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追求優越感的引導
關燈
小
中
大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懶惰的背後,隐藏着一種未被大家了解的手段。
懶惰的小孩就像在鋼絲上行走,下面鋪着一張安全網,即使摔下去也無足輕重。
人們對于懶惰孩子的批評總要比其他孩子溫和些,侮辱也要少一些。
這些小孩被告知懶惰時的傷害也要比告知無能的痛輕一些。
總之,懶惰作為一個屏障,隐藏了兒童的自信缺乏,阻礙了他們在面臨問題時嘗試着解決問題的勇氣。
如果我們細想當前的教育方法就會明白,這種懶惰的方式恰好滿足了懶惰孩子的私心。
人們對他的責備越多,就越符合他的意願,因為家長花費了所有時間責備他,注意力從他的能力問題轉移開,這正好符合他的私心。
懲罰同樣可以使他的私心得到滿足。
老師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懲罰來治愈孩子的懶惰,結果總以失敗和失望而告終。
即使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孩子變得勤快起來。
如果此時的兒童有所改變,例如,他不再懶惰,取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成就,那麼,這種改變也不是由于懲罰責備帶來,而是由于環境的變化所緻。
有時這種改變也會因為他所從教的老師的性格不同而改變,例如他從一個嚴格的老師轉向另一個很溫和的老師後會改變。
這個溫和的老師理解他,真誠地與他攀談,給他重生的勇氣,而不是削弱他那薄弱的勇氣。
這種情況下,孩子從懶惰變得勤奮,有時這種改變會很出人意料。
因此,如果一個在入校的前幾年發展遲緩,換到一個新學校卻表現得異常勤奮,這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
有些兒童沒有采用懶惰的方式尋求逃避,而是通過裝病來避免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還有一些兒童則在考試期間通常比較興奮,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自己表現得神經緊張,就會擁有一些特權。
相同的心理傾向也體現在那些愛哭的孩子身上。
哭泣和興奮這兩種手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擁有特權。
有些兒童有諸如口吃之類的缺陷需要特殊照顧,他們和懶惰小孩屬于同一種類型。
那些有機會和體弱兒童近距離接觸的人就可以注意到,幾乎所有的兒童在開始學說話時,都有些輕微的口吃傾向。
正如我們所知,加快和延緩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到影響的便是兒童對社會的興趣水平。
那些對社會有興趣的,想和同伴多接觸的人比起那些社會興趣較弱,不願意和同伴接觸的人來說,學習說話更加快速,更加輕松容易。
有些情況下,孩子根本不需要說話。
例如,有的小孩受到了衆多的保護和縱容,以緻他們在有機會說出自己的願望之前就已經被家長洞悉而且滿足(這對于聾啞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有些孩子在四五歲之前還沒有開始說話,父母就開始擔心孩子是否患有聾啞病。
但很快父母就注意到,聾啞症隻是一種假象。
換言之,我可以看到,兒童隻是因為确實生活在一個無需講話的環境中。
因為對于這些小孩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像我們所說的那樣&ldquo不勞而獲&rdquo,他們沒有迫切地感受到說話的需要,因此他們總是在生命中較晚的時候才學會說話。
兒童的語言體現了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程度及其成長的方向。
因此,孩子需要說話才能實現自己的這種追求和方向,無論是為了取悅父母,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正常需求。
如果這兩種目的都無法使他開口說話,那麼我們自然會猜測,在他的語言能力發展中出現了困難。
還有些兒童患有其他的言語障礙,例如,像r、k、s等某些輔音的發音困難,但是這些都是可以被治愈的。
因此值得特别留意的是,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成年人患有結巴、口齒不清或者吐字含糊。
多數患有口吃的孩子,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慢慢痊愈了,隻有很少一部分還需要繼續接受治療。
有關的治療過程可以以一個案例來說明。
一個患有口吃的13歲男孩,第一年在專業醫生的治療下沒有成功。
接下來的一年裡,男孩沒有接受專業治療。
第三年又換了另一個專業醫生,不過都沒有使他的口吃治愈。
因此他第四年什麼也沒有做。
第五年的前兩個月,他被托付給一個語言專家,結果非但沒有好轉,還使他的口吃情況更糟糕。
一段時間後,他被送往一個言語障礙方面的專業研究所,治療持續了兩個月後成功了,但六個月後舊病複發了。
緊接着,他在另一個語言障礙專家那裡治療了八個月,這時,他的口吃疾病非但沒有任何好轉,還逐漸惡化。
後來又一個專家嘗試治療他,但又一次失敗了。
雖然在接下來的暑假,口吃有所緩解,但在假期結束時,他又退回到了以前的狀态。
男孩的大部分治療,都集中于讓他大聲朗讀,緩慢說話,反複練習等。
可以看出有些形式的刺激使他的口吃狀态暫時得到緩解,不料緊接着又舊病複發。
盡管他小時候從二樓摔下來,得過腦震蕩,但其實這個男孩并沒有器官上的缺陷。
曾經教過他一年有餘的老師稱他&ldquo有良好教養、勤奮好學、容易面紅耳赤、有點兒心浮氣躁&rdquo。
還說他最難學好的科目是法語和地理,考試期間尤其容易激動。
