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情感及兒童的發展障礙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參照之前的章節中對個體追求優越感的相關讨論,還發現了一種合作的意向。
這是一種在很多兒童和成年人中,把自己和别人聯系起來的合作意向。
這種意向可以使個體通過和别人合作來取得自己的成就,從而使個體獲得社會觀念中有用的感覺。
這種感覺可以通過社會情感這一術語得到最好的描述。
這種感覺的根源是什麼,這是一個存在争議的問題。
但據本書作者目前為止的發現,看來這裡我們要做的,正是将這個問題和個體的想法緊密相連。
有人也許會問,在何種意義上,這種社會情感會比追求優越感的心理感情更接近人的本性?答案是,其實在内心深處,它們有着相同的根源,即追求優越感的個人主義欲望及社會興趣的感情都基于同樣的人類本性,都表現出了人類對于認可感的最原始欲望,隻是表現形式有區别而已。
這種區别來源于對人類本性的潛在心理所判斷的差異。
由此,個體對優越感的追求所涉及的判定是,認為個體無須依賴集體就可以取得成就,而社會情感所涉及的判定是,認為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賴集體才能取得成就。
毫無疑問,對于人類本性的觀點,社會情感的判定要優于個人主義追求的判斷。
因為社會情感代表了一個更健康、更符合邏輯的基本觀點,而後者隻是一個膚淺的觀點,即使它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個體的生活中随處可見。
如果我們想知道社會情感是何種意義上的真理和邏輯,那麼我們隻需要考察一下人類的曆史就會發現,人類更多的是生活在群體之中。
這個事實不會讓我們太過震驚,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揭示出任何個體都無法獨力保護自身,而常常被迫用群居來保護自己。
我們隻需要将任何一個人類個體與獅子相比較就會發現,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物,獨自生存極不安全,而大多數和人類體格大小相當的其他動物,則被大自然賦予了更強大的生存力量、更好的武裝。
以此用于身體的進攻和防守。
達爾文發現,就那些個體防禦能力不夠強大的動物而言,它們都是以群體的方式出沒。
例如,猩猩憑借其特别強大的身體而遠離群體,選擇和伴侶生活,而猿猴家族中較小和較弱的成員則往往是群居在一起。
群居的生活方式,正如達爾文所指出的那樣,可作為那些沒被大自然賦予利爪、尖牙、翅膀等防禦工具動物的一種補償。
群居的生活方式不僅彌補了單個動物所缺乏的東西,還使整個群體發現隻有群體生活才會具備的、新的保護方法來改善自我的處境。
例如,有一群猴子知道如何派遣出先行的&ldquo偵察兵&rdquo來查看是否有敵人存在。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它們彙聚群體力量的優勢,以便很好地彌補群體中每一個個體的力量弱勢。
我們還發現,一個牛群集結在一起,以群體的力量成功地抵抗力量遠大于自己的單個敵人的進攻,以此來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研究過群居問題的動物學家也指出,在這樣的動物群體中,我們可以常常發現像法律一樣嚴謹的制度和安排。
例如,被送出去的&ldquo偵察兵&rdquo必須根據特定的規則來行動,它們的每一次失誤或違規都會遭到整個群體的嚴厲處罰。
觀察與此相關的事件非常有趣。
許多曆史學家宣稱,人類最古老的法律受部落守護者的影響。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群居思想的發明是由于體格弱小的動物個體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而形成。
在某種意義上,社會情感常常是個體身體弱小的反映,并且兩者之間無法分割。
因此,在這個案例中,人類最重要的情況也許是,在嬰兒和兒童時期就培養個體的社會情感,因為此時的個體最無助,成長也最緩慢。
在所有的動物生命(人類也是一種特殊動物)範圍内,我們發現除了人類之外,再沒有其他動物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有如此純粹的無助感。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隻有人類的孩子需要最長的時間來成長以至成熟。
這并非因為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不計其數的事情需要去學習,而是因為他們的成長強大需要更久的時間。
人類的孩子需要父母保護的時間更長,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需要,而且如果沒有給予孩子這種保護,那麼人類将會滅絕。
兒童的身材弱小将被作為一個紐帶,将教育和社會興趣聯系在了一起。
由于兒童的身體沒有發育成熟,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教育,由此,教育的目的來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即隻能通過群體才能克服兒童的不成熟。
