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感

關燈
後的人生。

    如果兒童還沒有對死亡作好準備就要直面死亡,會使他第一次意識到生命也有終點。

    這種意識會使他徹底絕望,或者至少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非常膽小。

    在醫生的傳記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他們對醫生這一職業的選擇就是因為一次突然直面死亡的遭遇,這也證明了一個兒童會深受死亡意識的影響。

    因此将這種意識加之于兒童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不能夠完全理解死亡。

    例如,孤兒或繼子女就會将他們的不快樂常常歸咎于親生父母的雙亡。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了解家庭的決定權掌控在誰的手中,一般來說是父親掌控。

    如果是母親或繼母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由此會對兒童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即父親一般會失去孩子的尊重,也會使兒童對女性産生一定的恐懼,幾乎難以消散。

    這樣的孩子要麼會因此而回避女性,要麼就會擾亂家庭中女性的生活。

     因此,進一步了解兒童的教育是嚴格的還是溫和的非常必要。

    個體心理學家的教育理念是,他們不主張對兒童采取嚴厲式的或溫和式的。

    他們認為教育兒童所需的是理解,要避免兒童犯錯以及不斷地鼓勵他們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并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

    父母經常唠叨挑剔的嚴格式教育會使兒童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對他們造成傷害。

    而溺愛溫和式的教育則培養了兒童的依賴心理及依附于别人的傾向。

    對此,父母應該避免以溺愛的方式美化現實,也應該避免以悲觀消極的方式向他們描摹現實和世界。

    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盡其所能地讓孩子為迎接未來作好準備,這樣,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可以照顧好自己。

    如果兒童還沒有被教育如何面對困難,那麼他們将會尋求避免生活中的每一種艱難困苦,從而導緻生活圈和活動圈越來越狹隘。

     我們還應該知道是誰在照料這些兒童。

    母親沒有必要總是親自照顧小孩,但是她必須熟悉那個代替自己照顧小孩的人。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讓兒童從實踐經驗中學習,這樣也會比較理智,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兒童的行為不會因别人強加的邏輯而限制和牽引,而是根據客觀事實本身來引導自己。

     (&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7)有關于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這是一個最能映射出孩子性格特征的問題。

    獨生子女的地位往往比較特殊,而家裡最小的孩子、男孩中唯一的女孩子或者女孩中唯一的男孩子也都處于特殊位置。

     (&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8)有關于職業選擇。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揭示了兒童勇氣的大小和社會情感的深度,以及兒童的生活節奏。

    白日夢(&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9)及早期的童年記憶(&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10)同樣也很有意義。

    那些已經學會理解孩子童年回憶的人,他們通常可以從孩子的記憶中發掘出其整個生活方式。

    夢境也是孩子發展方向的一種标志,能顯示出他們是嘗試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問題。

    知道一個孩子是否有語言缺陷也很重要,更進一步地說,就是他是醜陋還是漂亮,身材優美還是嚴重走形(&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13)。

     (&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14)孩子是否公開讨論自己的情況?有些孩子喜歡自吹自擂,以此作為對自卑感的一種心理補償。

    還有一些孩子不喜歡與别人讨論自己,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因此而被利用,擔心自己公開弱點後會又一次受到傷害。

     (&ldquo延展之一&rdquo問題15)如果一個兒童很擅長繪畫或音樂等某一科目,那麼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給予其鼓勵使其其他科目也有所提高。

     如果一個15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将來想變成什麼樣,那麼可以認為他完全失去了信心,必須得到相應的幫助和治療。

    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他的生活環境,即家庭成員職業的影響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社會等級差異的影響。

    一個兒童的總體發展會被父母的不幸婚姻所傷害。

    而老師首要的職責就是謹慎行事,切實地了解兒童及其生活環境,然後按照問卷中所獲得的知識來安排他的治療、引導其欲望,使孩子得到矯正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