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英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所有派别和政府,法制政府、貪腐政府以及民族主義政府,但無一成功。
國家和朝廷都發現自己的處境很像1653年即革命風暴結束時的英國。
隻能求助于同樣的權宜之計了。
正如克倫威爾為了革命利益而做的,查理二世為了王權利益做了同樣的事:他走上了絕對權力的道路。
詹姆斯二世繼承了他兄弟的王位。
此時在絕對權力之外又出現了第二個問題,即宗教問題。
除了獨裁統治外,詹姆士二世還想取得羅馬天主教的勝利。
因此,就像英國革命剛開始時一樣,宗教戰争和政治戰争同時爆發,矛頭都指向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經常有人問,如果沒有威廉三世,如果他沒有帶着荷蘭軍隊過來結束詹姆士二世和英國國民之間的争執,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堅信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當時,除了極少數派别外,整個英國都聯合起來反對詹姆士,它總會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完成1688年那場革命(6)。
但是,這場危機的産生除了英國内部狀況的原因外,還有其他更深遠的原因。
除了英國的原因外,還有整個歐洲的原因。
正是在這裡,英國革命憑借事實本身,而不是憑借作為榜樣可能産生的影響,與歐洲文明的整個進程關聯起來了。
正當我剛才概述的這場絕對權力和公民及宗教自由之間的鬥争在英國進行時,同一性質的鬥争也在歐洲大陸進行,雖然演員、形式和舞台極其不同,但實質相同、引發的原因相同。
路易十四的純君主制試圖推而廣之,至少它給了人們擔心它變成現實的理由,事實上歐洲确實擔心這種事情會發生。
歐洲各種不同政治派别結成同盟來抵抗這一企圖,這個同盟的首領是在歐洲大陸支持公民及宗教自由的黨派領袖奧蘭治親王威廉(7)。
在威廉的領導下,信奉新教的荷蘭共和國承擔起抵抗路易十四所代表和推行的純君主制的重任。
現在的問題顯然不是國家内部的公民及宗教自由了,而是這些自由權利的外部獨立了。
路易十四和他的對手們并沒有想到,他們之間所争論的問題其實正是在英國受到争論的問題。
這一鬥争不是在派别之間而是在國家之間進行;它通過戰争和外交進行,而不是政治運動和革命。
但是實際上要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
因此,當詹姆斯二世在英國重啟絕對權力和自由之間的鬥争時,歐洲兩大陣營之間的全面鬥争也正在進行。
它們分别以路易十四和奧蘭治親王為代表,在斯凱爾特河兩岸和泰晤士河兩岸交戰。
反抗路易十四的同盟如此強大,連那些對公民及宗教自由實在沒有一點興趣的國王們,要麼公開、要麼暗地而很實在地加入了這一同盟。
德國皇帝和教皇英諾森十一支持奧蘭治親王對抗路易十四。
奧蘭治入主英國,與其說是為了服務于英國的内部利益,還不如說是為了将其完全拉入對抗路易十四的鬥争中。
他把這個新王國看作自己需要的新力量,同時也是對手曾經用來對付他的力量。
在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統治期間,英國從屬于路易十四,他控制了它的外交,常常唆使它與荷蘭作對。
現在英國從推行純粹普遍君主制的一方手中被搶了過來,成為了宗教自由一方的工具和最強大的援軍。
這就是從整個歐洲的視角看到的1688年革命,這就是它在歐洲事件總體結果中的地位,除了作為榜樣所發揮的作用及對下世紀人類思想産生的影響之外。
因此,你們看到,正如我一開始就告訴你們的,這一革命的真正意義和根本性質是試圖在世俗和精神領域内廢黜絕對權力。
在革命的各個階段&mdash&mdash截止到複辟的第一階段、截止到1688年轉折點的第二階段,無論我們從它的内部發展還是從它與全歐洲的關系來看,都能發現這一性質。
現在,留給我們研究的是同一大事&mdash&mdash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在歐洲大陸的發展情況,或至少是它的原因和途徑。
這将是我們下一講的主題。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17世紀30年代末,英國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于1640年4月13日召開中斷已久的議會。
在議會上,資産階級和新貴族議員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遭查理一世拒絕,議會于5月5日解散,史稱&ldquo短期議會&rdquo。
随着蘇格蘭起義軍的不斷逼近,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新召開議會,這次議會一直延續到1653年4月,史稱&ldquo長期議會&rdquo。
在這次長達13年之久的議會中,資産階級和新貴族議員形成反對派,提出并通過了處死國王寵臣斯特拉福和勞德大主教的決議,以及限制王權的《大抗議書》等議案。
一般把長期議會的召開視為英國革命開始的标志。
(2)中譯者注:米拉波,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初期的核心人物。
(3)中譯者注:丹東,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初期的功臣,革命政府公安委員會主席。
大革命後,丹東與羅伯斯庇爾産生嚴重的思想沖突,後被革命法庭處死。
(4)中譯者注:威斯特敏斯特位于倫敦,是英國王宮、現在的議會大廈所在地。
(5)&ldquo五人幫&rdquo或&ldquo陰謀集團&rdquo之意,當時政府中五位核心人物的首字母組合恰好是CABAL,而該詞原本含有&ldquo陰謀集團&rdquo的含義。
所以這一屆政府被稱為&ldquo卡巴爾&rdquo(CABAL)政府。
(6)中譯者注: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時任荷蘭執政的女婿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産階級新貴族的統治,這次政變沒有流血而獲得成功,因此史稱&ldquo光榮革命&rdquo。
(7)中譯者注:即威廉三世,荷蘭執政,其父為荷蘭執政威廉二世,其母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瑪麗,妻子為其表妹瑪麗二世。