因而,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
所有我們用于兒童教育的規則和方法中,必須要有的是,我們要常常有群體意識,以及個人适應社會的意識。
無論我們是否了解這些意識,我們總會認同群體意識中對社會有益的方面,而唾棄那些通常對社會不利或有害的方面。
我們注意到的所有的教育錯誤之所以錯誤,隻是因為我們判定這些錯誤會産生有害于社會的影響。
事實上,所有偉大的成就以及人類能力的所有發展,都發生在社會生活的壓力之中,且以社會情感為導向。
我們以語言為例來進行說明。
一個獨自生活的人不需要知道如何說話。
人類語言的存在無可非議地證明了群體生活的必要性。
語言可以同時将人們和他群居生活中的其他人清楚地聯系起來。
隻有從社會和群居的思想出發才會想要說話和語言,獨自生活的個體沒有興趣說話。
如果一個兒童缺乏對社會生活的廣泛參與,或者其獨自成長時,他說話的能力将會推遲。
我們所說的那些能言善辯者,隻是因為他們通過将自己與别人聯系在一起,才得到提高了這種能說會道的能力。
人們普遍認為,有些兒童比别的兒童更擅長表達是由于他們更有語言天賦,其實這并不正确。
那些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或者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難的兒童,是因為他們通常都不具備強烈的社會情感。
這些沒有學會很好地說話的兒童,往往被父母寵壞了,在他們提出任何要求之前,父母已經為他們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他們無須開口說話,因此而失去了和社會的聯系,喪失了适應社會的能力。
有一些兒童不情願說話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機會說完一整個句子,或者因為不允許他們自言自語。
還有一些兒童被别人嘲笑或譏諷,并因此而失去說話的信心。
這種不斷糾正和挑剔兒童說話的習慣,似乎是一個廣泛存在的不良的兒童教育。
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悲劇性的後果就是,這些兒童長年累月地背負着自卑感的苦楚。
我們可以注意到,背負着這種苦楚的人在開始一個句子之前都會一成不變地說&ldquo請不要嘲笑我&rdquo,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們也會馬上意識到,這些人在童年時經常被嘲笑。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小孩耳聰目明,但父母都是聾啞人。
每當他受傷的時候總是默默地流淚,
這是一種在很多兒童和成年人中,把自己和别人聯系起來的合作意向。
這種意向可以使個體通過和别人合作來取得自己的成就,從而使個體獲得社會觀念中有用的感覺。
這種感覺可以通過社會情感這一術語得到最好的描述。
這種感覺的根源是什麼,這是一個存在争議的問題。
但據本書作者目前為止的發現,看來這裡我們要做的,正是将這個問題和個體的想法緊密相連。
有人也許會問,在何種意義上,這種社會情感會比追求優越感的心理感情更接近人的本性?答案是,其實在内心深處,它們有着相同的根源,即追求優越感的個人主義欲望及社會興趣的感情都基于同樣的人類本性,都表現出了人類對于認可感的最原始欲望,隻是表現形式有區别而已。
這種區别來源于對人類本性的潛在心理所判斷的差異。
由此,個體對優越感的追求所涉及的判定是,認為個體無須依賴集體就可以取得成就,而社會情感所涉及的判定是,認為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賴集體才能取得成就。
毫無疑問,對于人類本性的觀點,社會情感的判定要優于個人主義追求的判斷。
因為社會情感代表了一個更健康、更符合邏輯的基本觀點,而後者隻是一個膚淺的觀點,即使它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個體的生活中随處可見。
如果我們想知道社會情感是何種意義上的真理和邏輯,那麼我們隻需要考察一下人類的曆史就會發現,人類更多的是生活在群體之中。
這個事實不會讓我們太過震驚,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揭示出任何個體都無法獨力保護自身,而常常被迫用群居來保護自己。
我們隻需要将任何一個人類個體與獅子相比較就會發現,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物,獨自生存極不安全,而大多數和人類體格大小相當的其他動物,則被大自然賦予了更強大的生存力量、更好的武裝。
以此用于身體的進攻和防守。
達爾文發現,就那些個體防禦能力不夠強大的動物而言,它們都是以群體的方式出沒。
例如,猩猩憑借其特别強大的身體而遠離群體,選擇和伴侶生活,而猿猴家族中較小和較弱的成員則往往是群居在一起。
群居的生活方式,正如達爾文所指出的那樣,可作為那些沒被大自然賦予利爪、尖牙、翅膀等防禦工具動物的一種補償。
群居的生活方式不僅彌補了單個動物所缺乏的東西,還使整個群體發現隻有群體生活才會具備的、新的保護方法來改善自我的處境。
