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卑感

關燈
自卑感和争取優勢同時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

    我們之所以争取優勢是因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優越感可以讓我們克服這種自卑。

    但是,當在我們争取優勢的進程中困難重重,或者對器官劣勢的心理反應嚴重到難以承受的地步時,我們就會有自卑感,隻有此時,自卑感才會被心理學上所重視。

    這時的自卑感是一種反常的、過度的情結,它必然促使人們尋求可以輕易就獲得的補償,以及表面上的滿足感。

    與此同時,由于這種過度的自卑感放大了困難,使人們知難而退,從而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在自卑感這一點上,讓我們再次結合那個13歲的口吃男孩的案例來說明。

    如我們所知,他的沮喪失望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他持續口吃,而他的口吃反過來又增加了他的失望。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神經性自卑感的一種惡性循環。

    男孩想要隐藏自己,不願與别人說話交往。

    他已經放棄了口吃痊愈的希望,甚至可能有絕望自殺的想法。

    口吃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模式的一種表達和延續。

    口吃使别人關心他生活的環境,使他成為注意力的中心,從而舒緩了他内心的不舒服。

     這個男孩為自己設置了一個好高骛遠的目标,其實也是一個希望自己可以運籌帷幄的錯誤目标。

    他總是追求認可和聲望,因此他必須證明自己脾氣很好,能夠與他人相處融洽,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

    最重要的是,他覺得在自己經曆挫敗時必須有借口,而口吃就是一個很好的托詞。

    這個男孩的案例因此而更有意義,因為他的生活大部分時候對别人而言都是一個有益的導向,隻是這一階段,他的判斷力瓦解,勇氣遭到摧毀。

     那些失去勇氣的兒童,由于不相信憑借自身的能力可以成功地獲得優越感,因此會采用諸多方式來保護自己,口吃當然隻是這些保護方式的其中之一。

    這些失望的兒童所采取的保護手段類似于動物被上天給予爪子獸角來保護自身。

    很容易看出,兒童之所以會有這些保護措施是源于他們自己的脆弱,其實,即使沒有這些外部的保護工具,他們再怎麼絕望也足以應對生活的考驗。

    但很明顯,他們自己采用了保護,而且用以充當保護工具的手段很多。

    例如,有些兒童所采取的唯一保護手段便是大小便失禁。

    這個迹象表明他們隻想停留在幼年期,因為這時他們的生活沒有壓力,也沒有痛苦。

    其實在這個案例中,兒童的腸道或膀胱幾乎沒有任何器官上的缺陷。

    他們隻是憑借這些所謂的生理缺陷作為一種花招,以此喚起家長或教育者的同情,盡管這有時可能會招緻同伴們的嘲笑。

    因此,孩子諸如此類的行為不該因此就被視為疾病,而應該看作是自卑感的一種外在表現,或者對優越感的一種危險追求。

     我們可以設想,口吃疾病是如何從一個可能非常小的生理問題發展而來。

    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男孩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母親也一直都隻關注他。

    但由于慢慢長大,他不再認為自己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覺得自己的表現也受到了限制,于是,為了使自己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他有了新的花招,即假裝自己患有口吃,這個花招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他注意到和他說話的人都會看他的嘴巴,留意他的口吃。

    因此,原本要花費在弟弟身上的時間和注意力,被他通過口吃為自己赢了回來。

     此外,他在學校也用同樣的花招,即通過口吃,他發現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在他身上。

    因此,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他都因為口吃而獲得了優越感。

    他也沒有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來成為大多數好學生中的一員,而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

    無疑,他是個有優越感的好學生,但無論如何口吃都讓他獲取優越感變得更加容易。

     盡管口吃可以有效地引導老師對他的寬容,但另一方面,這種方法并不值得推薦。

    因為一旦他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關注度,就要遠比其他孩子更受傷。

    由于弟弟在家中備受重視,他對自己曾經所擁有的關注的捍衛實際上成為他的一個心病。

    不像其他普通孩子,他從來都沒有培養和别人分享自己心事和興趣的能力。

    于是,他将别人都排除在他的世界之外,隻剩母親在他的家庭環境中作為最重要的人。

     要治療這些兒童,首先必須增加他們的勇氣,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其次還要以一種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和他們建立起友好關系,這些都很有意義,但還遠遠不夠。

    還必須利用這種友好關系來鼓勵孩子,使他們不斷取得成就。

    要實現這一點,隻有讓他們更加獨立,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培養他們,直到他們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力量充滿信心,相信隻要自己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