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現代國家的形成
關燈
小
中
大
誰當國王都行。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英法戰争強有力地促進了法蘭西民族的形成,推動了它的統一。
法國就以這種方式在精神上得以形成,民族精神得到發展,同時,它可說在物質上也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它的領土得到調節、擴張和加強。
正是在這一時期,組成法國的大部分省份進入了法國版圖内。
在查理七世統治期間,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英國曾經占領的幾乎所有省份如諾曼底、昂古穆瓦、都蘭、普瓦圖、聖東日等,最終成為了法國領土。
在路易十一統治期間,十個省份&mdash&mdash其中三個後來失而複得&mdash&mdash并入了法國,即魯西榮和塞爾當、勃艮第、弗朗什-孔泰、皮卡第、阿圖瓦、普羅旺斯、曼恩、安茹和佩爾克。
在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統治期間,安妮和這兩位國王的相繼婚姻為我們帶來了布列塔尼。
因此,在同一時期,在相同事件的發展曆程中,法國的領土随思想一道得到形成;法國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同時獲得了力量和統一。
讓我們從國家轉移到政府上,我們将看到類似事實也已經發生,朝着同樣的結局發展。
在查理六世統治期間以及查理七世統治的第一階段,法國政府缺乏團結、聯系和力量的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法國政府。
在查理七世統治末期,一切事情都變了模樣。
權力得到了明顯的加強、擴張和組織,所有重大統治手段&mdash&mdash稅收、軍事力量、法律&mdash&mdash得到大規模的創建,具備了一定的統一性。
在這個時期形成了常備軍&mdash&mdash由雇傭連隊組成的騎兵和雇傭弓箭手組成的陸軍。
依靠這些雇傭連隊,查理七世在那些由于戰後的混亂和苛捐雜稅而荒蕪的省份恢複了一些秩序。
當時的曆史學家談起這些雇傭連隊的驚人作用時都驚歎不已。
正是在同一時期,國家的主要稅收之一人頭稅變成了永久性的,這對人民自由是重要打擊,但對政府的正規化和強化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同時,政權的重要工具司法機構也得到了擴展和組織。
議會成倍增長。
在非常短的時期内,組建了五個新的議會:路易十一統治期間的格勒諾布爾議會(1451年)、波爾多議會(1462年)和第戎議會(1477年),路易十二統治期間的魯昂議會(1499年)和埃克斯議會(1501年)。
在這一時期,巴黎議會在司法領域、在制訂司法權政策時,重要性和嚴格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因此,在軍事、稅收和司法方面,即在基本組成要素上,15世紀的法國政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性和正規性,公共權力最終代替了封建權力。
同時,出現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變化。
這個變化沒那麼明顯,給曆史學家留下的印象相對較少,但意義也許更加重大,這就是路易十一在統治方式上帶來的變化。
關于路易十一與國内高層貴族的鬥争、對他們的貶低、對市民和下層階級的偏愛,已經有不少評說。
雖然大部分内容不免誇大其辭,但其中不乏真實性。
同樣真實的是,路易十一對不同階級的行為往往對國家弊大于利。
但是,他做了一些更重要的事。
在這一時代之前,治國安邦幾乎完全依賴武力和物質手段。
在這之前,人們很少重視說服、演說和駕馭人心,總之,很少重視權術&mdash&mdash固然有虛僞和欺騙的權術,但也有駕馭人心、深謀遠慮的權術。
在其統治中,路易十一用謀略代替物質手段,用詭計代替武力,用意大利式權術代替封建手段。
看一看這一時期曆史舞台上的兩個對手,莽漢查理和路易十一。
查理是舊統治方式的代表,他隻會訴諸武力,動辄兵戎相見。
他不知道忍耐或籠絡人心,使其為己所用。
相反,路易十一樂于避免使用武力,通過溝通交流和投其所好來各個擊破。
他改變的既不是制度,也不是機構,而是幕後的操作手法和運用權力的策略。
在政治手段和政治目的中,努力用公正代替一己私利,用公開代替陰謀詭計,這種更大革新的嘗試尚待現代人來完成。
然而,放棄動辄使用武力,發揮智力優勢,通過攻心而非大開殺戒來進行統治,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路易十一雖然犯下不少罪惡和錯誤,并非良善之輩,但他憑借自己的過人才智首開了這種統治方式的先河。
