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英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由一個議會以議會形式來統治國家。
因此,他自己,一位秉性上和事實上的獨裁者,開始建立議會,以議會方式來統治國家。
他不停向各派别呼籲,努力組建一個由宗教狂熱者、共和派、長老會和軍官們構成的議會。
他千方百計地試圖組建一個能夠并且願意和他合作的議會。
然而他徒勞無功:所有派别,一旦在威斯特敏斯特(4)占有一席之地,都想從他那裡攫取他所行使的權力,自己上台統治。
我不是說,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他放棄權力,第二天他将不得不再次拿起權力。
除了克倫威爾以外,無論是清教徒還是保皇黨、共和派或軍官,都無法稍微有序或公正地統治國家。
這早有證據。
讓議會其實也就是議會中的各派來掌握他們無法保住的統治權,這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這就是克倫威爾當時的處境。
他治理國家所依據的制度,他清楚知道不适合這個國家;他行使的權力雖然被人承認是必要的,但不被任何人接受。
沒有任何一派認為他的統治是闆上釘釘的。
保皇黨、長老會、共和派,甚至是看起來最忠誠于克倫威爾的軍隊,全都堅信他不過是過渡性主宰。
他在根本上從未征服人心,他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
這位英國的保護者和絕對主宰,一生都被迫使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的權力;沒有任何一派能像他一樣統治國家,但沒有任何一派希望他來擔任統治者:他經常遭到所有派别的同時攻擊。
克倫威爾去世後,隻有共和派有條件掌握權力。
他們這樣做了,卻并未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功。
這并非缺乏自信心,至少派内的狂熱分子不缺乏自信心。
這一時期出版了彌爾頓的一本小冊子,充滿了天賦和熱情,名叫《建立自由聯邦的輕松捷徑》。
你們能看出這些人有多麼盲目。
就像以前一樣,他們的統治不久就再次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蒙克開展了全英國期待的行動,斯圖亞特王朝成功複辟了。
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複辟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全國性大事。
它具有兩個優勢,一方面,它是個古老的政府,有自己的傳統和國家的記憶可依賴;另一方面,它是個新政府,沒有經曆最近的苦難、錯誤和負擔。
原有的君主制是唯一沒有在過去二十年因為治國無能而被人鄙視的政府形式。
這兩個原因使得複辟大受歡迎。
除了一些激進派别的殘餘外,它沒有受到任何反對,全國人民都衷心擁護它。
在國人看來,它是建立合法政府的唯一途徑,也就是說,是全國人民最熱烈期待的唯一途徑。
這也是複辟所承諾的,所以它小心翼翼地以合法政府的面目出現。
查理二世重登王位後,第一個掌管國務的保皇黨實際上是合法改革派,其代表是它最能幹的首領,大法官克拉倫登。
你們都知道,從1660年到1667年,克拉倫登是英國首相,是英國真正的主導勢力。
克拉倫登及其朋友們再次上台,恢複了原有制度,國王的絕對主權在法律限度内得到保全,在征稅問題上受制于議會,在私人權利和個人自由問題上受制于法庭,但在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治理方面,他擁有幾乎完全的獨立性和決定性優勢,可以不征求甚至抵觸議會尤其是下議院多數人的意願。
對于其他問題,他們表現出對法律秩序的應有尊重、對國家利益的足夠重視、對國家尊嚴的高貴情感以及莊嚴可敬的道德氛圍,這就是為期七年的克拉倫登政府的性質。
但是,這一屆政府所依賴的基本思想,即國王的絕對主權和高于議會大多數意見之影響力的政府,我認為,這些思想已經過時、軟弱無力。
盡管複辟之初反響熱烈,但反對王權的二十年議會統治已經無可挽回地摧毀了這些思想。
在保皇派内部突然出現了一種新成分:自由思考者和放蕩不羁者,他們追捧流行思想,認為權力屬于第三等級,對法律秩序或國王的絕對主權不屑一顧,隻關心自己的成功,充分利用任何可以獲取影響力或權力的途徑來獲得成功。
