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君主制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影響力深入到以前從未到達的地方;他的社會角色更加活躍。
如果研究這一切所憑借的名義,我們将無法找到君主過去慣用的任何一種名義。
他擴張王權、籠絡人心,靠得不是皇帝繼承人或帝國君主的名義,也不是通過選舉或受命于上帝。
選舉制的一切痕迹都已消散殆盡,世襲即位原則已經牢固确立;雖然國王即位還需要教會的認可,但人民對胖子路易王權中的宗教性質絲毫未加注意。
一種新要素、一種以前未知的性質在君主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君主制出現了。
無需重複,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極度混亂中,聽憑暴力的無止蹂躏。
社會自身對于這種悲慘狀況、對于恢複秩序和統一束手無策。
現代人常常将封建制度描述為一種系統化的、有組織的政體,但它所依賴的各種封建機構如貴族議會、領主法庭等所有這些形式都沒有現實性、沒有權力。
它們沒有任何力量能重建秩序或正義。
因此,在這種社會荒蕪中,誰也不知道遭受巨大不公時應該求助誰來獲得賠償,找誰來糾正極大的罪惡,找誰來通過任何方式建立類似國家的機構。
國王的名義還在,挂在某個領主身上,少數一些人還重視它。
君主以前打出的各種頭銜,雖然并沒有發揮多大的控制作用,依然出現在許多人頭腦中,在一些場合中得到認可。
有時候,他們請求國王制止某些可恥暴力,或在他的府邸附近多少恢複一些秩序,或終止一件曠日持久的争執。
有時候,人們請求他來幹預嚴格來說并不屬于他管轄範圍内的事務。
他作為公共秩序的保護者、不公之事的公斷者和糾正者加以幹預。
他的頭銜所固有的精神權威逐漸為他赢得了這種權力。
這就是胖子路易統治期間和蘇格執政期間君主制開始具有的性質。
在這段時期,雖然還很不完整、含糊而虛弱,但我們第一次看到人們頭腦中有了公共權力的概念。
這種權力與當時掌握社會的任何權力都不同,它用來為那些通過常規手段無法獲得正義的人提供正義,它能夠建立或至少要求遵守秩序。
這是一個偉大行政官的概念,他的根本性質是維持或重建和平、保護弱者、裁決其他人無法決定的分歧。
這是一種全新的性質,從12世紀開始,歐洲尤其是法國的君主制就呈現出這一性質。
它行使統治權時既不是作為蠻族君主,也不是作為宗教君主或帝國君主。
它擁有的僅僅是一種有限的、不完整的和附屬性的權力,一種可以說是維護全國和平的大法官(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确切的表達)的權力。
這就是現代君主制的真實起源。
這可以說是它至關重要的原則。
這一原則在它的曆史進程中一直發展,并且,我毫不猶豫地說,帶來了它的成功。
在不同曆史時期,我們看到君主制不同性質反複出現,看到我所描述的各種君主制輪番試圖東山再起。
教士們總是在宣揚宗教君主制,法學家們努力複興帝國君主制,貴族們有時候希望恢複選舉式君主制,即封建君主制。
不僅教士、法學家和貴族們努力想使這種或那種性質在君主制中占據統治地位,而且君主自身也想使它們服務于君主權力的擴張。
國王們根據形勢需要和趨勢,有時候以上帝的代理人自居,有時候以皇帝的繼承人自居。
他們非法利用這些不同頭銜,但這些頭銜都不是現代君主必不可少的頭銜,或它的支配性影響力的源泉。
我重複一遍,隻有作為公共秩序、普遍正義和共同利益的受托人和保護人,隻有以偉大行政官的面目出現,以社會的中心和聯結紐帶的形象出現,它才能赢得人民的矚目、得到人民的擁護、獲得人民的力量。
随着我們研究的推進,你們将看到,這種開始于12世紀胖子路易統治期間的現代歐洲君主制的特征不斷強化和發展,可以說變成了它的政治面貌。
正是通過它,君主制促成了一個重要結果,這就是當今歐洲社會的特征,即所有社會要素歸結為兩個:政府和國民。
因此,在十字軍東征結束時,歐洲踏上了通往現今狀态的道路,君主制在這一偉大轉變過程中發揮了恰當的作用。
在下一講中我們将研究12&mdash16世紀期間,在政治組織方面進行的不同嘗試,這些嘗試的目的是通過監管來維護當時幾乎完全崩潰的秩序。
我們将研究封建制度、教會甚至自治市按照自己的古老原則、在其原始形式下組織社會從而抵禦即将到來的巨變的嘗試。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克洛維(Clovis,455或456&mdash511),法蘭克王國創立者。
(2)中譯者注: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272年&mdash337年),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期間,興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以與元老院的羅馬對抗:推進政府和軍事改革,加固帝國的邊防。
晚年歸順了基督教。
(3)中譯者注:狄奧多裡克(Theodoric),約455&mdash526年,東哥特國王。
489年在拜占庭皇帝芝諾鼓動下,率10萬東哥特人西征意大利的奧多亞克王國,經三年圍攻于493年占拉文納,殺奧多亞克,建立名義上臣屬于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王國,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
(4)中譯者注:5世紀時,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颠後,日耳曼民族中的撒克遜、盎格魯等部落乘虛入侵不列颠,建立了7個王國。
(5)中譯者注:虔誠者路易即路易一世,查理曼大帝的兒子,帝國唯一繼承人。
在将帝國分封給三個兒子後,幼子查理出生。
路易也想給幼子分封一塊土地,招到三個兒子的拒絕。
833年,三個兒子在教皇格裡高利四世的支持下,囚禁了路易和查理。
