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法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相同的,雖然差異确實存在,但相似之處更加深刻。
快速掃視一下現代曆史将使你們對此深信不疑。
縱覽17、18世紀的歐洲曆史,你們不可能沒發現法國已經在歐洲文明中遙遙領先。
在本課程一開始我就已經強調了這一事實,并努力指出了它的原因。
現在,我們發現它比以往更顯著了。
純君主制、絕對王權的原則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開始發展之前,先在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取得了優勢地位。
同樣,自由探索原則在18世紀的法國開始發展之前,先在17世紀統治了英國。
然而,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并未從西班牙和英國出發去征服世界。
這兩個原則、兩種制度停留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局限在它們的發源國。
它們必須經過法國才能夠發揚光大;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必須變成法國的才能變成歐洲的。
法國文明的這種交際性、法國的這種社交天賦,曾經在所有時代都顯露過,在我們現在研究的這個時代表現得更加鮮明。
對于這一事實我不再多講,你們在其他課程中,在觀察18世紀法國文學和哲學的影響時已經看到這一事實的更多重要原因。
你們已經看到,對于自由問題,法國哲學界在歐洲比自由英國擁有更多權威。
你們已經看到,法國文明比其他任何國家的表現得更活躍,更有感染力。
我對這一事實的細節無需贅言,我之所以提及它,僅僅是為了說明我有權把對現代歐洲文明的描述聚焦在法國身上。
在這一時期,毫無疑問,法國文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文明之間存在着各種差異,如果我現在的目的是全面忠實地闡述這些文明的曆史,那麼這一點必須牢記在心。
但我現在必須快速向前,所以我不得不完全省略一些國家和時代。
我甯願把你們的注意力暫時集中在法國文明發展曆程上,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它是歐洲整體發展曆程的一幅畫像。
在17、18世紀,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呈現出不同外貌。
在17世紀影響歐洲并在整個文明中遙遙領先的是法國政府。
在18世紀占據優勢地位的不再是法國政府,而是法國本身。
左右歐洲思想、吸引歐洲注意力的,在17世紀是路易十四和他的宮廷,在18世紀是法國和它的見解。
在17世紀,與法國人民相比,有一些國家的人民更引人注目地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在事件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戰争中的德國人民、英國革命中的英國人民,他們在各自的命運中發揮的作用超過了同時代的法國人民。
同樣,在18世紀,有一些政府比法國政府更強大、更受人重視、更令人懼怕。
毫無疑問,腓特烈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和瑪利亞·特雷薩在歐洲都比路易十五更有影響力、更有分量。
然而,在這兩個時代,法國都在歐洲文明中領先,先是因為它的政府,後是因為它自身;先是因為它的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後是因為它獨特的智力發展。
要想充分理解法國乃至歐洲文明進程中的支配性影響力,我們必須研究17世紀的法國政府和18世紀的法國社會。
當舞台和演員随着時間而變化時,我們也必須相應地改變計劃和劇本。
我們在研究路易十四的統治時,在試圖評價他在歐洲的力量和影響力的源泉時,往往隻想到他的聲譽、征服、輝煌,以及他統治期間文學的輝煌成就。
我們往往關注并将法國政府在歐洲的優勢地位歸功于外部原因。
但我認為,這種優勢地位有更深刻、更嚴肅的基礎。
我們萬萬不可相信,僅僅憑借幾場勝利、盛宴,或者幾位天才的傑作,路易十四和他的政府就在這個時代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你們中的許多人一定聽說過,可能還記得,二十九年前的法國執政府所帶來的結果以及它創建國家時所處的狀況。
外部是外國侵略迫在眉睫,而我們的軍隊災禍不斷;内部是政權幾乎完全瓦解,人民四分五裂;沒有财政收入,沒有公共秩序;總之,社會處于一蹶不振、恥辱和混亂中,這就是執政府上台時法國的形勢。
誰不記得這個政府所采取的非凡、有效的措施,這些措施在很短時間内保全了國家獨立,恢複了民族榮譽,重組了行政管理,改造了法律,經由權力之手差不多重建了社會。
路易十四政府在成立之初就為法國做了同樣的事情,雖然時間、做法和形式上存在巨大差異,但它追求及達到的效果幾乎一樣。
回想一下在樞機主教黎塞留的統治結束後以及路易十四未成年時法國所處的狀況:西班牙軍隊在邊境虎視眈眈,不時越過邊境;法國時刻面臨入侵危險;内部紛争達到頂點,内戰不止,政府對内對外都軟弱無能、威信掃地。
