糕,以緻父母或其他的家庭成員會說:&ldquo為什麼不能反過來?為什麼不是個女孩?或為什麼不是個男孩?&rdquo 家中衆多姐妹中唯一的男孩也有很多共性的性格特征。
在這樣的家庭中很難阻止女性氛圍占主導位置。
這個男孩有可能被所有的家庭成員所異常
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他可能會加倍努力以超越年長的哥哥或姐姐。
長期研究兒童的個體心理學家,通常可以判斷出兒童在家庭環境中所處的位置。
當一個家庭中年長的兒童取得正常的進步時,年幼的孩子會被激發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以超越年長的孩子。
由此,年齡較小的兒童通常變得更積極活躍,也更咄咄逼人。
如果年長的兒童一直病弱,發展緩慢,那麼年幼的小孩也無須被迫作出更大的努力來和年長兒童競争。
因此,判定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因為隻有了解兒童的位置,才可以完全理解兒童的行為活動。
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其行為也明确地表現出他們是最小的孩子這一事實。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但這種最小孩子的最常見的表現出的特征,是想超越所有的哥哥姐姐,從來都停不下來努力前進的步伐,總是認為自己也相信自己最終必須遠遠超過其他人,同時這一感覺和信念總會激起他們更進一步的行動。
觀察這些表現形式,對于兒童的教育很有意義,因為這決定了我們對兒童教育所采取的方法。
在指導所有的孩子時不可能都遵循相同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們根據一定的标準來對其進行分類時,我們還必須将每個小孩都當作個體來認真對待。
這個任務對于學校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但對于家庭則肯定可以完成。
最小的孩子還有一種表現,他們總想在任何照片中都處于前排,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成功實現了。
這種情況之所以要被極其重要的考慮,因為它大大弱化了心理特征的遺傳繼承這一作用。
而當不同家庭中的每個最小的孩子都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時,我們再也無法說是遺傳的作用。
另外一種類型的最小孩子與前面所描述的積極好動的類型完全相反,他們完全失去了信心,極其懶惰。
我們可以理解這兩種類型的看似天壤之别,這可以從心理學上加以解釋。
如果一個人想超越所有人,那麼不會有人比他更容易因苦難而受傷。
這種毫無節制的野心使他悶悶不樂,如果這種困難障礙看起來幾乎無法逾越,他就會比其他沒有這種野心和追求的人逃避退縮得更快。
從這兩種看似差異的最小孩子類型中,我們看到拉丁諺語的形象比喻:&ldquo要麼是恺撒大帝,要麼什麼都不是。
&rdquo或者正如我們的諺語所說:&ldquo全有或全無。
&rdquo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對最小孩子優秀行為的描述與我們的經驗完全一緻,例如,約瑟夫(Joseph)、大衛(David)、索爾(Saul)等人的故事。
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約瑟夫有一個弟弟,即本傑明(Benjamin)。
不過,本傑明出生的時候,約瑟夫已經17歲了,因此,約瑟夫仍然可以看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家庭成員總是支持最小的孩子。
這個觀點不僅在《聖經》中得以體現,在童話故事中也有所表現。
在所有的童話故事中,最小的孩子都超過了他所有的哥哥和姐姐。
在德國、俄羅斯、北歐(Scandinavian)或中國的童話故事中,最小的孩子一直都是征服者,這絕不可能隻是巧合。
或許是因為古時候最小孩子的形象比現在的孩子更加突出鮮明。
這種形象一定要更深入地研究,因為在原始的條件下,更容易觀察研究最小孩子的情況。
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受其在家庭環境所處的位置影響,關于這點可以進一步說明。
例如:長子也有許多共同的特征,他們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或三個主要類型。
本書作者長期研究長子的心理及教育問題,但是一直都不是十分清晰,直到偶然在馮塔納(Fontane)的自傳中讀到一段文字。
馮塔納描述了他的父親,一個法國移民,參加了一場波蘭對抗俄羅斯的情況:當他的父親讀到一萬名波蘭士兵打敗五萬名俄羅斯士兵并使敗軍四散逃竄時總是非常高興,而馮塔納則不能理解父親的快樂。
與之相反,他還提出了異議,因為他覺得五萬俄羅斯士兵必然要強于一萬波蘭士兵,&ldquo如果不是這樣,那我一點也不會開心,因為強者應該一直都強大&rdquo。
在讀到這段時,我們可以立即得出結論:&ldquo馮塔納是家裡的長子!&rdquo因為隻有長子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馮塔納回想起當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時所擁有的權力,而如果這種權力被一個弱小兒童(弟弟、妹妹)取而代之,他會覺得很不公平。
事實上,我們發現年長的孩子通常都比較保守。
他們相信權力,尊重規則,崇尚牢不可破的法律。
他們傾向于非常坦白地接受專制,毫無愧疚之意。
對于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及擁有的權力他們持積極肯定的态度,因為他們曾一度處于這樣的位置。
正如我們所說,長子類型也有例外。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兒童生活中至今為止都被忽略的問題。
如果一個年長的男孩有了一個妹妹,那麼情況就變得比較糟糕。
此時,人們經常用困惑、完全喪失信心這些詞來形容這個男孩,而沒被提及的是他有一個更幼小、更聰明的妹妹這一原因。
這種情況頻繁地發生并非偶然,它可以被合理地解釋。
我們知道,在當代文明中男人都被視為比女人更重要。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往往更受溺愛。
他的父母也對他期望頗高。
他的處境一直非常有利,直到妹妹的突然降臨。
此時,這個被寵愛嬌縱的男孩由于妹妹的來臨而視她為一個惱人的入侵者,并與她明争暗鬥。
這種形勢會激勵妹妹作出巨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處境,如果她自己沒有先崩潰,那麼這種激勵将會影響她的整個人生。
因此,這個女孩成長迅速之快使哥哥感到恐懼,瞬間感覺到自己的男性優勢将被摧毀。
此時,哥哥不再确定自己的優勢,而自然界的安排是女孩在14至16歲之間身體和心理發展要比男孩迅速,因此,哥哥的不确定看似要以完全摧毀這種優勢而畫上句點。
他輕易就失去了自信,放棄了鬥争,給自己安排合理的借口,或者給自己設置困難以作為逃避奮鬥的借口。
這種類型的長子大多無所适從、絕望、莫名其妙地懶惰、神經兮兮,這無關乎其他原因,隻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和妹妹競争。
這樣的男孩有時仇恨女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他們通常命運多舛,因為很少有人理解他們的處境并向他們解釋清楚原因。
有時情況會更糟糕,以緻父母或其他的家庭成員會說:&ldquo為什麼不能反過來?為什麼不是個女孩?或為什麼不是個男孩?&rdquo 家中衆多姐妹中唯一的男孩也有很多共性的性格特征。
在這樣的家庭中很難阻止女性氛圍占主導位置。
這個男孩有可能被所有的家庭成員所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