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優越感的追求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關燈
殊困難,且在使用雙手方面顯得非常笨拙,這樣的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左撇子。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但不是十分确鑿的方法來判别一個孩子是習慣右手還是左撇子。

    這個方法就是讓孩子交叉雙手,左撇子的孩子交叉雙手時,通常左手大拇指會位于右手大拇指之上。

    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竟然有數量驚人的人,他們是天生的左撇子,但他們自己卻不知道這一事實。

     當我們研究大量的左撇子兒童的生活史時,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些事實:首先,這些孩子通常被視為是笨拙的或拙劣的(我們總是安排用右手做事情,所以這樣的看法不足為奇)。

    為了理解他們的處境,我們隻需要設想一下,假設我們已經習慣于右手交通法則,而在我們試圖穿越左手交通法則(例如英格蘭和阿根廷)的街道時是多麼令人困惑。

    一個左撇子小孩會發現自己所處的情況更加糟糕。

    如果他們全家人都習慣用右手的話,他的左撇子不僅幹擾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當他在學校開始學習寫字時,他發現自己在這方面處于平均水平以下。

    因為小孩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真正的原因,因此他受到了責罵、收到了糟糕的分數、常常受到懲罰。

    小孩無法解釋自己的這種差距,隻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别的小孩弱一些。

    這樣,他就會感覺被别人藐視和貶損,也會在某些方面感到自卑或者沒有能力與别人競争。

    由于他在家也會因為笨拙而被家人責罵,這就更加使他确信自己的能力不足。

     孩子自然不會接受這種能力不足的感覺作為最終的失敗,但也有許多孩子在這樣令人沮喪的困難情況下放棄了努力和掙紮,從此一蹶不振。

    他們之所以放棄,是因為他們既沒有理解自己真正的處境,也沒有人向他們說明應該如何克服這種困難和問題,對于他們來說,繼續努力奮鬥是非常艱難的。

    因此,很多人的字迹潦草、難以辨認也可歸結為同樣的原因,即他們從未充分地訓練自己的右手。

    這個障礙是可以克服的,其中一個有力證據就是,人們發現很多左撇子最終也可以成為一流的藝術家、畫家和雕刻家等。

    盡管他們是先天的左撇子,但是通過強化訓練,他們已經具備靈活自如地運用雙手的能力。

     有一種迷信認為,如果左撇子被訓練使用右手行動,那麼他們都會開始口吃,說話結巴。

    這種迷信可以用一個事實來解釋,因為左撇子小孩面對的困難非常之大,以至于他們失去了開口說話的勇氣。

    這也是為什麼在那些受到其他形式的挫折(精神病、自殺、犯罪、變态等)的人當中會有衆多的左撇子。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經常發現,那些已經克服了左撇子困難的人,在生活中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這種情況在藝術領域中出現得非常頻繁。

     無論左撇子這一單一特征所表現的意義是多麼微不足道,但它仍然教會了我們無比重要的東西,即除非我們努力培養發展小孩的勇氣和毅力到一定程度,否則我們就無法判定小孩的能力和潛力。

    如果我們恐吓小孩,剝奪了他們對于自己未來的美好希望,那麼小孩或許仍然有能力繼續前進,但是如果我們增加了小孩的勇氣,他們可能會實現更多更大的成就。

     野心過度的孩子之所以會處于一個艱難的環境中,是因為人們總是習慣于通過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來判斷他們,而不是通過他們迎接和戰勝困難的準備情況來判斷他們。

    在現代文明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可見的成功,而不是去關注全面深入的教育。

    我們知道,那種輕而易舉就獲得的成功非常容易消逝。

    因此訓練一個小孩野心勃勃是沒有益處的。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鍛煉小孩擁有勇敢、堅韌和自信的品質,讓他認識到在面對失敗時要有永不氣餒的精神,而且,應該将這種挫敗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對待。

    當然,如果老師可以認識到小孩什麼樣的努力和追求是無益的,能夠意識到小孩起初是否作了足夠的準備和努力,那麼,再來培養小孩肯定會容易得多。

     因此我們發現,對優越感的追求可以體現個體的某一性格特征,例如争強好勝。

    有的孩子追求優越感最初是以一種争強好勝的态度進行的,但要他中途放棄,他做不到,因為已經有另一個孩子在前面超越了他很多,他的鬥志被激發了。

    很多教師就是遵循這個理論,或以此治療那些雄心表現嚴重不足的兒童,或給孩子不好的成績以喚起他們休眠的野心。

    如果孩子勇氣尚存,那麼這個方法偶爾會有用。

    然而,這種方法不建議普遍使用。

    對于那些學業已經臨近危險線的孩子,過低的分數會使他們變得非常困惑、完全不知所措,而且會因此而進入一種明顯的愚蠢遲鈍狀态。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以一種溫和、關愛和理解的方式來培養這些兒童,那麼我們總會驚訝地發現,他們會展現出一些我們未曾發覺的智力和能力。

    以這種形式轉變的孩子将會呈現出更大的野心,原因很簡單,他們害怕再跌回到以前的狀态。

    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和缺乏成就像警告一樣仍然曆曆在目,時時督促他們不斷地前進。

    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表現得好像被魔鬼附體;他們日夜操勞、不斷奔波、飽受過度工作所帶來的折磨,而且,他們認為自己一直做得都還不夠。

     如果我們還記得個體心理學的主導思想,那麼所有這一切就變得清晰多了。

    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的人格(兒童以及成年人)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這種整體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是一緻的。

    如果要判斷一個個體的行為,但是卻脫離了行為者的整體人格,那麼這是極其不恰當的,因為一個特定的或單一的行為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此時就會出現判斷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