當時的社會狀況與霧月18日之前的狀況非常類似,隻是沒那麼多暴力。
正是從這種狀态中,路易十四的政府把法國拯救出來了。
他的早期勝利具有馬倫戈大捷(2)的效果:它們保全了國家,恢複了國家榮譽。
我下面将從幾個主要方面講解這個政府&mdash&mdash它的戰争、外交、行政管理以及立法,我想你們将看到,我剛才做的對比、我認為相當重要的對比(因為我一向認為曆史對比價值不高),擁有真實的基礎,我有權加以運用。
首先,讓我們談談路易十四的戰争。
你們知道,我也常常借機提醒你們,歐洲的戰争來源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由于迫不得已、心血來潮或其他理由,整個人口&mdash&mdash有時候數量龐大,有時候三五成群&mdash&mdash從一塊土地遷移到另一塊土地。
在十字軍東征于13世紀末結束之前,這就是歐洲戰争的一般性質。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種同樣與現代戰争迥異的戰争。
它們是由政府而非人民進行的遠征,政府率領軍隊去遠方開疆辟土、進行冒險。
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抛棄了自己的領土,有的去了德國,有的去了意大利,還有的去了非洲,其動機僅僅是個人的心血來潮。
15世紀的所有戰争,甚至還有16世紀的部分戰争,都屬于這一類。
為了什麼利益&mdash&mdash我指的不是合法利益,出于什麼可能動機,使得查理八世要把那不勒斯王國據為己有?這顯然不是一場出于政治考慮的戰争:國王覺得自己對那不勒斯王國擁有私人權利,因此,出于個人目的、為滿足個人欲望,他對一個遙遠國家發起了征服行動。
該國絕對不适合與他的王國合并,相反隻會損害他對外的力量,影響國内的安甯。
查理五世對非洲的遠征也是如此。
這一類型的最後一場戰争是查理七世對俄羅斯的遠征。
路易十四的戰争沒有這種性質,它們是一個坐鎮領土中央的正規政府發起的戰争,目的在于征服周邊,擴張或鞏固自己的領土,總之,是政治性戰争。
這些戰争可能是正義的或非正義的,可能使法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可以舉出上千條理由來指責它們的不道德和殘暴無度,但是它們擁有以往戰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它們不再是由心血來潮或冒險投機引發的,而是出于某種嚴肅動機,如某些看起來值得奪取的自然邊界、打算合并的操同一語言的人口、抵抗鄰近勢力必須奪取的要隘。
毫無疑問,這些戰争含有個人野心的成分,但逐一檢查路易十四的戰争,
快速掃視一下現代曆史将使你們對此深信不疑。
縱覽17、18世紀的歐洲曆史,你們不可能沒發現法國已經在歐洲文明中遙遙領先。
在本課程一開始我就已經強調了這一事實,并努力指出了它的原因。
現在,我們發現它比以往更顯著了。
純君主制、絕對王權的原則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開始發展之前,先在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取得了優勢地位。
同樣,自由探索原則在18世紀的法國開始發展之前,先在17世紀統治了英國。
然而,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并未從西班牙和英國出發去征服世界。
這兩個原則、兩種制度停留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局限在它們的發源國。
它們必須經過法國才能夠發揚光大;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必須變成法國的才能變成歐洲的。
法國文明的這種交際性、法國的這種社交天賦,曾經在所有時代都顯露過,在我們現在研究的這個時代表現得更加鮮明。
對于這一事實我不再多講,你們在其他課程中,在觀察18世紀法國文學和哲學的影響時已經看到這一事實的更多重要原因。
你們已經看到,對于自由問題,法國哲學界在歐洲比自由英國擁有更多權威。
你們已經看到,法國文明比其他任何國家的表現得更活躍,更有感染力。
我對這一事實的細節無需贅言,我之所以提及它,僅僅是為了說明我有權把對現代歐洲文明的描述聚焦在法國身上。
在這一時期,毫無疑問,法國文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文明之間存在着各種差異,如果我現在的目的是全面忠實地闡述這些文明的曆史,那麼這一點必須牢記在心。
但我現在必須快速向前,所以我不得不完全省略一些國家和時代。
我甯願把你們的注意力暫時集中在法國文明發展曆程上,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它是歐洲整體發展曆程的一幅畫像。
在17、18世紀,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呈現出不同外貌。
在17世紀影響歐洲并在整個文明中遙遙領先的是法國政府。
在18世紀占據優勢地位的不再是法國政府,而是法國本身。