說完法國,我再說一說西班牙,在這裡我發現了相同性質的事情。
在15世紀,西班牙的國家統一也是這樣形成的。
在那個時候,随着格林納達王國的淪陷,基督教徒和阿拉伯人之間的長期鬥争宣告結束。
随後這個國家也實現了集中。
通過天主教徒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的婚姻,兩大王國卡斯特爾和阿拉貢統一為一個政權。
和法國一樣,王權在這裡得到擴張和加強。
支撐王權的不是議會,而是新興的一種更嚴厲的機構,擁有更凄涼的名字,這就是宗教法庭。
它包含了未來模樣的種子,但在當時與成熟階段的它并不相同。
它最初與其說是宗教性的還不如說是政治性的,其目的與其說是捍衛信仰還不如說是維持秩序。
不僅制度類似,人物之間也能找到相似性。
天主教徒費迪南德的性格和統治方式與路易十一很像,隻是少了一些詭計、心計和永不歇息的忙碌勁。
我一向不看重武斷的比較和憑空想象的對比,但在這裡,無論是在總體事實上還是在細節上,他們之間的相似性都非常深刻、非常明顯。
在德國也能找到相同的事實。
正是在15世紀中期,在1438年,奧地利王室重登帝位,在它的幫助下,帝國權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性,随後進行的選舉不過是正式批準這位世襲繼承人的儀式罷了。
在15世紀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最終确立了其家族的統治地位,開始正規行使中央權威。
為了維持秩序,查理七世在法國最早創建了常備軍,馬克西米利安在其世襲國家内同樣最早用相同手段達到了相同目的。
路易十一在法國建立了郵局,馬克西米利安将其引入德國。
為了服務中央政權,人們在所有地方不約而同地培育出了文明的相同成果。
15世紀的英國曆史由兩件大事組成:對外是與法國的戰争,對内是玫瑰戰争。
即國際戰争和國内戰争。
兩種不同戰争帶來的結果相同。
與法國的戰争得到了英國民衆的狂熱支持,而這種狂熱僅僅對王室有利。
這個國家曾比其他國家更擅長巧妙并堅定地控制國家的軍力和供應品,在這一時期卻毫無遠見、毫無限制地任由國王揮霍。
正是在亨利五世統治期間,從他登基開始,關稅這項重要稅收被授給了國王,一直到他過世。
當對外戰争結束或差不多結束時,與此相關的國内戰争還在繼續。
先是約翰家族,後是蘭開斯特家族,兩大家族争奪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英法戰争強有力地促進了法蘭西民族的形成,推動了它的統一。
法國就以這種方式在精神上得以形成,民族精神得到發展,同時,它可說在物質上也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它的領土得到調節、擴張和加強。
正是在這一時期,組成法國的大部分省份進入了法國版圖内。
在查理七世統治期間,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英國曾經占領的幾乎所有省份如諾曼底、昂古穆瓦、都蘭、普瓦圖、聖東日等,最終成為了法國領土。
在路易十一統治期間,十個省份&mdash&mdash其中三個後來失而複得&mdash&mdash并入了法國,即魯西榮和塞爾當、勃艮第、弗朗什-孔泰、皮卡第、阿圖瓦、普羅旺斯、曼恩、安茹和佩爾克。
在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統治期間,安妮和這兩位國王的相繼婚姻為我們帶來了布列塔尼。
因此,在同一時期,在相同事件的發展曆程中,法國的領土随思想一道得到形成;法國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同時獲得了力量和統一。
讓我們從國家轉移到政府上,我們将看到類似事實也已經發生,朝着同樣的結局發展。
在查理六世統治期間以及查理七世統治的第一階段,法國政府缺乏團結、聯系和力量的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法國政府。
在查理七世統治末期,一切事情都變了模樣。
權力得到了明顯的加強、擴張和組織,所有重大統治手段&mdash&mdash稅收、軍事力量、法律&mdash&mdash得到大規模的創建,具備了一定的統一性。
在這個時期形成了常備軍&mdash&mdash由雇傭連隊組成的騎兵和雇傭弓箭手組成的陸軍。
依靠這些雇傭連隊,查理七世在那些由于戰後的混亂和苛捐雜稅而荒蕪的省份恢複了一些秩序。
當時的曆史學家談起這些雇傭連隊的驚人作用時都驚歎不已。
正是在同一時期,國家的主要稅收之一人頭稅變成了永久性的,這對人民自由是重要打擊,但對政府的正規化和強化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同時,政權的重要工具司法機構也得到了擴展和組織。
