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情感及兒童的發展障礙
關燈
小
中
大
而不放聲哭喊。
因為父母的聾啞,即使哭喊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很有必要讓他的父母看到小孩的這種痛苦。
如果沒有社會情感,其他能力,例如,人類的理解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個與世隔絕、獨自生活的人根本不需要邏輯,或者說他對邏輯的需求不會比其他任何一個動物多。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總是和别人保持聯系,那麼他們必須學習語言和邏輯以及和别人交往的常識,必須培養或獲取社會情感。
這是所有邏輯思維的最終目的。
有時,在我們看來很愚蠢的個人行為,其實在現實中,這些個人行為對于個體本身的目标來說非常明智。
有些人總是認為别人一定要按他們所想的那樣去做,這也向我們展示了社會情感或者社會常識是如何影響我們思想的。
(更不用說如果社會生活沒有這麼複雜,也沒有給個體帶來如此多錯綜複雜的問題,那麼就沒有必要發展個體的社會常識。
)我們完全能夠想象,原始人之所以還停留在原始水平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刺激他們更深遠的思考。
社會情感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于人類說話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方面,這是兩種我們幾乎可以視其為神聖的能力。
如果每個人都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顧及他所居住的群體,或使用自己的語言,那麼最終将會導緻整個社會的混亂不堪。
而社會情感所給予的安全感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也可以對個體的生活起主要的支撐作用。
這種安全感可能不完全相似于我們從邏輯思維和真理上獲得的信任感,但卻是信任感最明顯的構成。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數學計算可以給所有人這樣一種信任感,從而導緻我們傾向于認為隻有可以用數字表達的東西才可以視其準确真實?原因就是數字運算更容易準确、真實地傳遞給我們的同胞,同時,大腦容易對這種運算發揮作用。
而對于我們不能與别人接觸、無法和别人分享,對于這個真理我們沒有太多的信任。
毫無疑問,這種準确思維的訓練,在柏拉圖将所有哲理建于數字和數學的模型上也有所體現。
我們看到柏拉圖哲學也就是他的數學模型的哲學,與社會情感之間更為緊密的聯系,來自于柏拉圖希望那些将個體孤立于群體之外的哲學家,退回到&ldquo洞穴&rdquo,即參與到同胞們的生活之中。
甚至是柏拉圖這個哲學家,沒有源于社會情感的安全和信任也會感到無法正确地生活。
可以說有些兒童缺少的安全感,會在他們和别人接觸時或者他們必須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時得以體現。
尤其在學校,在有些類似于數學這種需要邏輯思維的學科上,安全感的缺乏更會得以體現。
人類在幼年時期就被培養的思想觀念(例如道德、情感、倫理等),通常呈現得非常片面,并不完全。
那些注定要脫離群體獨自生活的人,其人類倫理是無法想象的。
隻有在我們考慮團體,考慮到别人的權利時道德才會存在。
不過,在一些審美感受方面,或者我們的藝術創作方面,有時這種道德觀點難以得到證實。
可是即使是在藝術領域,我們仍然會有一個普遍的,道德觀統一的印象。
這種印象基于對健康、力量、正确的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解。
當然,就藝術而言,它的邊界是有彈性的,不過,如果藝術遵循于社會發展方向,那麼就有更多可能發揮的空間。
如果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如何鑒别一個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那麼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他的一些特殊行為表現才能回答。
例如,我們看到兒童在追求優越感時,不考慮别人,隻想突出自己,這時,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比起那些沒有刻意突出自己的兒童,這類兒童的社會情感更薄弱。
無法想象在我們當代文明中,一個兒童會沒有追求優越感的欲望。
正因為如此,個體的社會情感才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人類會批判這樣一種發展不充分的社會情感,過去和現代的道德家常常也會抱怨這樣的人是天生的個人主義,考慮自己永遠比别人多。
這種抱怨常常以說教的方式出現,但是對于兒童或成人來說也都無濟于事,因為隻靠這種道德說教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也很難看到成效。
而且這些被說教的人最終也會自我安慰,認為别人都不如自己優秀。
有些兒童的想法變得非常困惑和混亂不堪,以緻他們已經表現出危害社會或違法犯罪的傾向,當我們教育這種兒童時必須認識到,再多的道德說教也無法對他們産生任何良好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明智的是探究其中的緣由更深入一些,這樣就可以将邪惡有害的心理連根拔除。
