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法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本講目的&mdash&mdash英國和大陸文明進程之異同&mdash&mdash17和18世紀,法國在歐洲的優勢地位&mdash&mdash在17世紀是因為法國政府&mdash&mdash在18世紀是因為國家本身&mdash&mdash路易十四的統治&mdash&mdash他的戰争&mdash&mdash他的外交&mdash&mdash他的行政管理&mdash&mdash他的立法&mdash&mdash他的統治快速衰敗的原因&mdash&mdash18世紀的法國&mdash&mdash哲學革命的本質特征&mdash&mdash課程結束
在上一講中,我努力明确英國革命的真正性質和政治意義。
我們看到,在16世紀期間,原始歐洲的所有文明歸結為兩大事實,一方面是純君主制,另一方面是自由探索。
英國革命就是這兩大事實的首次碰撞。
這兩股力量第一次在英國發生沖突。
有人試圖從這一事實推導出英國的社會狀态和歐洲大陸之間存在根本差異;有些人宣揚,命運如此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可能進行比較;他們斷言,和他們的地理環境一樣,英國人民處于一種精神上的隔離狀态。
沒錯,英國文明和大陸國家文明之間曾經存在重大差異&mdash&mdash不可忽視的差異。
在我的講座過程中你們已經對此可見一斑。
在英國,社會中的各種不同原則和要素在同步發展,可以說是在齊頭并進,這種特征至少比大陸更加明顯。
當我試圖确定歐洲文明與古代文明及亞洲文明相比所呈現的獨特外貌時,我首先要向你們說明的是,它是多變的、豐富的、複雜的;它從未落入某一原則的獨家統治下,社會狀态中不同要素在其中相互改變、結合和鬥争,常常被迫和平共處。
歐洲文明的這一事實、這種普遍特征,在英國文明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在英國,這一性質的發展最連貫、最明顯;正是在英國,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君主制度、地方和中央機構、精神和政治發展都在一起發展壯大,可說是百花齊放,即使速度不同,至少彼此總是相距不遠。
例如,在都铎王朝統治時期,正當純君主制的發展如日中天時,我們看到民主政治原則和民衆力量同時也在興起和發展壯大。
17世紀的革命爆發了,它既是宗教性的又是政治性的。
這個時候的封建貴族看上去已是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了,然而,它依然在其中保有一席之地,發揮重要作用,并取得自己的一份成果。
英國曆史的整個過程也是如此:從來沒有哪種舊成分完全消亡,從來沒有哪種新成分徹底勝利,從來沒有任何特殊原則獲得獨家優勢地位。
總是存在不同力量的同時發展、它們的要求和利益的妥協。
在歐洲大陸,文明的發展沒有那麼複雜和完全。
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各種不同社會成分&mdash&mdash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不是齊頭并進,而是相繼發展的。
每一種原則、每一種制度,可以說都曾有過獨占鳌頭的時候。
例如,某一世紀屬于封建貴族制,另一世紀屬于君主制,還有一個世紀屬于民主制,我不是說某一制度獨霸某一世紀,這也太言過其實了,而是說它擁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地位。
比較一下中世紀的法國和英國,比較一下我國曆史中的11、12、13世紀和海峽對面國家的對應世紀,你們将發現,在這一時期,在法國,封建制度幾乎一統天下,而君主制和民主政治原則幾乎銷聲匿迹。
再看看英國,封建貴族制度固然占據支配地位,但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依然強大并且重要。
正如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在伊麗莎白統治下的英國,君主制取得勝利,但它不得不如此小心謹慎地行事,受到如此多的限制&mdash&mdash要麼來自貴族制的,要麼來自民主制的。
并且在英國,每一種制度、每一種原則都曾有過出頭之日,但從未像大陸國家那樣獨占鳌頭、唯我獨尊。
勝利者總是不得不容忍對手的存在,讓他們分得一杯羹。
這兩種文明進程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事實上在兩國曆史上也有所體現。
