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宗教改革運動

關燈
本講目的&mdash&mdash在現代史中識别總體事實的困難&mdash&mdash16世紀的歐洲景象&mdash&mdash倉促概括的危險&mdash&mdash宗教改革運動的各種原因&mdash&mdash它的根本性質是人類思想在智力領域反抗絕對權力的起義&mdash&mdash這一事實的證據&mdash&mdash不同國家宗教改革運動的命運&mdash&mdash宗教改革運動的弱點&mdash&mdash耶稣會&mdash&mdash宗教社會革命和世俗社會革命之間的相似性 我們曾經常常哀歎歐洲社會的混亂無序,我們曾經抱怨理解和描述一個如此支離破碎的社會的困難,我們曾經渴望并耐心祈求一個擁有共同利益、秩序和社會統一的時代。

    我們現在就到達了這樣一個時代。

    我們即将進入一個到處是普遍事實和普遍思想的時代、充滿秩序和統一的時代。

    在這裡我們将遇到另一種困難。

    在以前,最讓我們頭疼的事情是将事實彼此聯系起來,使它們調和,發覺它們的共同點,識别出某種完整性。

    在現代歐洲一切都颠倒過來了。

    社會生活中的所有要素和事件都在變化,都在彼此作用和反作用。

    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錯綜複雜。

    他們和國家政府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的思想、人的智力成就也莫不如此。

    在我們已經研究過的時代中,發生過的大量事實都是孤立的、彼此不相幹的、互不影響的。

    我們現在再也找不到這種孤立性了,所有一切都在交會時相互觸碰、糾纏和變化。

    要在如此多的差異中抓住真正的一緻性,在如此廣泛複雜的運動中确定其方向,要概括數量如此驚人、彼此如此清晰連接的各種不同要素,總之,要确定一個總體的、占優勢的事實,它能概括一系列衆多事實、表現一個時代的特征,并忠實表現它在文明史中的影響和貢獻,還能有什麼事比這更加困難?隻需看一眼我們現在即将研究的重大事件就能衡量這一困難。

    在12世紀我們遇到一件事,它的性質或至少它的起源是宗教,我說的是十字軍東征。

    盡管這一事件十分重大,盡管它持續時間很長,引發了各種插曲,我們卻發現很難識别它的總體性質,很難明确它的一緻性和影響。

    我們現在要研究的是16世紀的宗教革命,通常稱為&ldquo宗教改革&rdquo。

    順便說一句,我将使用&ldquo宗教改革&rdquo一詞,作為一個簡單易懂的術語,作為&ldquo宗教革命&rdquo的同義詞,并不暗含任何褒貶意味。

    從一開始你們就能看出,識别這一重大關鍵事件的真正性質、在整體上說明它是什麼以及它有什麼影響,将是多麼地困難。

     我們必須在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之間這段時期内尋找宗教改革,因為這一時期可說是包含了這一事件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了它的起源和結局。

    可以說,所有曆史事件都有一個有限的壽命。

    它們的結果可以延綿無期,在所有過去和所有未來都留有痕迹,但這并不能否認它們确實擁有一個獨特的、有限的壽命,它們誕生、增長、發展特定一段時間,然後衰退、退出舞台,為其他新的事件騰出空間。

     确定宗教改革運動開始的确切日期沒有多大意義,我們可以認為是1520年,當時馬丁·路德在維騰堡公開焚燒教皇裡奧十世判他有罪的公文,從而正式脫離羅馬教會。

    從這一時間到17世紀中期的1648年即《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署時,構成了宗教改革運動的整個生命周期。

    證據如下:這一宗教革命的第一個和最重要的影響是在歐洲創造了兩類國家&mdash&mdash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使它們相互對峙并開始鬥争。

    這一鬥争從16世紀初一直延續到17世紀中葉,期間經曆了許多波折起伏。

    正是憑借1648年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才最終相互承認,從而同意共存,承諾抛開宗教分歧,在社會中和平共處。

    從1648年開始,宗教差異不再是劃分國家、對外政策、外交關系和結盟的主要原則。

    在這之前,盡管有巨大的變化,歐洲基本上分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聯盟。

    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之後,這一區别消失了,國家結盟或疏遠所考慮的是宗教信仰以外的因素。

    因此,在這一時刻,雖然它的結果還在持續發展,宗教改革運動的顯著存在或者說生涯已經結束。

    現在讓我們快速掃視一遍這一過程,通過羅列一些事件和人物來說明它的内容。

    通過這種簡單說明,通過這種枯燥、片面的名字羅列,你們将看到,要概括一系列如此多變、如此複雜的事實,将其概括為一個總體事實,确定16世紀的宗教革命的真實性質,指明它在文明史中所發揮的作用,必将遇到多大的困難。

    宗教革命運動一出現可以說正好趕上一件重大曆史事件,那就是弗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之間的鬥争、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鬥争。

    這場鬥争最初是為了占有意大利,後來是為了占有日耳曼帝國,最後是為了稱霸歐洲。

    正是在這一時期,奧地利王室崛起并統治歐洲。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亨利八世統治下的英國對大陸政治的幹預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頻繁、持久和廣泛。

     讓我們回顧一下16世紀法國的發展曆程。

    這段曆史充斥着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重大宗教戰争,通過這種途徑、利用這種機會,大領主們再次試圖奪回自己失去的權力。

    這就是我們的宗教戰争、聯盟、吉斯家族和瓦盧瓦家族之間随亨利四世登基而結束的鬥争的政治意義。

     在西班牙,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下,&ldquo聯省革命&rdquo(1)爆發了。

    在阿爾瓦公爵(2)和奧蘭治親王(3)的名下,宗教法庭和公民及宗教自由派之間展開了戰争。

    雖然自由憑借毅力和明智策略在荷蘭取得勝利,但它在西班牙内部卻消失了。

    在那裡,無論是在世俗世界還是宗教世界,絕對權力都取得了統治地位。

     在英國,在這一時期,由瑪麗和伊麗莎白相繼統治。

    新教領袖伊麗莎白和腓力二世之間出現了鬥争。

    詹姆士·斯圖爾特登上英國王位,王室和英國人民之間爆發了劇烈争吵。

     幾乎在同時,北部出現了新的勢力。

    瑞典在1523年由古斯塔夫斯·瓦薩複國。

    條頓騎士團的世俗化産生了普魯士。

    北部勢力随後在歐洲政治中占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