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追求優越感的引導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已經了解到,每個孩子都會追求優越感。
而家長或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将這種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有益的方面。
他們必須确保,孩子對優越感追求能獲得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患上神經官能症和心理失常。
這将如何去實現?區别追求優越感是有益還是無益的根據是什麼?答案就是,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利益。
很難想象任何一個個體所獲得的任何成就或者價值與社會無關,想想那些看起來高尚、崇高、有價值的偉大事迹吧,它們不僅對這些少數的行為者自身有用,也對大多數社會群體有益。
因此,必須教育兒童作出符合社會利益的行為,這樣才會使他們認識到個體必須具備社會情感,或者個體要保持與社會的一緻。
而那些不懂社會情感本質的孩子将會成為問題兒童。
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還沒有被引向對社會有益的方面。
關于什麼才對社會有益,的确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可以通過一棵樹的果實來判斷一棵樹。
由此,可以通過任何特殊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它對社會有無益處。
這也意味着我們必須将個體行為的時間和效果考慮在内。
這種行為必須契合現實的邏輯,而最終的契合度将會展現出此行為與整個社會的關聯程度。
事物的普遍結構是對這種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标準,而最終的行為結果與這種評判是一緻還是矛盾遲早會有答案。
值得慶幸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不總是需要複雜技術才能對行為結果進行評判。
至于社會變革、政治傾向等行為,由于我們無法看清其效果,能否評判存在争議。
可是,即使是民族生存行為也和個體生活一樣,其最終的效果會表明這些行為是有益的、正确的,還是無益的、錯誤的。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不能稱任何一種行為是善行或有用的,除非它是解決生活問題的絕對真理和正确途徑,而我們知道,生活問題受制于地球、宇宙及人類之間相互關系。
這種客觀世界和人類宇宙之間相互制約的情況,就像一道數學題擺在我們面前,即使我們還沒有解決它,但其實答案早就隐含于問題自身之中。
但是當我們依據問題的相關數據來解答時,無法給出絕對真理的答案,隻能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問題本身。
但遺憾的是,有時檢驗答案是否真理的時機來得太晚,以緻我們都沒有時間去糾錯。
由于個體不能以一種邏輯、客觀的觀點來審視自己的生活結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也無法了解自己行為模式的一緻性和連貫性。
一旦有問題出現,他們就會恐慌,由此想到的不是去面對和解決,而是認為自己選擇的錯誤,才會遇到這些問題。
就兒童的情況而言,一定要謹記在心的是,如果他們放棄了解決這些問題,放棄了對社會有益的解決之道,而選擇逃避無益的消極歧途,那他們也無法從中得到積極向上的教訓,因為他們還沒有理解問題存在的意義。
因此,我們有必要教會兒童,生活不是一連串各自獨立的事件,而是一條貫穿生命始終、相互關聯事件的線索。
在這條線索中,任一事件的發生都無法脫離個體的完整生命背景,而且,隻有通過已往所發生的一切才能解釋這種事件的發生。
如果兒童理解了這些,他也就可以明白自己誤入歧途的原因。
在進一步讨論追求優越感的正軌與歧途之間的區别之前,着手于與我們的普遍理論似乎相矛盾的行為方式或許會比較好。
其中一種行為方式就是懶惰,表面上看這似乎有悖于我們關于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會争取優越感的觀點。
事實上,懶惰的小孩之所以受到責罵,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他沒有争取優越感,沒有雄心,但是如果我們更近距離觀察他的境況,會發現這個原因錯得有多離譜。
懶惰孩子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就是他不用承擔别人對自己的期望。
在某種程度上,他也就不一定要實現這些願望。
由于沒有努力,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種疏忽、懶惰的态度。
但是由于懶惰,他常常将自己成功地置于聚焦燈下,他的父母也發現很有必要對他特别關注。
當我們細想有多少孩子想擔任領導而不計任何代價,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懶惰小孩的想法,即通過懶惰讓自己被别人關注而已。
可是這種懶惰的心理學解釋并不完整。
還有許多孩童采用懶惰态度作為緩解自我處境的一種方式。
例如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無能和缺少成就歸因于這種懶惰态度。
因此,他的家人很少指責他的無能,相反,家人通常會說:&ldquo如果他不懶惰的話,還有什麼他不能做?&rdquo以此而使孩子滿足于自我認可,似乎隻要他們不懶惰就可以取得一切成就。
對于自負的兒童而言,這可以緩解其自信的缺少。
這是一種替代成功,不僅是兒童,成人也同樣适用。
這個荒謬的&ldquo如果我不懶,還有什麼是我做不到的&rdquo?這種假設命題舒緩了他們挫敗的心情。
而當懶惰孩子真的做些什麼事情時,這些小小的舉動在他們自己的眼裡便有了假想的特别意義。
這個微不足道的成就和他們之前的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因此而得到了别人的贊揚。
而其他那些一直勤勤懇懇的孩子或許取得了更大成就,但是得到的關注卻相對較小。
