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優越感的追求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繼人格統一性之後,關于人性的另一個重要心理學事實就是對于優越感和成功的不懈努力。
這種努力自然與自卑感直接相關,如果我們不自卑,我們應該沒有任何想超越自己目前處境的欲望。
對優越感的追求和感到自卑,這兩個問題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但是為了方便闡述,将它們分開來讨論。
這一章,我們将對追求優越感及其對教育的意義進行明确闡述。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像我們的生物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
對此,我們必須給出的答案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成立的假設。
我們确實不能說追求優越感是任何明确意義上的本能。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感存在一定的生物基礎。
而且,這種基礎肯定存在于胚胎核心之中,并且有一定的發展可能性。
也許我們可以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解釋,那就是人類本性和優越感的追求發展緊密相連。
當然,我們知道,人類活動是局限在一定範圍内的,而且有一些能力,我們永遠也無法獲得。
例如,人類絕不可能獲得像狗一樣的嗅覺能力,也不可能用我們的肉眼覺察到光的紫外線。
但是,有一些功能性的能力,我們通過努力就可以繼續發展。
而且我們可以從這些努力就能達到的能力中,發現了追求優越感的生物學根源,也發現了個體心理演變的整個來源。
就目前我們所了解的,這種在任何情況下都追求優越感的強烈欲望和動力,在大人和小孩之中都很普遍,而且無法根除。
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屈服和低下;人類甚至推翻了自己的上帝。
這種被藐視和被貶低的感覺,這種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總是會促使人産生想高人一等、達到更高水平的欲望,以便獲得心理補償和完善自我。
我們可以證實,兒童一些特殊的行為活動就是環境力量的作用。
這樣的環境助長了兒童的自卑感、軟弱感和不安全感。
反過來,兒童的這些感覺又刺激影響了他自己全部的心理活動。
于是,兒童便決定擺脫這種糟糕的狀态,努力達到更高的水平層次,以獲得一種平等感甚至優越感。
兒童的這種努力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标也就越高,并以此來尋求可以證明自己具備這種較高能力的證據,但是這些能力往往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範圍。
由于兒童有時會獲得實現這種目标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于是他便勾勒出一幅近似于上帝的藍圖,想象自己無所不能。
小孩對于上帝的幻想,表明了他自己已經被一種類似于上帝的優越感思想所控制。
這種情況通常會發生在那些感覺自己特别脆弱的兒童身上。
這裡有一個14歲小男孩的案例,他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非常嚴重。
當被問及他自己的童年印象時,他回憶說,在6歲的時候意識到自己還不能吹口哨時,他感覺極為痛苦。
可是某一天當他走出自己家時,他突然成功地吹了口哨,他感覺非常驚奇,以至于相信這是上帝附身,讓他吹口哨。
這個案例清楚地表明,感到自己很軟弱和感到自己是接近于上帝的那種存在,這兩方面之間關系密切。
個體對于優越感的渴望,與他的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征緊密聯系。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小孩對優越感的這種渴望來揭示他的全部野心。
如果這種自我肯定(即追求優越感)的欲望變得格外強烈,就會衍生出一些嫉妒之心。
這種類型的小孩很容易形成一種希望自己的競争者遭受各種噩運的心理。
有時候他們不僅隻是懷有這種邪惡的想法(這常常會引發精神疾病),還會去傷害對手、給他們制造麻煩、甚至有時還會表現出明顯的犯罪特征。
這樣的一個小孩會中傷诽謗、洩露内部秘密和貶低同伴,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存在價值,如果他正在被别人所關注,那麼這些行為就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他認為應該沒有人超過他,因此對他來說,不論是他提升自我價值,還是貶損他人價值都無關緊要,都隻是獲得優越感的一種手段而已。
如果這種對權力的欲望變得過于強烈,他們就會變得心懷惡意,心存報複。
這樣的兒童總是表現出一副挑釁和好鬥的态度,他們外在的具體表現是眼露兇光、突然爆發憤怒、随時準備和假想敵戰鬥的摩拳擦掌。
對于這些以優越感為目标的兒童來說,參加一場考試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因為這種測試會輕易地暴露出他們無價值。
這個事實表明,測試必須針對不同的兒童而對症下藥。
同一個測試對于所有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是同一件事。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對于那些覺得測試是個繁重任務的小孩,他們會在測試中一會兒臉紅,一會兒臉色蒼白,言語結巴顫抖,害羞恐懼,四肢無力,大腦也會變得一片空白。
有些學生隻有在跟别人一起時才敢回答,而他們一個人則完全不敢回答,因為他們會覺得别人正在看着自己。
他們對于優越感的渴望在遊戲的角色扮演中也展露無遺。
在騎馬的遊戲當中,如果其他的小朋友扮演的是騎馬的人,那些強烈的優越感作祟的小朋友将不允許自己扮演馬的角色。
他總是想扮演騎馬人的角色,總試圖去領導和支配别人。
但是如果由于他們自己缺乏足夠經驗,這次無法勝任一個騎馬人的角色,那麼他們就會通過擾亂别人的角色而破壞整個遊戲使自己得到滿足。
此外,如果他們接連不斷地遭受挫折打擊,那麼他們就會因此而失去勇氣,其野心也會受挫,由此,他所面臨的任何新環境,都會使他躊躇不前,而不是刺激他勇于向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被挫敗氣餒的兒童将會對各種形式的競争遊戲和比賽躍躍欲試,不過,如果他們失敗了,也會表現出同樣的驚慌失措。
