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政治組織初始嘗試
關燈
小
中
大
教會、蠻族教會、封建教會和最後神權教會的狀态。
我想你們應該還記得這些。
現在,我将努力說明教士們做了什麼來統治歐洲,以及他們為什麼失敗了。
無論是在羅馬教廷的行動中,還是在整個教士階層的行動中,神權政治組織的嘗試很早就出現了。
它是教會的政治和社會優越性的自然結果,但我們發現從一開始它就遭遇了障礙,即使在活力最旺盛的時候,它也無法成功排除這一障礙。
第一個障礙就是基督教的本質。
在這方面,基督教與其他衆多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它僅僅通過信念、通過精神手段得以建立。
從誕生之時起,它就從未用暴力武裝自己。
在早期,它僅僅通過言語來征服世界,僅僅征服人的靈魂。
因此,即使在教會大獲全勝後,擁有巨大财富和威望時,我們發現它從未擁有對社會的直接統治權。
它的純精神的、純粹依靠信念的起源已經銘刻在它的生存狀況中。
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它沒有權力。
它滲透至城市管理中,對皇帝及其臣仆施加了強大的影響,但它對公衆事務沒有明确的行政權,即嚴格意義上的統治權。
一套統治體系&mdash&mdash神權政治的或其他的&mdash&mdash無法僅僅通過影響力的間接方式來建立,它必須去行政、指揮、征稅、處置收入、統治,一句話,真正地掌控社會。
通過信念來影響國家和政府,可以産生很多效果,行使很大的支配權,但無法建立政府,無法建立一套體系,無法保障它的未來。
這就是教會從誕生之時就處于的處境。
它總是置身于統治社會的政府身旁,但從未取而代之,這是神權政治組織嘗試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
在很早的時候,教會還遇到了第二個障礙。
羅馬帝國覆滅、蠻族國家成立後,教會發現自己成了被征服者。
擺脫這一困境成了當務之急。
為此,它着手開始轉變征服者的信仰,從而使自己跻身于他們的行列。
當這一任務完後,教會開始觊觎社會的統治權,它遭遇了封建貴族的高傲和抵抗。
這是封建世俗貴族為歐洲建立的豐功偉績:在11世紀,各個國家幾乎完全臣服于教會&mdash&mdash君主們很少能夠捍衛自己,隻有封建貴族們拒絕接受教會的禁锢,從不對他們卑躬屈膝。
隻要想一想中世紀的一般景象,人們就會震驚于世俗領主和牧師之間關系中所存在的高傲和謙卑、盲目輕信和思想自由的奇妙混合,我們在此看到了他們的原始狀況的一些殘餘。
你們還記得,我曾經努力向你們解釋封建制度的起源、它的初始要素,以及基本封建社會是如何圍繞封地領主的住所形成的。
我談到在那個社會中牧師的地位是如何低于領主的。
因此,在封建貴族的心中總是保留有這種場景的回憶和感覺。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僅獨立于教會,而且優越于教會,隻有自己天生就該掌握并真正統治國家。
他們往往願意與教士們和睦相處,但僅僅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讓步于教士們的利益。
在很多世紀中,是世俗貴族們維護了社會對教會的獨立,在國王和民衆都屈服時高傲地捍衛這種獨立。
與其他勢力相比,他們第一個反抗組建神權政治社會的企圖,并對這一企圖的失敗做出了最大貢獻。
第三個障礙同樣起到了阻礙作用,但一般不為人注意,甚至其影響也經常被人誤解。
無論在哪裡,一旦一個教士階層掌握了社會,将其置于神權政治組織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權總是掌握在一個已婚教士階層手中,這個教士群體從自己内部補充人員,從子女誕生之日起就在相同的處境中、為相同的處境培養子女。
考察一下曆史,看一看亞洲、埃及,所有的神權政治都是那種自成一個完整社會、自給自足、不求與人的教士階層的作品。
然而,由于牧師的獨身主義,基督教教士階層處于一種完全不同的處境。
為了延續自身,它被迫不斷求助于世俗社會,在三教九流中廣泛尋求延續手段。
旨在同化這些外來成分的後續的&ldquo集體精神&rdquo努力毫無效果,新來者身上總會保留一些随出身而來的東西,無論是市民還是貴族,他們總會保留一些自己原有精神、以往狀态的痕迹。