例如,毫無疑問,不同社會成分的同時發展大大有助于英國比其他大陸國家更快達到所有社會的最終目的,即建立一個既正規又自由的政府。
政府的實質恰恰就是考慮各方利益和力量,協調它們,引導它們共同生活、共同繁榮。
現在,由于各種機緣巧合,英國社會不同成分已經預先處于這種位置和關系之中,因此,在這裡建立一個廣泛的、多少有點正規的政府就容易多了。
自由的本質就是所有利益、權利、權力和社會成分百花齊放、各顯其能。
因此英國比其他大多數國家更容易獲得自由。
因為同樣的原因,必然會比其他地方更快地形成國民的實用才智、對公共事務的理解。
政治上的實用才智在于知道如何估量和評價所有事實,給予各自應得的重視。
在英國,這是社會狀态的必然産物、文明進程的自然結果。
另一方面,在歐洲大陸國家中,每一種制度、每一種原則都曾經有過上台的時候,都曾更徹底、更獨家地占據優勢地位,它的發展規模更大、更加輝煌壯麗。
例如,君主制和封建貴族政治制度在大陸登上舞台後,表現得更加大膽、廣泛和自由。
可以說,我們的政治經驗更加廣泛、更加徹底,其結果是政治思想(我說的是一般思想而非處理事務的實用才智)和政治學說層次更高,表現出更多的理性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每一種制度單獨亮相,長期出現在舞台上,使得人們能夠完整地研究它,追溯它的初始源泉,跟蹤它的最終結果,并充分展現它的理論。
凡是仔細觀察過英國性格的人必然會注意到一個雙重事實&mdash&mdash一方面,良好的實用才智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缺乏一般思想和可引以為豪的理論。
翻開英語書籍,無論是關于英國曆史的,還是關于法學的或其他任何學科的,我們很少能找到博大精深的道理。
在一切領域中尤其是在政治學領域中,純粹的主義、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在大陸上要比在英國更加繁榮,至少它們的發展更加強大、更加大膽。
我們不能不相信文明在這兩國中的不同發展與這一結果有極大關聯。
最後,不管我們如何看待這一差異所造成的優勢或劣勢,差異本身是真實、無可争辯的事實,是将英國和大陸明顯區分開的事實。
但是,這并不是說,因為不同原則和社會成分在那邊發展更加同步,在這邊發展更加前後相繼,所以它們的發展道路和目标實際上是不同的。
從整體上看,歐洲大陸和英國都經曆了相同的文明發展重大階段;任何一方所發生的事件都沿着相同的路線發展,相同的原因帶來了相同的結果。
從我向你們展現的16世紀之前的文明圖景中,你們已經對這一事實深信不疑,在對17、18世紀的研究中你們也将辨識出這個事實。
在英國幾乎同時發展的自由探索和純君主制,在大陸中完成發展的時間相隔甚遠,但它們終究還是完成了發展(1)。
這兩股力量相繼經曆了輝煌統治後,最後發生了碰撞。
總體上看,社會的總體發展路徑是
我們看到,在16世紀期間,原始歐洲的所有文明歸結為兩大事實,一方面是純君主制,另一方面是自由探索。
英國革命就是這兩大事實的首次碰撞。
這兩股力量第一次在英國發生沖突。
有人試圖從這一事實推導出英國的社會狀态和歐洲大陸之間存在根本差異;有些人宣揚,命運如此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可能進行比較;他們斷言,和他們的地理環境一樣,英國人民處于一種精神上的隔離狀态。
沒錯,英國文明和大陸國家文明之間曾經存在重大差異&mdash&mdash不可忽視的差異。
在我的講座過程中你們已經對此可見一斑。
在英國,社會中的各種不同原則和要素在同步發展,可以說是在齊頭并進,這種特征至少比大陸更加明顯。
當我試圖确定歐洲文明與古代文明及亞洲文明相比所呈現的獨特外貌時,我首先要向你們說明的是,它是多變的、豐富的、複雜的;它從未落入某一原則的獨家統治下,社會狀态中不同要素在其中相互改變、結合和鬥争,常常被迫和平共處。
歐洲文明的這一事實、這種普遍特征,在英國文明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在英國,這一性質的發展最連貫、最明顯;正是在英國,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君主制度、地方和中央機構、精神和政治發展都在一起發展壯大,可說是百花齊放,即使速度不同,至少彼此總是相距不遠。
例如,在都铎王朝統治時期,正當純君主制的發展如日中天時,我們看到民主政治原則和民衆力量同時也在興起和發展壯大。
17世紀的革命爆發了,它既是宗教性的又是政治性的。
這個時候的封建貴族看上去已是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了,然而,它依然在其中保有一席之地,發揮重要作用,并取得自己的一份成果。
英國曆史的整個過程也是如此:從來沒有哪種舊成分完全消亡,從來沒有哪種新成分徹底勝利,從來沒有任何特殊原則獲得獨家優勢地位。