英國&ldquo光榮革命&rdquo後與妻子一道成為英國國王。
國家和朝廷都發現自己的處境很像1653年即革命風暴結束時的英國。
隻能求助于同樣的權宜之計了。
正如克倫威爾為了革命利益而做的,查理二世為了王權利益做了同樣的事:他走上了絕對權力的道路。
詹姆斯二世繼承了他兄弟的王位。
此時在絕對權力之外又出現了第二個問題,即宗教問題。
除了獨裁統治外,詹姆士二世還想取得羅馬天主教的勝利。
因此,就像英國革命剛開始時一樣,宗教戰争和政治戰争同時爆發,矛頭都指向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經常有人問,如果沒有威廉三世,如果他沒有帶着荷蘭軍隊過來結束詹姆士二世和英國國民之間的争執,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堅信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當時,除了極少數派别外,整個英國都聯合起來反對詹姆士,它總會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完成1688年那場革命(6)。
但是,這場危機的産生除了英國内部狀況的原因外,還有其他更深遠的原因。
除了英國的原因外,還有整個歐洲的原因。
正是在這裡,英國革命憑借事實本身,而不是憑借作為榜樣可能産生的影響,與歐洲文明的整個進程關聯起來了。
正當我剛才概述的這場絕對權力和公民及宗教自由之間的鬥争在英國進行時,同一性質的鬥争也在歐洲大陸進行,雖然演員、形式和舞台極其不同,但實質相同、引發的原因相同。
路易十四的純君主制試圖推而廣之,至少它給了人們擔心它變成現實的理由,事實上歐洲确實擔心這種事情會發生。
歐洲各種不同政治派别結成同盟來抵抗這一企圖,這個同盟的首領是在歐洲大陸支持公民及宗教自由的黨派領袖奧蘭治親王威廉(7)。
在威廉的領導下,信奉新教的荷蘭共和國承擔起抵抗路易十四所代表和推行的純君主制的重任。
現在的問題顯然不是國家内部的公民及宗教自由了,而是這些自由權利的外部獨立了。
路易十四和他的對手們并沒有想到,他們之間所争論的問題其實正是在英國受到争論的問題。
這一鬥争不是在派别之間而是在國家之間進行;它通過戰争和外交進行,而不是政治運動和革命。
但是實際上要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
因此,當詹姆斯二世在英國重啟絕對權力和自由之間的鬥争時,歐洲兩大陣營之間的全面鬥争也正在進行。
它們分别以路易十四和奧蘭治親王為代表,在斯凱爾特河兩岸和泰晤士河兩岸交戰。
反抗路易十四的同盟如此強大,連那些對公民及宗教自由實在沒有一點興趣的國王們,要麼公開、要麼暗地而很實在地加入了這一同盟。
德國皇帝和教皇英諾森十一支持奧蘭治親王對抗路易十四。
奧蘭治入主英國,與其說是為了服務于英國的内部利益,還不如說是為了将其完全拉入對抗路易十四的鬥争中。
他把這個新王國看作自己需要的新力量,同時也是對手曾經用來對付他的力量。
在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統治期間,英國從屬于路易十四,他控制了它的外交,常常唆使它與荷蘭作對。
現在英國從推行純粹普遍君主制的一方手中被搶了過來,成為了宗教自由一方的工具和最強大的援軍。
這就是從整個歐洲的視角看到的1688年革命,這就是它在歐洲事件總體結果中的地位,除了作為榜樣所發揮的作用及對下世紀人類思想産生的影響之外。
因此,你們看到,正如我一開始就告訴你們的,這一革命的真正意義和根本性質是試圖在世俗和精神領域内廢黜絕對權力。
在革命的各個階段&mdash&mdash截止到複辟的第一階段、截止到1688年轉折點的第二階段,無論我們從它的内部發展還是從它與全歐洲的關系來看,都能發現這一性質。
現在,留給我們研究的是同一大事&mdash&mdash純君主制和自由探索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在歐洲大陸的發展情況,或至少是它的原因和途徑。
這将是我們下一講的主題。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17世紀30年代末,英國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于1640年4月13日召開中斷已久的議會。
在議會上,資産階級和新貴族議員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遭查理一世拒絕,議會于5月5日解散,史稱&ldquo短期議會&rdquo。
随着蘇格蘭起義軍的不斷逼近,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新召開議會,這次議會一直延續到1653年4月,史稱&ldquo長期議會&rdquo。
在這次長達13年之久的議會中,資産階級和新貴族議員形成反對派,提出并通過了處死國王寵臣斯特拉福和勞德大主教的決議,以及限制王權的《大抗議書》等議案。
一般把長期議會的召開視為英國革命開始的标志。
(2)中譯者注:米拉波,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初期的核心人物。
(3)中譯者注:丹東,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初期的功臣,革命政府公安委員會主席。
大革命後,丹東與羅伯斯庇爾産生嚴重的思想沖突,後被革命法庭處死。
(4)中譯者注:威斯特敏斯特位于倫敦,是英國王宮、現在的議會大廈所在地。
(5)&ldquo五人幫&rdquo或&ldquo陰謀集團&rdquo之意,當時政府中五位核心人物的首字母組合恰好是CABAL,而該詞原本含有&ldquo陰謀集團&rdquo的含義。
所以這一屆政府被稱為&ldquo卡巴爾&rdquo(CABAL)政府。
(6)中譯者注: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時任荷蘭執政的女婿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産階級新貴族的統治,這次政變沒有流血而獲得成功,因此史稱&ldquo光榮革命&rdquo。
(7)中譯者注:即威廉三世,荷蘭執政,其父為荷蘭執政威廉二世,其母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瑪麗,妻子為其表妹瑪麗二世。
英國&ldquo光榮革命&rdquo後與妻子一道成為英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