毫無疑問,獨身主義使天主教教士處于一種極其特别的處境中,遠離人類的各種利益和俗塵生活,是造成他們遺世孤立的主要原因;但它又因此迫使他們不斷接觸世俗社會,以便從中招募人員、更新自我、接收和經曆世俗社會所完成的各種精神革命的一部分。
我毫不猶豫地說,這種持續更新的必要性對神權政治組織嘗試的危害要大于由獨身主義強力維護的&ldquo集體精神&rdquo對它帶來的幫助。
最後,教會在自己内部遇到了實現這一企圖的強大敵手。
關于教會的團結,人們談論得很多,沒錯,它從未停止過對團結的渴求,并在一些方面獲得了成功。
但是,我們不要被浮誇的文字或片面的事實欺騙。
與教士階層相比,還有哪個社會有更多的紛争、經曆更多的解體?有哪個民族經曆過比教會更多的分裂、混亂和動蕩?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國家教會幾乎從未停止過與羅馬教廷的鬥争;宗教議會與教皇鬥争,異端層出不窮,教會分裂一觸即發;從沒有哪個地方比這裡有更多的意見分歧、激烈争論、權力瓜分。
教會的内部生活、内部爆發的分歧、曾經激勵它的變革,可能是妨礙教會在社會中推行的政治組織嘗試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礙。
在我們現在回顧的這一偉大嘗試剛開始時,所有這些障礙已經開始作用、開始顯露。
然而,它們并不能阻止這一變革沿着自己的既定路線前進,在好幾個世紀中不斷發展。
它最輝煌的時刻,也可以說是它的關鍵轉折時刻,是11世紀末格裡高利七世統治期間。
你們已經看到,格裡高利七世的主要思想是将世界置于教士統治下、教士置于教皇權力統治下、整個歐洲置于龐大且正規的神權統治下。
對于如此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就我們盡可能的評估而言,在這一計劃中,我覺得,這位偉人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惹人注目地宣揚他的計劃,系統地宣布他關于精神權力的本性和權利的原則,像一位倔強的邏輯學家那樣,過早地從中引申出最遠的推論。
因此,在确定征服他們的手段之前,他對歐洲的所有世俗君主已經構成了威脅和攻擊。
而要想在人類事務上取得成功,靠的既不是這種絕對做法,也不是哲學論證的名義。
另外,格裡高利七世還犯了革命家所犯的共同錯誤,試圖一蹴而
我想你們應該還記得這些。
現在,我将努力說明教士們做了什麼來統治歐洲,以及他們為什麼失敗了。
無論是在羅馬教廷的行動中,還是在整個教士階層的行動中,神權政治組織的嘗試很早就出現了。
它是教會的政治和社會優越性的自然結果,但我們發現從一開始它就遭遇了障礙,即使在活力最旺盛的時候,它也無法成功排除這一障礙。
第一個障礙就是基督教的本質。
在這方面,基督教與其他衆多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它僅僅通過信念、通過精神手段得以建立。
從誕生之時起,它就從未用暴力武裝自己。
在早期,它僅僅通過言語來征服世界,僅僅征服人的靈魂。
因此,即使在教會大獲全勝後,擁有巨大财富和威望時,我們發現它從未擁有對社會的直接統治權。
它的純精神的、純粹依靠信念的起源已經銘刻在它的生存狀況中。
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它沒有權力。
它滲透至城市管理中,對皇帝及其臣仆施加了強大的影響,但它對公衆事務沒有明确的行政權,即嚴格意義上的統治權。
一套統治體系&mdash&mdash神權政治的或其他的&mdash&mdash無法僅僅通過影響力的間接方式來建立,它必須去行政、指揮、征稅、處置收入、統治,一句話,真正地掌控社會。
通過信念來影響國家和政府,可以産生很多效果,行使很大的支配權,但無法建立政府,無法建立一套體系,無法保障它的未來。
這就是教會從誕生之時就處于的處境。
它總是置身于統治社會的政府身旁,但從未取而代之,這是神權政治組織嘗試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
在很早的時候,教會還遇到了第二個障礙。
羅馬帝國覆滅、蠻族國家成立後,教會發現自己成了被征服者。
擺脫這一困境成了當務之急。
為此,它着手開始轉變征服者的信仰,從而使自己跻身于他們的行列。
當這一任務完後,教會開始觊觎社會的統治權,它遭遇了封建貴族的高傲和抵抗。
這是封建世俗貴族為歐洲建立的豐功偉績:在11世紀,各個國家幾乎完全臣服于教會&mdash&mdash君主們很少能夠捍衛自己,隻有封建貴族們拒絕接受教會的禁锢,從不對他們卑躬屈膝。