直至835年,路易才得以複位。
(6)中譯者注:胖子路易,即路易六世。
如果研究這一切所憑借的名義,我們将無法找到君主過去慣用的任何一種名義。
他擴張王權、籠絡人心,靠得不是皇帝繼承人或帝國君主的名義,也不是通過選舉或受命于上帝。
選舉制的一切痕迹都已消散殆盡,世襲即位原則已經牢固确立;雖然國王即位還需要教會的認可,但人民對胖子路易王權中的宗教性質絲毫未加注意。
一種新要素、一種以前未知的性質在君主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君主制出現了。
無需重複,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極度混亂中,聽憑暴力的無止蹂躏。
社會自身對于這種悲慘狀況、對于恢複秩序和統一束手無策。
現代人常常将封建制度描述為一種系統化的、有組織的政體,但它所依賴的各種封建機構如貴族議會、領主法庭等所有這些形式都沒有現實性、沒有權力。
它們沒有任何力量能重建秩序或正義。
因此,在這種社會荒蕪中,誰也不知道遭受巨大不公時應該求助誰來獲得賠償,找誰來糾正極大的罪惡,找誰來通過任何方式建立類似國家的機構。
國王的名義還在,挂在某個領主身上,少數一些人還重視它。
君主以前打出的各種頭銜,雖然并沒有發揮多大的控制作用,依然出現在許多人頭腦中,在一些場合中得到認可。
有時候,他們請求國王制止某些可恥暴力,或在他的府邸附近多少恢複一些秩序,或終止一件曠日持久的争執。
有時候,人們請求他來幹預嚴格來說并不屬于他管轄範圍内的事務。
他作為公共秩序的保護者、不公之事的公斷者和糾正者加以幹預。
他的頭銜所固有的精神權威逐漸為他赢得了這種權力。
這就是胖子路易統治期間和蘇格執政期間君主制開始具有的性質。
在這段時期,雖然還很不完整、含糊而虛弱,但我們第一次看到人們頭腦中有了公共權力的概念。
這種權力與當時掌握社會的任何權力都不同,它用來為那些通過常規手段無法獲得正義的人提供正義,它能夠建立或至少要求遵守秩序。
這是一個偉大行政官的概念,他的根本性質是維持或重建和平、保護弱者、裁決其他人無法決定的分歧。
這是一種全新的性質,從12世紀開始,歐洲尤其是法國的君主制就呈現出這一性質。
它行使統治權時既不是作為蠻族君主,也不是作為宗教君主或帝國君主。
它擁有的僅僅是一種有限的、不完整的和附屬性的權力,一種可以說是維護全國和平的大法官(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确切的表達)的權力。
這就是現代君主制的真實起源。
這可以說是它至關重要的原則。
這一原則在它的曆史進程中一直發展,并且,我毫不猶豫地說,帶來了它的成功。
在不同曆史時期,我們看到君主制不同性質反複出現,看到我所描述的各種君主制輪番試圖東山再起。
教士們總是在宣揚宗教君主制,法學家們努力複興帝國君主制,貴族們有時候希望恢複選舉式君主制,即封建君主制。
不僅教士、法學家和貴族們努力想使這種或那種性質在君主制中占據統治地位,而且君主自身也想使它們服務于君主權力的擴張。
國王們根據形勢需要和趨勢,有時候以上帝的代理人自居,有時候以皇帝的繼承人自居。
他們非法利用這些不同頭銜,但這些頭銜都不是現代君主必不可少的頭銜,或它的支配性影響力的源泉。
我重複一遍,隻有作為公共秩序、普遍正義和共同利益的受托人和保護人,隻有以偉大行政官的面目出現,以社會的中心和聯結紐帶的形象出現,它才能赢得人民的矚目、得到人民的擁護、獲得人民的力量。
随着我們研究的推進,你們将看到,這種開始于12世紀胖子路易統治期間的現代歐洲君主制的特征不斷強化和發展,可以說變成了它的政治面貌。
正是通過它,君主制促成了一個重要結果,這就是當今歐洲社會的特征,即所有社會要素歸結為兩個:政府和國民。
因此,在十字軍東征結束時,歐洲踏上了通往現今狀态的道路,君主制在這一偉大轉變過程中發揮了恰當的作用。
在下一講中我們将研究12&mdash16世紀期間,在政治組織方面進行的不同嘗試,這些嘗試的目的是通過監管來維護當時幾乎完全崩潰的秩序。
我們将研究封建制度、教會甚至自治市按照自己的古老原則、在其原始形式下組織社會從而抵禦即将到來的巨變的嘗試。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克洛維(Clovis,455或456&mdash511),法蘭克王國創立者。
(2)中譯者注: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272年&mdash337年),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期間,興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以與元老院的羅馬對抗:推進政府和軍事改革,加固帝國的邊防。
晚年歸順了基督教。
(3)中譯者注:狄奧多裡克(Theodoric),約455&mdash526年,東哥特國王。
489年在拜占庭皇帝芝諾鼓動下,率10萬東哥特人西征意大利的奧多亞克王國,經三年圍攻于493年占拉文納,殺奧多亞克,建立名義上臣屬于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王國,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
(4)中譯者注:5世紀時,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颠後,日耳曼民族中的撒克遜、盎格魯等部落乘虛入侵不列颠,建立了7個王國。
(5)中譯者注:虔誠者路易即路易一世,查理曼大帝的兒子,帝國唯一繼承人。
在将帝國分封給三個兒子後,幼子查理出生。
路易也想給幼子分封一塊土地,招到三個兒子的拒絕。
833年,三個兒子在教皇格裡高利四世的支持下,囚禁了路易和查理。
直至835年,路易才得以複位。
(6)中譯者注:胖子路易,即路易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