換句話說,我們一定不要将自己當作道德的法官對兒童進行裁判,而是假設自己是兒童的夥伴或醫生對其進行理解和治療。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孩子他很壞或很愚笨,那麼他将在很短的時間内确信我們的斷言是正确的,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足夠的勇氣來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此時,會發生的情況是,任何他想做的事都會遭遇失敗,因為他是愚蠢的這一信念已經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并使他确信不已。
其實他不知道,是我們最初的斷言和環境摧毀了他的自信,使他潛意識中安排自己的生活,來證明這個荒謬斷言的正确。
孩子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夥伴們,覺得自己在能力和未來的可能性方面非常有限。
他的這種抑郁心境通過一種外在的消極态度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時,這種消極态度所造成的不利的外界環境影響又加深了他的抑郁心理。
個體心理學試圖表明,對于兒童所犯的每一個錯誤,我們總是可以察覺到環境的不良影響。
例如,一個兒童之所以雜亂無序,是因為總會有人将他的生活安排妥當,他生活在這個人的庇護之下而無須自己安排。
而一個撒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頤指氣使的成年人的影響之下,這個成年人用于糾正孩子撒謊的手段過于殘酷嚴厲,緻使孩子不得不私自撒謊以逃避懲罰。
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個兒童的自吹自擂的習慣中追尋到他生活環境的痕迹。
這樣的孩子一直渴望贊揚而不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他一直特别渴求來自于家人的贊揚。
父母經常會忽視或誤解每個兒童在家庭中的不同處境。
而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父母更會忽略每一個孩子處境的不同。
家中的長子在家庭中的處境和地位特别,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
而次子無法了解這種處境和經曆。
家中最小孩子的處境也不是每一個孩子所能體會的,因為他會一直是這個家庭環境中最小最弱的孩子。
他們的處境各不相同,也會有些微變化。
如果兩個兄弟或兩個姐妹一起長大,年齡更大、能力更強的兒童所能克服的苦難是年齡較小的孩子還無法克服的。
此時,相對年幼的兒童會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位
因為父母的聾啞,即使哭喊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很有必要讓他的父母看到小孩的這種痛苦。
如果沒有社會情感,其他能力,例如,人類的理解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個與世隔絕、獨自生活的人根本不需要邏輯,或者說他對邏輯的需求不會比其他任何一個動物多。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總是和别人保持聯系,那麼他們必須學習語言和邏輯以及和别人交往的常識,必須培養或獲取社會情感。
這是所有邏輯思維的最終目的。
有時,在我們看來很愚蠢的個人行為,其實在現實中,這些個人行為對于個體本身的目标來說非常明智。
有些人總是認為别人一定要按他們所想的那樣去做,這也向我們展示了社會情感或者社會常識是如何影響我們思想的。
(更不用說如果社會生活沒有這麼複雜,也沒有給個體帶來如此多錯綜複雜的問題,那麼就沒有必要發展個體的社會常識。
)我們完全能夠想象,原始人之所以還停留在原始水平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刺激他們更深遠的思考。
社會情感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于人類說話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方面,這是兩種我們幾乎可以視其為神聖的能力。
如果每個人都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顧及他所居住的群體,或使用自己的語言,那麼最終将會導緻整個社會的混亂不堪。
而社會情感所給予的安全感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也可以對個體的生活起主要的支撐作用。
這種安全感可能不完全相似于我們從邏輯思維和真理上獲得的信任感,但卻是信任感最明顯的構成。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數學計算可以給所有人這樣一種信任感,從而導緻我們傾向于認為隻有可以用數字表達的東西才可以視其準确真實?原因就是數字運算更容易準确、真實地傳遞給我們的同胞,同時,大腦容易對這種運算發揮作用。
而對于我們不能與别人接觸、無法和别人分享,對于這個真理我們沒有太多的信任。
毫無疑問,這種準确思維的訓練,在柏拉圖将所有哲理建于數字和數學的模型上也有所體現。
我們看到柏拉圖哲學也就是他的數學模型的哲學,與社會情感之間更為緊密的聯系,來自于柏拉圖希望那些将個體孤立于群體之外的哲學家,退回到&ldquo洞穴&rdquo,即參與到同胞們的生活之中。