隻要想一想中世紀的一般景象,人們就會震驚于世俗領主和牧師之間關系中所存在的高傲和謙卑、盲目輕信和思想自由的奇妙混合,我們在此看到了他們的原始狀況的一些殘餘。
你們還記得,我曾經努力向你們解釋封建制度的起源、它的初始要素,以及基本封建社會是如何圍繞封地領主的住所形成的。
我談到在那個社會中牧師的地位是如何低于領主的。
因此,在封建貴族的心中總是保留有這種場景的回憶和感覺。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僅獨立于教會,而且優越于教會,隻有自己天生就該掌握并真正統治國家。
他們往往願意與教士們和睦相處,但僅僅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讓步于教士們的利益。
在很多世紀中,是世俗貴族們維護了社會對教會的獨立,在國王和民衆都屈服時高傲地捍衛這種獨立。
與其他勢力相比,他們第一個反抗組建神權政治社會的企圖,并對這一企圖的失敗做出了最大貢獻。
第三個障礙同樣起到了阻礙作用,但一般不為人注意,甚至其影響也經常被人誤解。
無論在哪裡,一旦一個教士階層掌握了社會,将其置于神權政治組織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權總是掌握在一個已婚教士階層手中,這個教士群體從自己内部補充人員,從子女誕生之日起就在相同的處境中、為相同的處境培養子女。
考察一下曆史,看一看亞洲、埃及,所有的神權政治都是那種自成一個完整社會、自給自足、不求與人的教士階層的作品。
然而,由于牧師的獨身主義,基督教教士階層處于一種完全不同的處境。
為了延續自身,它被迫不斷求助于世俗社會,在三教九流中廣泛尋求延續手段。
旨在同化這些外來成分的後續的&ldquo集體精神&rdquo努力毫無效果,新來者身上總會保留一些随出身而來的東西,無論是市民還是貴族,他們總會保留一些自己原有精神、以往狀态的痕迹。
毫無疑問,獨身主義使天主教教士處于一種極其特别的處境中,遠離人類的各種利益和俗塵生活,是造成他們遺世孤立的主要原因;但它又因此迫使他們不斷接觸世俗社會,以便從中招募人員、更新自我、接收和經曆世俗社會所完成的各種精神革命的一部分。
我毫不猶豫地說,這種持續更新的必要性對神權政治組織嘗試的危害要大于由獨身主義強力維護的&ldquo集體精神&rdquo對它帶來的幫助。
最後,教會在自己内部遇到了實現這一企圖的強大敵手。
關于教會的團結,人們談論得很多,沒錯,它從未停止過對團結的渴求,并在一些方面獲得了成功。
但是,我們不要被浮誇的文字或片面的事實欺騙。
與教士階層相比,還有哪個社會有更多的紛争、經曆更多的解體?有哪個民族經曆過比教會更多的分裂、混亂和動蕩?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國家教會幾乎從未停止過與羅馬教廷的鬥争;宗教議會與教皇鬥争,異端層出不窮,教會分裂一觸即發;從沒有哪個地方比這裡有更多的意見分歧、激烈争論、權力瓜分。
教會的内部生活、内部爆發的分歧、曾經激勵它的變革,可能是妨礙教會在社會中推行的政治組織嘗試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礙。
在我們現在回顧的這一偉大嘗試剛開始時,所有這些障礙已經開始作用、開始顯露。
然而,它們并不能阻止這一變革沿着自己的既定路線前進,在好幾個世紀中不斷發展。
它最輝煌的時刻,也可以說是它的關鍵轉折時刻,是11世紀末格裡高利七世統治期間。
你們已經看到,格裡高利七世的主要思想是将世界置于教士統治下、教士置于教皇權力統治下、整個歐洲置于龐大且正規的神權統治下。
對于如此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就我們盡可能的評估而言,在這一計劃中,我覺得,這位偉人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惹人注目地宣揚他的計劃,系統地宣布他關于精神權力的本性和權利的原則,像一位倔強的邏輯學家那樣,過早地從中引申出最遠的推論。
因此,在确定征服他們的手段之前,他對歐洲的所有世俗君主已經構成了威脅和攻擊。
而要想在人類事務上取得成功,靠的既不是這種絕對做法,也不是哲學論證的名義。
另外,格裡高利七世還犯了革命家所犯的共同錯誤,試圖一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