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感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一個兒童花了較長一段時間才學會走路,但隻要他以後可以和正常人一樣行走,他就可能不會因此而形成自卑感。
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否正常,往往會受這種行動不便的強烈影響。
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幸,可能會由此而形成一種悲觀的人生态度,即使以前的身體機能缺陷消失了,這種消極的心理也有可能會影響他以後的行為。
很多曾經身患佝偻病的兒童即便以後痊愈了,但還要忍受這個疾病留下來的身體痕迹,例如O型腿、動作笨拙、肺黏膜炎、某種頭部畸形、脊柱彎曲、踝關節腫大、關節無力、體态不良等身體烙印。
同時,在疾病期間産生的挫敗感以及随之而來的悲觀傾向,即便是在身體痊愈後,也不會很快消失。
看到夥伴們行動靈活輕松,他們會被一種深深的自卑感所壓抑,從而低估自己,并會産生一些相應的自卑行為。
他們或者徹底失去了自信,很少作任何嘗試去取得可能的進步,或者被看似絕望的困境所刺激,而不顧身體缺陷去追趕比他們更加幸運的玩伴。
顯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來正确地判斷自己的處境。
此時,這個事實就顯得尤為重要,即決定兒童長遠發展的既不是他們本身的天賦,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兒童對于客觀現實以及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關系的解讀。
兒童生來就具備某些優秀的潛力和天賦,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樣,成年人對兒童的處境和情況的判斷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自己的處境,甚至要依據他們并不正确的判斷來理解他們的行為。
我們不應期待兒童的行為邏輯符合成年人的常識,而要意識到兒童在認識自身處境時難免犯錯。
事實上,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就沒有必要了。
如果兒童所犯的錯誤是無可更正的,我們也無法把他們教好。
因此,如果我們認為兒童的性格也是與生俱來且無可變更的話,我們就沒有能力也不應該教育孩子。
我們往往會覺得一個健康的心智必然寓于一個健康的身體之中,這種看法未必正确。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一個病态的身體内,也有可能存在一個健康的心态,隻要他不為身體缺陷所惑,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
另一方面,即便身體健康,倘若經曆了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兒童也可能無法正确認識自己的能力,因而也無法保持健康的心智。
任何一個失誤和挫敗都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無能。
這是因為他們對困難格外敏感,而且覺得每一個失誤都是自己無能的證據。
有些兒童除了行動不便外,還有語言障礙。
一般地,孩子學會走路的同時一般都會學會說話。
這兩者之間當然沒有事實上的關系,但都取決于兒童的教育和其家庭環境。
有些兒童本應該沒有生理障礙,但卻因為家庭忽略了對他們的幫助而出現了語言障礙。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沒有先天失聰、發聲器官也良好的孩子,都應該在适當的幼年時期學會說話。
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受視覺影響較大的一類兒童,說話能力也有可能會有所延遲。
還有一些情況,比如父母過分溺愛孩子的情況,在孩子嘗試着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父母已經為他們說出想說的一切,這些孩子要花很久才能學會說話,有時我們甚至會懷疑他們先天失聰。
最後,當他終于學會說話之後,他說話的欲望會變得十分強烈,以緻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往往會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人。
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妻子,4歲之前一直不會說話,直至8歲時才能說一點點。
她是一個古怪的、非常内向的孩子,她甯願無所事事地把時間消磨在廚房裡也不和人交往。
我們可以推斷,很少有人關注她。
她父親說她&ldquo奇怪的是,這種明顯的精神上的不協調,竟然成了此後一生美妙和諧生活的開端&rdquo。
這就是一個過度補償的例子。
我們需要慎重對待的是,聾啞兒童必須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培養,因為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完全聾啞的孩子幾乎不存在。
無論孩子的聽力缺陷多麼糟糕,即使已經到了幾乎聽不見的程度,也有必要得到最好的調養和治療。