這種對比使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而家長或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将這種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有益的方面。
他們必須确保,孩子對優越感追求能獲得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患上神經官能症和心理失常。
這将如何去實現?區别追求優越感是有益還是無益的根據是什麼?答案就是,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利益。
很難想象任何一個個體所獲得的任何成就或者價值與社會無關,想想那些看起來高尚、崇高、有價值的偉大事迹吧,它們不僅對這些少數的行為者自身有用,也對大多數社會群體有益。
因此,必須教育兒童作出符合社會利益的行為,這樣才會使他們認識到個體必須具備社會情感,或者個體要保持與社會的一緻。
而那些不懂社會情感本質的孩子将會成為問題兒童。
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還沒有被引向對社會有益的方面。
關于什麼才對社會有益,的确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可以通過一棵樹的果實來判斷一棵樹。
由此,可以通過任何特殊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它對社會有無益處。
這也意味着我們必須将個體行為的時間和效果考慮在内。
這種行為必須契合現實的邏輯,而最終的契合度将會展現出此行為與整個社會的關聯程度。
事物的普遍結構是對這種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标準,而最終的行為結果與這種評判是一緻還是矛盾遲早會有答案。
值得慶幸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不總是需要複雜技術才能對行為結果進行評判。
至于社會變革、政治傾向等行為,由于我們無法看清其效果,能否評判存在争議。
可是,即使是民族生存行為也和個體生活一樣,其最終的效果會表明這些行為是有益的、正确的,還是無益的、錯誤的。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不能稱任何一種行為是善行或有用的,除非它是解決生活問題的絕對真理和正确途徑,而我們知道,生活問題受制于地球、宇宙及人類之間相互關系。
這種客觀世界和人類宇宙之間相互制約的情況,就像一道數學題擺在我們面前,即使我們還沒有解決它,但其實答案早就隐含于問題自身之中。
但是當我們依據問題的相關數據來解答時,無法給出絕對真理的答案,隻能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問題本身。
但遺憾的是,有時檢驗答案是否真理的時機來得太晚,以緻我們都沒有時間去糾錯。
由于個體不能以一種邏輯、客觀的觀點來審視自己的生活結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也無法了解自己行為模式的一緻性和連貫性。
一旦有問題出現,他們就會恐慌,由此想到的不是去面對和解決,而是認為自己選擇的錯誤,才會遇到這些問題。
就兒童的情況而言,一定要謹記在心的是,如果他們放棄了解決這些問題,放棄了對社會有益的解決之道,而選擇逃避無益的消極歧途,那他們也無法從中得到積極向上的教訓,因為他們還沒有理解問題存在的意義。
因此,我們有必要教會兒童,生活不是一連串各自獨立的事件,而是一條貫穿生命始終、相互關聯事件的線索。
在這條線索中,任一事件的發生都無法脫離個體的完整生命背景,而且,隻有通過已往所發生的一切才能解釋這種事件的發生。
如果兒童理解了這些,他也就可以明白自己誤入歧途的原因。
在進一步讨論追求優越感的正軌與歧途之間的區别之前,着手于與我們的普遍理論似乎相矛盾的行為方式或許會比較好。
其中一種行為方式就是懶惰,表面上看這似乎有悖于我們關于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會争取優越感的觀點。
事實上,懶惰的小孩之所以受到責罵,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他沒有争取優越感,沒有雄心,但是如果我們更近距離觀察他的境況,會發現這個原因錯得有多離譜。
懶惰孩子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就是他不用承擔别人對自己的期望。
在某種程度上,他也就不一定要實現這些願望。
由于沒有努力,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種疏忽、懶惰的态度。
但是由于懶惰,他常常将自己成功地置于聚焦燈下,他的父母也發現很有必要對他特别關注。
當我們細想有多少孩子想擔任領導而不計任何代價,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懶惰小孩的想法,即通過懶惰讓自己被别人關注而已。
可是這種懶惰的心理學解釋并不完整。
還有許多孩童采用懶惰态度作為緩解自我處境的一種方式。
例如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無能和缺少成就歸因于這種懶惰态度。
因此,他的家人很少指責他的無能,相反,家人通常會說:&ldquo如果他不懶惰的話,還有什麼他不能做?&rdquo以此而使孩子滿足于自我認可,似乎隻要他們不懶惰就可以取得一切成就。
對于自負的兒童而言,這可以緩解其自信的缺少。
這是一種替代成功,不僅是兒童,成人也同樣适用。
這個荒謬的&ldquo如果我不懶,還有什麼是我做不到的&rdquo?這種假設命題舒緩了他們挫敗的心情。
而當懶惰孩子真的做些什麼事情時,這些小小的舉動在他們自己的眼裡便有了假想的特别意義。
這個微不足道的成就和他們之前的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因此而得到了别人的贊揚。
而其他那些一直勤勤懇懇的孩子或許取得了更大成就,但是得到的關注卻相對較小。
這種對比使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