這些人形成一個派别,與全國範圍内心懷不滿的派别結盟,于是克拉倫登政府被推翻了。
因此出現了一個新的政府體系,也就是由我剛才描述的那一部分保皇派組成的政府:享樂者和放蕩者組成的所謂的&ldquo卡巴爾&rdquo(5)政府,以及後續衆多其他政府。
他們性質如下:不在乎原則、法律或權利,也不在乎正義和真理。
他們随時随地都在尋找成功的途徑:如果成功依賴于下議院的影響力,他們就附和它的意見;如果嘲笑下議院看起來有利可圖,他們就嘲笑下議院,第二天再來賠不是。
前一天還在貪污腐敗,下一天就來奉承民族精神。
他們全然不顧國家的整體利益、尊嚴或榮譽。
總之,他們的統治極度自私、不道德,全然不顧公衆的信念和目的。
然而,在處理國家大事的實踐中他們表現得十分聰明和靈活。
這就是&ldquo卡巴爾&rdquo政府、丹比伯爵的政府以及1667&mdash1678年期間的所有英國政府的性質。
盡管道德敗壞、盡管它蔑視國家的原則和真正利益,這種政府反而不像克拉倫登政府那樣令人憎惡、不受歡迎,為什麼呢?因為它更加适應時代潮流,因為它更理解人民的情感,哪怕是在嘲笑他們時。
對國人來說,它不像克拉倫登政府那樣陳腐、疏遠。
雖然它給國家帶來更多傷害,國人卻覺得它更讨人喜歡。
然而,終于有一天,當腐敗、奴役以及對權利及公共榮譽的蔑視登峰造極,終于使人忍無可忍了。
人們到處揭竿而起反抗浪子政府。
在下議院内部形成了一個民族主義愛國派别。
國王決定邀請該派領袖進入禦前會議。
随後這些人掌管了國務,其中有埃塞克斯勳爵&mdash&mdash他的父親曾經在内戰中指揮第一支議會軍,以及拉賽爾勳爵和沙夫茨伯裡勳爵,後一位不具有前兩位的任何美德,但政治才能遠超過他們。
這就樣被委以治國重任後,這個民族主義派别顯得不堪大任。
它不知道如何利用國民的精神力量,不知道如何處理國王、宮廷和相關各方面的利益。
人民和國王都感覺不到它的能力或能量。
執政不久後它就失敗了。
這些領袖們的美德、慷慨勇氣、以身殉國的崇高精神,使得他們名垂青史,但他們的政治才能與他們的美德不相稱,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無法腐蝕他們的權力,不知道如何才能赢得自己願意獻身的事業的成功。
這一嘗試失敗後,你們能夠看出英國複辟王朝所處的狀況了。
和革命時期一樣,它走馬燈似地試用了
因此,他自己,一位秉性上和事實上的獨裁者,開始建立議會,以議會方式來統治國家。
他不停向各派别呼籲,努力組建一個由宗教狂熱者、共和派、長老會和軍官們構成的議會。
他千方百計地試圖組建一個能夠并且願意和他合作的議會。
然而他徒勞無功:所有派别,一旦在威斯特敏斯特(4)占有一席之地,都想從他那裡攫取他所行使的權力,自己上台統治。
我不是說,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他放棄權力,第二天他将不得不再次拿起權力。
除了克倫威爾以外,無論是清教徒還是保皇黨、共和派或軍官,都無法稍微有序或公正地統治國家。
這早有證據。
讓議會其實也就是議會中的各派來掌握他們無法保住的統治權,這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這就是克倫威爾當時的處境。
他治理國家所依據的制度,他清楚知道不适合這個國家;他行使的權力雖然被人承認是必要的,但不被任何人接受。
沒有任何一派認為他的統治是闆上釘釘的。
保皇黨、長老會、共和派,甚至是看起來最忠誠于克倫威爾的軍隊,全都堅信他不過是過渡性主宰。
他在根本上從未征服人心,他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
這位英國的保護者和絕對主宰,一生都被迫使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的權力;沒有任何一派能像他一樣統治國家,但沒有任何一派希望他來擔任統治者:他經常遭到所有派别的同時攻擊。
克倫威爾去世後,隻有共和派有條件掌握權力。
他們這樣做了,卻并未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功。
這并非缺乏自信心,至少派内的狂熱分子不缺乏自信心。
這一時期出版了彌爾頓的一本小冊子,充滿了天賦和熱情,名叫《建立自由聯邦的輕松捷徑》。
你們能看出這些人有多麼盲目。
就像以前一樣,他們的統治不久就再次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蒙克開展了全英國期待的行動,斯圖亞特王朝成功複辟了。