德國羅斯托克市的卡茨(Katz)教授已經證明,一些曾被懷疑對音樂缺乏理解力的兒童,經過訓練之後也能夠充分領略音樂的美妙之
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否正常,往往會受這種行動不便的強烈影響。
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幸,可能會由此而形成一種悲觀的人生态度,即使以前的身體機能缺陷消失了,這種消極的心理也有可能會影響他以後的行為。
很多曾經身患佝偻病的兒童即便以後痊愈了,但還要忍受這個疾病留下來的身體痕迹,例如O型腿、動作笨拙、肺黏膜炎、某種頭部畸形、脊柱彎曲、踝關節腫大、關節無力、體态不良等身體烙印。
同時,在疾病期間産生的挫敗感以及随之而來的悲觀傾向,即便是在身體痊愈後,也不會很快消失。
看到夥伴們行動靈活輕松,他們會被一種深深的自卑感所壓抑,從而低估自己,并會産生一些相應的自卑行為。
他們或者徹底失去了自信,很少作任何嘗試去取得可能的進步,或者被看似絕望的困境所刺激,而不顧身體缺陷去追趕比他們更加幸運的玩伴。
顯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來正确地判斷自己的處境。
此時,這個事實就顯得尤為重要,即決定兒童長遠發展的既不是他們本身的天賦,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兒童對于客觀現實以及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關系的解讀。
兒童生來就具備某些優秀的潛力和天賦,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樣,成年人對兒童的處境和情況的判斷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自己的處境,甚至要依據他們并不正确的判斷來理解他們的行為。
我們不應期待兒童的行為邏輯符合成年人的常識,而要意識到兒童在認識自身處境時難免犯錯。
事實上,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就沒有必要了。
如果兒童所犯的錯誤是無可更正的,我們也無法把他們教好。
因此,如果我們認為兒童的性格也是與生俱來且無可變更的話,我們就沒有能力也不應該教育孩子。
我們往往會覺得一個健康的心智必然寓于一個健康的身體之中,這種看法未必正确。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一個病态的身體内,也有可能存在一個健康的心态,隻要他不為身體缺陷所惑,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
另一方面,即便身體健康,倘若經曆了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兒童也可能無法正确認識自己的能力,因而也無法保持健康的心智。
任何一個失誤和挫敗都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無能。
這是因為他們對困難格外敏感,而且覺得每一個失誤都是自己無能的證據。
有些兒童除了行動不便外,還有語言障礙。
一般地,孩子學會走路的同時一般都會學會說話。
這兩者之間當然沒有事實上的關系,但都取決于兒童的教育和其家庭環境。
有些兒童本應該沒有生理障礙,但卻因為家庭忽略了對他們的幫助而出現了語言障礙。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沒有先天失聰、發聲器官也良好的孩子,都應該在适當的幼年時期學會說話。
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受視覺影響較大的一類兒童,說話能力也有可能會有所延遲。
還有一些情況,比如父母過分溺愛孩子的情況,在孩子嘗試着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父母已經為他們說出想說的一切,這些孩子要花很久才能學會說話,有時我們甚至會懷疑他們先天失聰。
最後,當他終于學會說話之後,他說話的欲望會變得十分強烈,以緻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往往會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人。
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妻子,4歲之前一直不會說話,直至8歲時才能說一點點。
她是一個古怪的、非常内向的孩子,她甯願無所事事地把時間消磨在廚房裡也不和人交往。
我們可以推斷,很少有人關注她。
她父親說她&ldquo奇怪的是,這種明顯的精神上的不協調,竟然成了此後一生美妙和諧生活的開端&rdquo。
這就是一個過度補償的例子。
我們需要慎重對待的是,聾啞兒童必須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培養,因為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完全聾啞的孩子幾乎不存在。
無論孩子的聽力缺陷多麼糟糕,即使已經到了幾乎聽不見的程度,也有必要得到最好的調養和治療。
德國羅斯托克市的卡茨(Katz)教授已經證明,一些曾被懷疑對音樂缺乏理解力的兒童,經過訓練之後也能夠充分領略音樂的美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