總是存在不同力量的同時發展、它們的要求和利益的妥協。
在歐洲大陸,文明的發展沒有那麼複雜和完全。
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各種不同社會成分&mdash&mdash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不是齊頭并進,而是相繼發展的。
每一種原則、每一種制度,可以說都曾有過獨占鳌頭的時候。
例如,某一世紀屬于封建貴族制,另一世紀屬于君主制,還有一個世紀屬于民主制,我不是說某一制度獨霸某一世紀,這也太言過其實了,而是說它擁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地位。
比較一下中世紀的法國和英國,比較一下我國曆史中的11、12、13世紀和海峽對面國家的對應世紀,你們将發現,在這一時期,在法國,封建制度幾乎一統天下,而君主制和民主政治原則幾乎銷聲匿迹。
再看看英國,封建貴族制度固然占據支配地位,但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依然強大并且重要。
正如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在伊麗莎白統治下的英國,君主制取得勝利,但它不得不如此小心謹慎地行事,受到如此多的限制&mdash&mdash要麼來自貴族制的,要麼來自民主制的。
并且在英國,每一種制度、每一種原則都曾有過出頭之日,但從未像大陸國家那樣獨占鳌頭、唯我獨尊。
勝利者總是不得不容忍對手的存在,讓他們分得一杯羹。
這兩種文明進程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事實上在兩國曆史上也有所體現。
例如,毫無疑問,不同社會成分的同時發展大大有助于英國比其他大陸國家更快達到所有社會的最終目的,即建立一個既正規又自由的政府。
政府的實質恰恰就是考慮各方利益和力量,協調它們,引導它們共同生活、共同繁榮。
現在,由于各種機緣巧合,英國社會不同成分已經預先處于這種位置和關系之中,因此,在這裡建立一個廣泛的、多少有點正規的政府就容易多了。
自由的本質就是所有利益、權利、權力和社會成分百花齊放、各顯其能。
因此英國比其他大多數國家更容易獲得自由。
因為同樣的原因,必然會比其他地方更快地形成國民的實用才智、對公共事務的理解。
政治上的實用才智在于知道如何估量和評價所有事實,給予各自應得的重視。
在英國,這是社會狀态的必然産物、文明進程的自然結果。
另一方面,在歐洲大陸國家中,每一種制度、每一種原則都曾經有過上台的時候,都曾更徹底、更獨家地占據優勢地位,它的發展規模更大、更加輝煌壯麗。
例如,君主制和封建貴族政治制度在大陸登上舞台後,表現得更加大膽、廣泛和自由。
可以說,我們的政治經驗更加廣泛、更加徹底,其結果是政治思想(我說的是一般思想而非處理事務的實用才智)和政治學說層次更高,表現出更多的理性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每一種制度單獨亮相,長期出現在舞台上,使得人們能夠完整地研究它,追溯它的初始源泉,跟蹤它的最終結果,并充分展現它的理論。
凡是仔細觀察過英國性格的人必然會注意到一個雙重事實&mdash&mdash一方面,良好的實用才智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缺乏一般思想和可引以為豪的理論。
翻開英語書籍,無論是關于英國曆史的,還是關于法學的或其他任何學科的,我們很少能找到博大精深的道理。
在一切領域中尤其是在政治學領域中,純粹的主義、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在大陸上要比在英國更加繁榮,至少它們的發展更加強大、更加大膽。
我們不能不相信文明在這兩國中的不同發展與這一結果有極大關聯。
最後,不管我們如何看待這一差異所造成的優勢或劣勢,差異本身是真實、無可争辯的事實,是将英國和大陸明顯區分開的事實。
但是,這并不是說,因為不同原則和社會成分在那邊發展更加同步,在這邊發展更加前後相繼,所以它們的發展道路和目标實際上是不同的。
從整體上看,歐洲大陸和英國都經曆了相同的文明發展重大階段;任何一方所發生的事件都沿着相同的路線發展,相同的原因帶來了相同的結果。
從我向你們展現的16世紀之前的文明圖景中,你們已經對這一事實深信不疑,在對17、18世紀的研究中你們也将辨識出這個事實。
在英國幾乎同時發展的自由探索和純君主制,在大陸中完成發展的時間相隔甚遠,但它們終究還是完成了發展(1)。
這兩股力量相繼經曆了輝煌統治後,最後發生了碰撞。
總體上看,社會的總體發展路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