甚至是柏拉圖這個哲學家,沒有源于社會情感的安全和信任也會感到無法正确地生活。
可以說有些兒童缺少的安全感,會在他們和别人接觸時或者他們必須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時得以體現。
尤其在學校,在有些類似于數學這種需要邏輯思維的學科上,安全感的缺乏更會得以體現。
人類在幼年時期就被培養的思想觀念(例如道德、情感、倫理等),通常呈現得非常片面,并不完全。
那些注定要脫離群體獨自生活的人,其人類倫理是無法想象的。
隻有在我們考慮團體,考慮到别人的權利時道德才會存在。
不過,在一些審美感受方面,或者我們的藝術創作方面,有時這種道德觀點難以得到證實。
可是即使是在藝術領域,我們仍然會有一個普遍的,道德觀統一的印象。
這種印象基于對健康、力量、正确的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解。
當然,就藝術而言,它的邊界是有彈性的,不過,如果藝術遵循于社會發展方向,那麼就有更多可能發揮的空間。
如果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如何鑒别一個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那麼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他的一些特殊行為表現才能回答。
例如,我們看到兒童在追求優越感時,不考慮别人,隻想突出自己,這時,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比起那些沒有刻意突出自己的兒童,這類兒童的社會情感更薄弱。
無法想象在我們當代文明中,一個兒童會沒有追求優越感的欲望。
正因為如此,個體的社會情感才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人類會批判這樣一種發展不充分的社會情感,過去和現代的道德家常常也會抱怨這樣的人是天生的個人主義,考慮自己永遠比别人多。
這種抱怨常常以說教的方式出現,但是對于兒童或成人來說也都無濟于事,因為隻靠這種道德說教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也很難看到成效。
而且這些被說教的人最終也會自我安慰,認為别人都不如自己優秀。
有些兒童的想法變得非常困惑和混亂不堪,以緻他們已經表現出危害社會或違法犯罪的傾向,當我們教育這種兒童時必須認識到,再多的道德說教也無法對他們産生任何良好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明智的是探究其中的緣由更深入一些,這樣就可以将邪惡有害的心理連根拔除。
換句話說,我們一定不要将自己當作道德的法官對兒童進行裁判,而是假設自己是兒童的夥伴或醫生對其進行理解和治療。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孩子他很壞或很愚笨,那麼他将在很短的時間内确信我們的斷言是正确的,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足夠的勇氣來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此時,會發生的情況是,任何他想做的事都會遭遇失敗,因為他是愚蠢的這一信念已經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并使他确信不已。
其實他不知道,是我們最初的斷言和環境摧毀了他的自信,使他潛意識中安排自己的生活,來證明這個荒謬斷言的正确。
孩子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夥伴們,覺得自己在能力和未來的可能性方面非常有限。
他的這種抑郁心境通過一種外在的消極态度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時,這種消極态度所造成的不利的外界環境影響又加深了他的抑郁心理。
個體心理學試圖表明,對于兒童所犯的每一個錯誤,我們總是可以察覺到環境的不良影響。
例如,一個兒童之所以雜亂無序,是因為總會有人将他的生活安排妥當,他生活在這個人的庇護之下而無須自己安排。
而一個撒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頤指氣使的成年人的影響之下,這個成年人用于糾正孩子撒謊的手段過于殘酷嚴厲,緻使孩子不得不私自撒謊以逃避懲罰。
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個兒童的自吹自擂的習慣中追尋到他生活環境的痕迹。
這樣的孩子一直渴望贊揚而不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他一直特别渴求來自于家人的贊揚。
父母經常會忽視或誤解每個兒童在家庭中的不同處境。
而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父母更會忽略每一個孩子處境的不同。
家中的長子在家庭中的處境和地位特别,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
而次子無法了解這種處境和經曆。
家中最小孩子的處境也不是每一個孩子所能體會的,因為他會一直是這個家庭環境中最小最弱的孩子。
他們的處境各不相同,也會有些微變化。
如果兩個兄弟或兩個姐妹一起長大,年齡更大、能力更強的兒童所能克服的苦難是年齡較小的孩子還無法克服的。
此時,相對年幼的兒童會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