稱他對體操和運動特别感興趣,但也喜歡技術工作。
總之,這個男孩的任何特點都沒有體現出他有領袖特質。
他和同學們相
懶惰的小孩就像在鋼絲上行走,下面鋪着一張安全網,即使摔下去也無足輕重。
人們對于懶惰孩子的批評總要比其他孩子溫和些,侮辱也要少一些。
這些小孩被告知懶惰時的傷害也要比告知無能的痛輕一些。
總之,懶惰作為一個屏障,隐藏了兒童的自信缺乏,阻礙了他們在面臨問題時嘗試着解決問題的勇氣。
如果我們細想當前的教育方法就會明白,這種懶惰的方式恰好滿足了懶惰孩子的私心。
人們對他的責備越多,就越符合他的意願,因為家長花費了所有時間責備他,注意力從他的能力問題轉移開,這正好符合他的私心。
懲罰同樣可以使他的私心得到滿足。
老師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懲罰來治愈孩子的懶惰,結果總以失敗和失望而告終。
即使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孩子變得勤快起來。
如果此時的兒童有所改變,例如,他不再懶惰,取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成就,那麼,這種改變也不是由于懲罰責備帶來,而是由于環境的變化所緻。
有時這種改變也會因為他所從教的老師的性格不同而改變,例如他從一個嚴格的老師轉向另一個很溫和的老師後會改變。
這個溫和的老師理解他,真誠地與他攀談,給他重生的勇氣,而不是削弱他那薄弱的勇氣。
這種情況下,孩子從懶惰變得勤奮,有時這種改變會很出人意料。
因此,如果一個在入校的前幾年發展遲緩,換到一個新學校卻表現得異常勤奮,這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
有些兒童沒有采用懶惰的方式尋求逃避,而是通過裝病來避免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還有一些兒童則在考試期間通常比較興奮,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自己表現得神經緊張,就會擁有一些特權。
相同的心理傾向也體現在那些愛哭的孩子身上。
哭泣和興奮這兩種手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擁有特權。
有些兒童有諸如口吃之類的缺陷需要特殊照顧,他們和懶惰小孩屬于同一種類型。
那些有機會和體弱兒童近距離接觸的人就可以注意到,幾乎所有的兒童在開始學說話時,都有些輕微的口吃傾向。
正如我們所知,加快和延緩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到影響的便是兒童對社會的興趣水平。
那些對社會有興趣的,想和同伴多接觸的人比起那些社會興趣較弱,不願意和同伴接觸的人來說,學習說話更加快速,更加輕松容易。
有些情況下,孩子根本不需要說話。
例如,有的小孩受到了衆多的保護和縱容,以緻他們在有機會說出自己的願望之前就已經被家長洞悉而且滿足(這對于聾啞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有些孩子在四五歲之前還沒有開始說話,父母就開始擔心孩子是否患有聾啞病。
但很快父母就注意到,聾啞症隻是一種假象。
換言之,我可以看到,兒童隻是因為确實生活在一個無需講話的環境中。
因為對于這些小孩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像我們所說的那樣&ldquo不勞而獲&rdquo,他們沒有迫切地感受到說話的需要,因此他們總是在生命中較晚的時候才學會說話。
兒童的語言體現了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程度及其成長的方向。
因此,孩子需要說話才能實現自己的這種追求和方向,無論是為了取悅父母,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正常需求。
如果這兩種目的都無法使他開口說話,那麼我們自然會猜測,在他的語言能力發展中出現了困難。
還有些兒童患有其他的言語障礙,例如,像r、k、s等某些輔音的發音困難,但是這些都是可以被治愈的。
因此值得特别留意的是,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成年人患有結巴、口齒不清或者吐字含糊。
多數患有口吃的孩子,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慢慢痊愈了,隻有很少一部分還需要繼續接受治療。
有關的治療過程可以以一個案例來說明。
一個患有口吃的13歲男孩,第一年在專業醫生的治療下沒有成功。
接下來的一年裡,男孩沒有接受專業治療。
第三年又換了另一個專業醫生,不過都沒有使他的口吃治愈。
因此他第四年什麼也沒有做。
第五年的前兩個月,他被托付給一個語言專家,結果非但沒有好轉,還使他的口吃情況更糟糕。
一段時間後,他被送往一個言語障礙方面的專業研究所,治療持續了兩個月後成功了,但六個月後舊病複發了。
緊接着,他在另一個語言障礙專家那裡治療了八個月,這時,他的口吃疾病非但沒有任何好轉,還逐漸惡化。
後來又一個專家嘗試治療他,但又一次失敗了。
雖然在接下來的暑假,口吃有所緩解,但在假期結束時,他又退回到了以前的狀态。
男孩的大部分治療,都集中于讓他大聲朗讀,緩慢說話,反複練習等。
可以看出有些形式的刺激使他的口吃狀态暫時得到緩解,不料緊接着又舊病複發。
盡管他小時候從二樓摔下來,得過腦震蕩,但其實這個男孩并沒有器官上的缺陷。
曾經教過他一年有餘的老師稱他&ldquo有良好教養、勤奮好學、容易面紅耳赤、有點兒心浮氣躁&rdquo。
還說他最難學好的科目是法語和地理,考試期間尤其容易激動。
稱他對體操和運動特别感興趣,但也喜歡技術工作。
總之,這個男孩的任何特點都沒有體現出他有領袖特質。
他和同學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