左右歐洲思想、吸引歐洲注意力的,在17世紀是路易十四和他的宮廷,在18世紀是法國和它的見解。
在17世紀,與法國人民相比,有一些國家的人民更引人注目地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在事件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戰争中的德國人民、英國革命中的英國人民,他們在各自的命運中發揮的作用超過了同時代的法國人民。
同樣,在18世紀,有一些政府比法國政府更強大、更受人重視、更令人懼怕。
毫無疑問,腓特烈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和瑪利亞·特雷薩在歐洲都比路易十五更有影響力、更有分量。
然而,在這兩個時代,法國都在歐洲文明中領先,先是因為它的政府,後是因為它自身;先是因為它的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後是因為它獨特的智力發展。
要想充分理解法國乃至歐洲文明進程中的支配性影響力,我們必須研究17世紀的法國政府和18世紀的法國社會。
當舞台和演員随着時間而變化時,我們也必須相應地改變計劃和劇本。
我們在研究路易十四的統治時,在試圖評價他在歐洲的力量和影響力的源泉時,往往隻想到他的聲譽、征服、輝煌,以及他統治期間文學的輝煌成就。
我們往往關注并将法國政府在歐洲的優勢地位歸功于外部原因。
但我認為,這種優勢地位有更深刻、更嚴肅的基礎。
我們萬萬不可相信,僅僅憑借幾場勝利、盛宴,或者幾位天才的傑作,路易十四和他的政府就在這個時代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你們中的許多人一定聽說過,可能還記得,二十九年前的法國執政府所帶來的結果以及它創建國家時所處的狀況。
外部是外國侵略迫在眉睫,而我們的軍隊災禍不斷;内部是政權幾乎完全瓦解,人民四分五裂;沒有财政收入,沒有公共秩序;總之,社會處于一蹶不振、恥辱和混亂中,這就是執政府上台時法國的形勢。
誰不記得這個政府所采取的非凡、有效的措施,這些措施在很短時間内保全了國家獨立,恢複了民族榮譽,重組了行政管理,改造了法律,經由權力之手差不多重建了社會。
路易十四政府在成立之初就為法國做了同樣的事情,雖然時間、做法和形式上存在巨大差異,但它追求及達到的效果幾乎一樣。
回想一下在樞機主教黎塞留的統治結束後以及路易十四未成年時法國所處的狀況:西班牙軍隊在邊境虎視眈眈,不時越過邊境;法國時刻面臨入侵危險;内部紛争達到頂點,内戰不止,政府對内對外都軟弱無能、威信掃地。
當時的社會狀況與霧月18日之前的狀況非常類似,隻是沒那麼多暴力。
正是從這種狀态中,路易十四的政府把法國拯救出來了。
他的早期勝利具有馬倫戈大捷(2)的效果:它們保全了國家,恢複了國家榮譽。
我下面将從幾個主要方面講解這個政府&mdash&mdash它的戰争、外交、行政管理以及立法,我想你們将看到,我剛才做的對比、我認為相當重要的對比(因為我一向認為曆史對比價值不高),擁有真實的基礎,我有權加以運用。
首先,讓我們談談路易十四的戰争。
你們知道,我也常常借機提醒你們,歐洲的戰争來源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由于迫不得已、心血來潮或其他理由,整個人口&mdash&mdash有時候數量龐大,有時候三五成群&mdash&mdash從一塊土地遷移到另一塊土地。
在十字軍東征于13世紀末結束之前,這就是歐洲戰争的一般性質。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種同樣與現代戰争迥異的戰争。
它們是由政府而非人民進行的遠征,政府率領軍隊去遠方開疆辟土、進行冒險。
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抛棄了自己的領土,有的去了德國,有的去了意大利,還有的去了非洲,其動機僅僅是個人的心血來潮。
15世紀的所有戰争,甚至還有16世紀的部分戰争,都屬于這一類。
為了什麼利益&mdash&mdash我指的不是合法利益,出于什麼可能動機,使得查理八世要把那不勒斯王國據為己有?這顯然不是一場出于政治考慮的戰争:國王覺得自己對那不勒斯王國擁有私人權利,因此,出于個人目的、為滿足個人欲望,他對一個遙遠國家發起了征服行動。
該國絕對不适合與他的王國合并,相反隻會損害他對外的力量,影響國内的安甯。
查理五世對非洲的遠征也是如此。
這一類型的最後一場戰争是查理七世對俄羅斯的遠征。
路易十四的戰争沒有這種性質,它們是一個坐鎮領土中央的正規政府發起的戰争,目的在于征服周邊,擴張或鞏固自己的領土,總之,是政治性戰争。
這些戰争可能是正義的或非正義的,可能使法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可以舉出上千條理由來指責它們的不道德和殘暴無度,但是它們擁有以往戰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它們不再是由心血來潮或冒險投機引發的,而是出于某種嚴肅動機,如某些看起來值得奪取的自然邊界、打算合并的操同一語言的人口、抵抗鄰近勢力必須奪取的要隘。
毫無疑問,這些戰争含有個人野心的成分,但逐一檢查路易十四的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