例如,有一群猴子知道如何派遣出先行的&ldquo偵察兵&rdquo來查看是否有敵人存在。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它們彙聚群體力量的優勢,以便很好地彌補群體中每一個個體的力量弱勢。
我們還發現,一個牛群集結在一起,以群體的力量成功地抵抗力量遠大于自己的單個敵人的進攻,以此來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研究過群居問題的動物學家也指出,在這樣的動物群體中,我們可以常常發現像法律一樣嚴謹的制度和安排。
例如,被送出去的&ldquo偵察兵&rdquo必須根據特定的規則來行動,它們的每一次失誤或違規都會遭到整個群體的嚴厲處罰。
觀察與此相關的事件非常有趣。
許多曆史學家宣稱,人類最古老的法律受部落守護者的影響。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群居思想的發明是由于體格弱小的動物個體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而形成。
在某種意義上,社會情感常常是個體身體弱小的反映,并且兩者之間無法分割。
因此,在這個案例中,人類最重要的情況也許是,在嬰兒和兒童時期就培養個體的社會情感,因為此時的個體最無助,成長也最緩慢。
在所有的動物生命(人類也是一種特殊動物)範圍内,我們發現除了人類之外,再沒有其他動物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有如此純粹的無助感。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隻有人類的孩子需要最長的時間來成長以至成熟。
這并非因為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有不計其數的事情需要去學習,而是因為他們的成長強大需要更久的時間。
人類的孩子需要父母保護的時間更長,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需要,而且如果沒有給予孩子這種保護,那麼人類将會滅絕。
兒童的身材弱小将被作為一個紐帶,将教育和社會興趣聯系在了一起。
由于兒童的身體沒有發育成熟,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教育,由此,教育的目的來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即隻能通過群體才能克服兒童的不成熟。
因而,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
所有我們用于兒童教育的規則和方法中,必須要有的是,我們要常常有群體意識,以及個人适應社會的意識。
無論我們是否了解這些意識,我們總會認同群體意識中對社會有益的方面,而唾棄那些通常對社會不利或有害的方面。
我們注意到的所有的教育錯誤之所以錯誤,隻是因為我們判定這些錯誤會産生有害于社會的影響。
事實上,所有偉大的成就以及人類能力的所有發展,都發生在社會生活的壓力之中,且以社會情感為導向。
我們以語言為例來進行說明。
一個獨自生活的人不需要知道如何說話。
人類語言的存在無可非議地證明了群體生活的必要性。
語言可以同時将人們和他群居生活中的其他人清楚地聯系起來。
隻有從社會和群居的思想出發才會想要說話和語言,獨自生活的個體沒有興趣說話。
如果一個兒童缺乏對社會生活的廣泛參與,或者其獨自成長時,他說話的能力将會推遲。
我們所說的那些能言善辯者,隻是因為他們通過将自己與别人聯系在一起,才得到提高了這種能說會道的能力。
人們普遍認為,有些兒童比别的兒童更擅長表達是由于他們更有語言天賦,其實這并不正确。
那些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或者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難的兒童,是因為他們通常都不具備強烈的社會情感。
這些沒有學會很好地說話的兒童,往往被父母寵壞了,在他們提出任何要求之前,父母已經為他們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他們無須開口說話,因此而失去了和社會的聯系,喪失了适應社會的能力。
有一些兒童不情願說話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機會說完一整個句子,或者因為不允許他們自言自語。
還有一些兒童被别人嘲笑或譏諷,并因此而失去說話的信心。
這種不斷糾正和挑剔兒童說話的習慣,似乎是一個廣泛存在的不良的兒童教育。
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悲劇性的後果就是,這些兒童長年累月地背負着自卑感的苦楚。
我們可以注意到,背負着這種苦楚的人在開始一個句子之前都會一成不變地說&ldquo請不要嘲笑我&rdquo,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們也會馬上意識到,這些人在童年時經常被嘲笑。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小孩耳聰目明,但父母都是聾啞人。
每當他受傷的時候總是默默地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