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政治組織初始嘗試

關燈
禍首。

    他們說,意大利被分解成大量微不足道的小邦,嚴重受制于各自的情感,因而無法組成聯邦或組成一個國家。

    他們遺憾自己的國家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沒有經曆一次專制集中,從而變成一個民族國家,從外國人手中赢得獨立。

    因此,看起來,即使處于最有利環境中的共和政治組織,在這個時期也不包含進步、持續和擴張的原動力&mdash&mdash它沒有未來。

    在某個時刻之前,我們可以将中世紀意大利的政治組織與古希臘的政治組織進行比較。

    希臘也是一個到處是小型共和國的國家,它們相互永遠是對手,甚至常常是敵人,有時候又為了共同目的結成同盟。

    在這種比較中優勢完全在希臘這一方。

    毫無疑問,雖然曆史給我們提供了它們當中的許多罪惡事例,但與意大利諸共和國相比,雅典、拉塞戴蒙、底比斯等城邦擁有更多的秩序、安全保障和正義。

    然而希臘的政治生命又是何等短暫!在權力和領土的分割中蘊藏了最終導緻荏弱的根源!當希臘與馬其頓、羅馬等強大鄰居一碰撞,它立刻就屈服了。

    這些如此輝煌、如此繁榮的小型共和國無法形成防禦同盟。

    對于社會和人的理性的發展程度都遠遠遜色、遠遠脆弱于希臘的意大利來說,出現同樣結果的理由不知要充分多少。

     在共和制度已經大獲全勝、封建制度已經被征服的意大利,共和政治組織嘗試得以延續的機會尚且如此之低,可想而知,在歐洲其他地區,它更快地屈服了。

     我将快速說明一下它的命運。

     歐洲有個地方與意大利非常相似,這就是法國南部和接壤的西班牙省份,包括加泰羅尼亞、納瓦爾和比斯開。

    在這裡,城鎮同樣得到巨大發展,重要且富有。

    很多小領主與市民們結成同盟,一些教士也同樣加入了他們的事業中。

    簡而言之,這一地區的情況非常像意大利。

    相應的,在11世紀期間以及12世紀初,普羅旺斯、朗各多克和阿基坦等地區的城鎮一心想要一次政治上的飛躍,想要變成獨立共和國,就像阿爾卑斯山那邊的國家(2)一樣。

    但是法國南部碰上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封建主義,即北部的封建主義。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阿爾比異端(3),法國的封建勢力和城市勢力之間爆發了戰争。

    你們知道由西蒙·德·蒙特福特所領導的十字軍征讨阿爾比派的曆史。

    這是北部的封建制度與南部的民主政治組織嘗試之間的一場鬥争。

    南方雖然有愛國熱情,但北方還是取得了勝利。

    南方缺乏政治統一,而文明的發展程度又不足以使人齊心協力。

    共和政治組織的嘗試被撲滅了,十字軍在法國南部重建了封建制度。

     稍晚一點,共和政治嘗試在瑞士山區中取得了較多成功。

    在這裡舞台十分狹窄,他們隻需要反抗一位外國君主,他雖然勢力比瑞士人民強大,但絕不屬于歐洲最可怕的君主之列。

    英勇的鬥争持續了很久。

    很多瑞士封建貴族與城市結盟,他們是強大的援兵,然而改變了他們所援助的革命的性質,使它比初始性質增加了貴族政治的性質,減少了進步性。

     現在,我将前往法國北部,前往佛蘭德斯的自治市、萊茵河兩岸以及漢薩聯盟(4)。

    在這裡,民主政治組織在城市内部大獲全勝,然而我們發現,從一開始它就命中注定無法擴張或完全掌控社會。

    北部的自治市受到封建制度、領主和君主們的包圍和壓制,因此常常處于守勢。

    顯然,它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盡一切可能保衛自己,從未嘗試過征服。

    它們保住了自己的特權,但被限制在自己的城牆之内。

    民主政治組織被局限于此,無法越雷池一步。

    我們在鄉村無法發現它的蹤影。

     你們看到了共和政治嘗試所處的狀态。

    在意大利取得勝利,但取得成功或發展的機會很小;在高盧南部受到鎮壓;在瑞士山區取得小範圍的勝利;在北部,在佛蘭德斯的自治市、萊茵河畔和漢薩聯盟,注定無法走出城門。

    然而,就在這種處境中,雖然勢力明顯弱于其他社會成分,它還是給封建貴族帶來了極大恐懼。

    領主們眼紅自治市的财富,害怕它們的力量;民主精神滲入了農村,農民暴動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頑固。

    幾乎在全歐洲,封建貴族結成了一個龐大聯盟來對付自治市。

    雙方力量不平等。

    自治市相互分離,它們之間沒有共識或聯絡,一切都是地方性的。

    不同國家市民之間固然存在某種同情心,佛蘭德斯城市在與勃艮第公爵的鬥争中取得的成功或挫折會在法國城市中激發出強烈情感,但這種情感昙花一現,無法産生任何結果。

    自治市之間沒有建立任何聯系或真正的團結,也不會相互支援。

    因此,封建制度對它們擁有巨大優勢。

    但是,封建制度自身處于分崩離析、支離破碎的狀态,因而未能成功摧毀自治市。

    當鬥争延續了一定時間後,當确信無法獲得全面勝利後,他們不得不承認這些渺小的共和派市民,與他們談判,接受他們作為國家的成員。

    從此,一種新的秩序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組織嘗試開始了,它是一種混合組織,目的是協調所有社會成分,包括封建貴族、自治市、教士以及君主,使它們克服彼此之間根深蒂固的敵意,共同生活,共同行動。

     你們都知道什麼是法國三級會議(States-general)、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議會(Cortes)、英國議會(Parliament)和德國議會(Diets)。

    你們還知道,這些不同會議的成員是什麼。

    封建貴族、教士和市民聚集在會議中,試圖團結一緻形成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遵從同一個法律、同一個權力。

    它們雖然名稱不同,但擁有相同的意圖和宗旨。

     我将把法國的三級會議作為這種嘗試的典型,它是最有趣、最廣為人知的事實。

    我說它是最廣為人知的,但我确信&ldquo三級會議&rdquo這一名稱在你們頭腦中激發的僅僅是一些模糊、不完整的概念。

    你們誰也說不出在法國三級會議中有什麼東西是固定的或正規的、它的成員數量是多少、協商的主題是什麼,或者是整個大會的持續天數以及每一次會議的持續時間。

    大家對這些事情都一無所知,從曆史中無法得到這些問題的清晰的、總體的或普遍的答案。

    仔細研究法國曆史中這些會議的性質,它們似乎僅僅是偶然事件,是人民和國王最後的政治途徑。

    是國王财政匮乏、不知道如何擺脫困境時的最後招數;是人民苦難深重而又無計可施時的最後招數。

    貴族們出席三級會議,教士們同樣參與三級會議,但他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