我們可以從孩子所喜歡的遊戲、果實、曆史人物形象、現實人物中同樣看出他們渴望得到自我肯定的程度及其
這種努力自然與自卑感直接相關,如果我們不自卑,我們應該沒有任何想超越自己目前處境的欲望。
對優越感的追求和感到自卑,這兩個問題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但是為了方便闡述,将它們分開來讨論。
這一章,我們将對追求優越感及其對教育的意義進行明确闡述。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像我們的生物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
對此,我們必須給出的答案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成立的假設。
我們确實不能說追求優越感是任何明确意義上的本能。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感存在一定的生物基礎。
而且,這種基礎肯定存在于胚胎核心之中,并且有一定的發展可能性。
也許我們可以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解釋,那就是人類本性和優越感的追求發展緊密相連。
當然,我們知道,人類活動是局限在一定範圍内的,而且有一些能力,我們永遠也無法獲得。
例如,人類絕不可能獲得像狗一樣的嗅覺能力,也不可能用我們的肉眼覺察到光的紫外線。
但是,有一些功能性的能力,我們通過努力就可以繼續發展。
而且我們可以從這些努力就能達到的能力中,發現了追求優越感的生物學根源,也發現了個體心理演變的整個來源。
就目前我們所了解的,這種在任何情況下都追求優越感的強烈欲望和動力,在大人和小孩之中都很普遍,而且無法根除。
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屈服和低下;人類甚至推翻了自己的上帝。
這種被藐視和被貶低的感覺,這種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總是會促使人産生想高人一等、達到更高水平的欲望,以便獲得心理補償和完善自我。
我們可以證實,兒童一些特殊的行為活動就是環境力量的作用。
這樣的環境助長了兒童的自卑感、軟弱感和不安全感。
反過來,兒童的這些感覺又刺激影響了他自己全部的心理活動。
于是,兒童便決定擺脫這種糟糕的狀态,努力達到更高的水平層次,以獲得一種平等感甚至優越感。
兒童的這種努力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标也就越高,并以此來尋求可以證明自己具備這種較高能力的證據,但是這些能力往往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範圍。
由于兒童有時會獲得實現這種目标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于是他便勾勒出一幅近似于上帝的藍圖,想象自己無所不能。
小孩對于上帝的幻想,表明了他自己已經被一種類似于上帝的優越感思想所控制。
這種情況通常會發生在那些感覺自己特别脆弱的兒童身上。
這裡有一個14歲小男孩的案例,他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非常嚴重。
當被問及他自己的童年印象時,他回憶說,在6歲的時候意識到自己還不能吹口哨時,他感覺極為痛苦。
可是某一天當他走出自己家時,他突然成功地吹了口哨,他感覺非常驚奇,以至于相信這是上帝附身,讓他吹口哨。
這個案例清楚地表明,感到自己很軟弱和感到自己是接近于上帝的那種存在,這兩方面之間關系密切。
個體對于優越感的渴望,與他的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征緊密聯系。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小孩對優越感的這種渴望來揭示他的全部野心。
如果這種自我肯定(即追求優越感)的欲望變得格外強烈,就會衍生出一些嫉妒之心。
這種類型的小孩很容易形成一種希望自己的競争者遭受各種噩運的心理。
有時候他們不僅隻是懷有這種邪惡的想法(這常常會引發精神疾病),還會去傷害對手、給他們制造麻煩、甚至有時還會表現出明顯的犯罪特征。
這樣的一個小孩會中傷诽謗、洩露内部秘密和貶低同伴,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存在價值,如果他正在被别人所關注,那麼這些行為就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他認為應該沒有人超過他,因此對他來說,不論是他提升自我價值,還是貶損他人價值都無關緊要,都隻是獲得優越感的一種手段而已。
如果這種對權力的欲望變得過于強烈,他們就會變得心懷惡意,心存報複。
這樣的兒童總是表現出一副挑釁和好鬥的态度,他們外在的具體表現是眼露兇光、突然爆發憤怒、随時準備和假想敵戰鬥的摩拳擦掌。
對于這些以優越感為目标的兒童來說,參加一場考試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因為這種測試會輕易地暴露出他們無價值。
這個事實表明,測試必須針對不同的兒童而對症下藥。
同一個測試對于所有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是同一件事。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對于那些覺得測試是個繁重任務的小孩,他們會在測試中一會兒臉紅,一會兒臉色蒼白,言語結巴顫抖,害羞恐懼,四肢無力,大腦也會變得一片空白。
有些學生隻有在跟别人一起時才敢回答,而他們一個人則完全不敢回答,因為他們會覺得别人正在看着自己。
他們對于優越感的渴望在遊戲的角色扮演中也展露無遺。
在騎馬的遊戲當中,如果其他的小朋友扮演的是騎馬的人,那些強烈的優越感作祟的小朋友将不允許自己扮演馬的角色。
他總是想扮演騎馬人的角色,總試圖去領導和支配别人。
但是如果由于他們自己缺乏足夠經驗,這次無法勝任一個騎馬人的角色,那麼他們就會通過擾亂别人的角色而破壞整個遊戲使自己得到滿足。
此外,如果他們接連不斷地遭受挫折打擊,那麼他們就會因此而失去勇氣,其野心也會受挫,由此,他所面臨的任何新環境,都會使他躊躇不前,而不是刺激他勇于向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被挫敗氣餒的兒童将會對各種形式的競争遊戲和比賽躍躍欲試,不過,如果他們失敗了,也會表現出同樣的驚慌失措。
我們可以從孩子所喜歡的遊戲、果實、曆史人物形象、現實人物中同樣看出他們渴望得到自我肯定的程度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