議會成倍增長。
在非常短的時期内,組建了五個新的議會:路易十一統治期間的格勒諾布爾議會(1451年)、波爾多議會(1462年)和第戎議會(1477年),路易十二統治期間的魯昂議會(1499年)和埃克斯議會(1501年)。
在這一時期,巴黎議會在司法領域、在制訂司法權政策時,重要性和嚴格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因此,在軍事、稅收和司法方面,即在基本組成要素上,15世紀的法國政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性和正規性,公共權力最終代替了封建權力。
同時,出現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變化。
這個變化沒那麼明顯,給曆史學家留下的印象相對較少,但意義也許更加重大,這就是路易十一在統治方式上帶來的變化。
關于路易十一與國内高層貴族的鬥争、對他們的貶低、對市民和下層階級的偏愛,已經有不少評說。
雖然大部分内容不免誇大其辭,但其中不乏真實性。
同樣真實的是,路易十一對不同階級的行為往往對國家弊大于利。
但是,他做了一些更重要的事。
在這一時代之前,治國安邦幾乎完全依賴武力和物質手段。
在這之前,人們很少重視說服、演說和駕馭人心,總之,很少重視權術&mdash&mdash固然有虛僞和欺騙的權術,但也有駕馭人心、深謀遠慮的權術。
在其統治中,路易十一用謀略代替物質手段,用詭計代替武力,用意大利式權術代替封建手段。
看一看這一時期曆史舞台上的兩個對手,莽漢查理和路易十一。
查理是舊統治方式的代表,他隻會訴諸武力,動辄兵戎相見。
他不知道忍耐或籠絡人心,使其為己所用。
相反,路易十一樂于避免使用武力,通過溝通交流和投其所好來各個擊破。
他改變的既不是制度,也不是機構,而是幕後的操作手法和運用權力的策略。
在政治手段和政治目的中,努力用公正代替一己私利,用公開代替陰謀詭計,這種更大革新的嘗試尚待現代人來完成。
然而,放棄動辄使用武力,發揮智力優勢,通過攻心而非大開殺戒來進行統治,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路易十一雖然犯下不少罪惡和錯誤,并非良善之輩,但他憑借自己的過人才智首開了這種統治方式的先河。
說完法國,我再說一說西班牙,在這裡我發現了相同性質的事情。
在15世紀,西班牙的國家統一也是這樣形成的。
在那個時候,随着格林納達王國的淪陷,基督教徒和阿拉伯人之間的長期鬥争宣告結束。
随後這個國家也實現了集中。
通過天主教徒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的婚姻,兩大王國卡斯特爾和阿拉貢統一為一個政權。
和法國一樣,王權在這裡得到擴張和加強。
支撐王權的不是議會,而是新興的一種更嚴厲的機構,擁有更凄涼的名字,這就是宗教法庭。
它包含了未來模樣的種子,但在當時與成熟階段的它并不相同。
它最初與其說是宗教性的還不如說是政治性的,其目的與其說是捍衛信仰還不如說是維持秩序。
不僅制度類似,人物之間也能找到相似性。
天主教徒費迪南德的性格和統治方式與路易十一很像,隻是少了一些詭計、心計和永不歇息的忙碌勁。
我一向不看重武斷的比較和憑空想象的對比,但在這裡,無論是在總體事實上還是在細節上,他們之間的相似性都非常深刻、非常明顯。
在德國也能找到相同的事實。
正是在15世紀中期,在1438年,奧地利王室重登帝位,在它的幫助下,帝國權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性,随後進行的選舉不過是正式批準這位世襲繼承人的儀式罷了。
在15世紀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最終确立了其家族的統治地位,開始正規行使中央權威。
為了維持秩序,查理七世在法國最早創建了常備軍,馬克西米利安在其世襲國家内同樣最早用相同手段達到了相同目的。
路易十一在法國建立了郵局,馬克西米利安将其引入德國。
為了服務中央政權,人們在所有地方不約而同地培育出了文明的相同成果。
15世紀的英國曆史由兩件大事組成:對外是與法國的戰争,對内是玫瑰戰争。
即國際戰争和國内戰争。
兩種不同戰争帶來的結果相同。
與法國的戰争得到了英國民衆的狂熱支持,而這種狂熱僅僅對王室有利。
這個國家曾比其他國家更擅長巧妙并堅定地控制國家的軍力和供應品,在這一時期卻毫無遠見、毫無限制地任由國王揮霍。
正是在亨利五世統治期間,從他登基開始,關稅這項重要稅收被授給了國王,一直到他過世。
當對外戰争結束或差不多結束時,與此相關的國内戰争還在繼續。
先是約翰家族,後是蘭開斯特家族,兩大家族争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