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複辟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全國性大事。
它具有兩個優勢,一方面,它是個古老的政府,有自己的傳統和國家的記憶可依賴;另一方面,它是個新政府,沒有經曆最近的苦難、錯誤和負擔。
原有的君主制是唯一沒有在過去二十年因為治國無能而被人鄙視的政府形式。
這兩個原因使得複辟大受歡迎。
除了一些激進派别的殘餘外,它沒有受到任何反對,全國人民都衷心擁護它。
在國人看來,它是建立合法政府的唯一途徑,也就是說,是全國人民最熱烈期待的唯一途徑。
這也是複辟所承諾的,所以它小心翼翼地以合法政府的面目出現。
查理二世重登王位後,第一個掌管國務的保皇黨實際上是合法改革派,其代表是它最能幹的首領,大法官克拉倫登。
你們都知道,從1660年到1667年,克拉倫登是英國首相,是英國真正的主導勢力。
克拉倫登及其朋友們再次上台,恢複了原有制度,國王的絕對主權在法律限度内得到保全,在征稅問題上受制于議會,在私人權利和個人自由問題上受制于法庭,但在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治理方面,他擁有幾乎完全的獨立性和決定性優勢,可以不征求甚至抵觸議會尤其是下議院多數人的意願。
對于其他問題,他們表現出對法律秩序的應有尊重、對國家利益的足夠重視、對國家尊嚴的高貴情感以及莊嚴可敬的道德氛圍,這就是為期七年的克拉倫登政府的性質。
但是,這一屆政府所依賴的基本思想,即國王的絕對主權和高于議會大多數意見之影響力的政府,我認為,這些思想已經過時、軟弱無力。
盡管複辟之初反響熱烈,但反對王權的二十年議會統治已經無可挽回地摧毀了這些思想。
在保皇派内部突然出現了一種新成分:自由思考者和放蕩不羁者,他們追捧流行思想,認為權力屬于第三等級,對法律秩序或國王的絕對主權不屑一顧,隻關心自己的成功,充分利用任何可以獲取影響力或權力的途徑來獲得成功。
這些人形成一個派别,與全國範圍内心懷不滿的派别結盟,于是克拉倫登政府被推翻了。
因此出現了一個新的政府體系,也就是由我剛才描述的那一部分保皇派組成的政府:享樂者和放蕩者組成的所謂的&ldquo卡巴爾&rdquo(5)政府,以及後續衆多其他政府。
他們性質如下:不在乎原則、法律或權利,也不在乎正義和真理。
他們随時随地都在尋找成功的途徑:如果成功依賴于下議院的影響力,他們就附和它的意見;如果嘲笑下議院看起來有利可圖,他們就嘲笑下議院,第二天再來賠不是。
前一天還在貪污腐敗,下一天就來奉承民族精神。
他們全然不顧國家的整體利益、尊嚴或榮譽。
總之,他們的統治極度自私、不道德,全然不顧公衆的信念和目的。
然而,在處理國家大事的實踐中他們表現得十分聰明和靈活。
這就是&ldquo卡巴爾&rdquo政府、丹比伯爵的政府以及1667&mdash1678年期間的所有英國政府的性質。
盡管道德敗壞、盡管它蔑視國家的原則和真正利益,這種政府反而不像克拉倫登政府那樣令人憎惡、不受歡迎,為什麼呢?因為它更加适應時代潮流,因為它更理解人民的情感,哪怕是在嘲笑他們時。
對國人來說,它不像克拉倫登政府那樣陳腐、疏遠。
雖然它給國家帶來更多傷害,國人卻覺得它更讨人喜歡。
然而,終于有一天,當腐敗、奴役以及對權利及公共榮譽的蔑視登峰造極,終于使人忍無可忍了。
人們到處揭竿而起反抗浪子政府。
在下議院内部形成了一個民族主義愛國派别。
國王決定邀請該派領袖進入禦前會議。
随後這些人掌管了國務,其中有埃塞克斯勳爵&mdash&mdash他的父親曾經在内戰中指揮第一支議會軍,以及拉賽爾勳爵和沙夫茨伯裡勳爵,後一位不具有前兩位的任何美德,但政治才能遠超過他們。
這就樣被委以治國重任後,這個民族主義派别顯得不堪大任。
它不知道如何利用國民的精神力量,不知道如何處理國王、宮廷和相關各方面的利益。
人民和國王都感覺不到它的能力或能量。
執政不久後它就失敗了。
這些領袖們的美德、慷慨勇氣、以身殉國的崇高精神,使得他們名垂青史,但他們的政治才能與他們的美德不相稱,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無法腐蝕他們的權力,不知道如何才能赢得自己願意獻身的事業的成功。
這一嘗試失敗後,你們能夠看出英國複辟王朝所處的狀況了。
和革命時期一樣,它走馬燈似地試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