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君主制
關燈
小
中
大
生認可和信任。
并且,有一些時代特别有利于這種化身。
那就是個人權力肆意妄為的時代、由于愚昧或殘忍或腐敗帶來的自我主義支配個人的時代。
在這種時代,社會淪為個人意志逐鹿的戰場,因為缺乏一個自願形成的共同的廣泛的意志而難以自拔,人們熱切盼望一位令所有人臣服的君主。
一旦有任何具有合法最高統治權的任何特征的制度出現,給社會帶來治國安邦的承諾,社會就會熱誠地團結在它身邊,就像亡命之徒在教堂的救濟院尋求庇護一樣。
正如我們前面探讨過的,這就是各國在混亂的成長階段的常見景象。
可以說,君主極好地适應了這種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亂世,此時社會渴望成型、得到管理,但不知道如何通過個人意志的自願協調來實現此目的。
還有一些時代出于完全相反的原因,提出了相同的解決方案。
羅馬帝國在共和國結束時已經瀕臨解體邊緣,為什麼還能在帝國的名義下,在不斷衰敗、苟延殘喘狀态下存在了将近15個世紀?隻有君主制才能帶來這樣一個結果,才能維持一個被自私持續摧殘的社會。
皇權為避免羅馬世界的滅亡掙紮了15個世紀。
因此,有一些時代,隻有君主制能延緩社會的瓦解;有一些時代,隻有君主制能加速社會的形成。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因為它比其他形式能更加清晰、更加強大地代表最高統治權,所以它才能在各種事件中行使這一權力。
無論從哪個視角出發,無論選擇哪個時代,在考察這一制度時你都将承認,它的根本特征、精神原則,它的真正、深層的含義就在于它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本質合法、唯一有權統治社會的意志的形象、化身和自诩的解釋者。
現在讓我們從第二個視角來考察君主制,也就是說,考察它的靈活性、它所扮演角色以及它産生影響的多樣性。
我們有必要為這些特征找出理由、明确其原因。
在這方面我們有一個優勢:我們能夠立刻進入曆史,查看我們自己的曆史。
機緣巧合,在現代歐洲,君主制恰好具有它在世界曆史中呈現過的所有性質。
如果允許我使用一個數學表達式,歐洲君主制就是君主制的所有可能種類的總和。
我将快速回顧一下它從5世紀到12世紀的曆史。
你們将看到它呈現出來的面貌是多麼的千差萬别,整個歐洲文明所具有的這種多樣性、複雜性和矛盾性是多麼廣泛地到處呈現。
在5世紀,在日耳曼民族大入侵的時代,出現了兩種君主制:蠻族君主制和帝國君主制,即克洛維(1)式君主制和君士坦丁(2)式君主制。
二者在原則和影響上都有根本性差别。
蠻族君主本質上是選舉的,日耳曼國王們是選舉出來的,雖然他們的選舉形式與我們現在習慣上賦予這一概念的形式不同。
他們是軍事首領,其權力必須得到大部分部屬的自願接受。
人們服從他,是因為他們認為他是所有人中最勇敢、最能幹的一個。
選舉是蠻族君主的真正來源,是它原始的、本質的特征。
這并不是說這一特征在5世紀一點也沒改變,或沒有任何不同要素進入君主制。
不同部落擁有首領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家族脫穎而出,赢得了比其他家族更多的信任、聲望和财富。
因此出現了世襲現象,首領現在主要從這些家族中選舉産生。
這是占統治地位的選舉原則所結合的第一個不同原則。
另一種思想、另一個要素,也滲入了蠻族君主制,這就是宗教要素。
在一些蠻族民族如哥特人,我們發現他們的國王家族是他們崇拜的神祗家族的後裔,或他們封為神的英雄如奧丁的後裔。
這就是荷馬史詩中的國王們的地位,他們是神祗或半神的後代。
盡管他們權力有限,但憑此頭銜成為某種宗教崇拜的對象。
5世紀時蠻族君主制的情況就是這樣,雖然初始原則依然占據統治地位,但已經有所變化和波動起伏。
再說羅馬的帝國君主制,這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它是國家的化身,是羅馬人民的主權和最高權威的繼承人。
考慮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的王權,皇帝是元老院、平民議會和整個共和國的代表。
他繼承了它們,而它們集成于他個人身上。
從第一批皇帝的謙遜言語中,至少從那些通情達理、有自知之明的皇帝的言語中,誰還看不出這一點?他們知道自己面對是原本擁有主權但好意讓渡給他們的人民;他們作為人民的代表和仆人服務于人民。
但實際上他們行使了人民的所有權力,且程度之強烈令人敬畏。
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權力轉變,我們曾親眼目睹過。
我們曾經看到主權從人民轉移到個人那裡,那就是拿破侖的經曆。
他還是主權人民的化身。
他不斷向人民重複:&ldquo有誰像我一樣是1800萬人民選舉出來的?有誰像我一樣是法蘭西共和國人民的代表?&rdquo我們看到他發行的鑄币上一面印着&ldquo法蘭西共和國&rdquo,另一面印着&ldquo拿破侖皇帝&rdquo,這意味着什麼?不正是我剛才描述過的事實&mdash&mdash人民變成國王嗎? 這就是帝國君主制的根本性質,羅馬帝國在前三個世紀都保持着這一性質,直到戴克裡先統治期間才獲得了最終的、完整的形式。
然而,在那個時候,一場巨變即将開始,一種新的君主制即将問世。
基督教努力了三個世紀,在社會中引入宗教要素。
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它終于取得了成功,雖然還沒成為支配性事實,但已經舉足輕重。
此時君主制呈現出新的面貌,它的源頭不再是塵世。
君主不再是公共主權的代表,他是上帝的形象,是祂的代表和代理人。
他的權力來自上天,而帝國君主的權力來自凡間。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形,産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自由權和政治保證很難與宗教君主制的原則結合起來,但這種原則本身是崇高的、合乎道德的、有益的。
讓我們看看7世紀時宗教君主制度中的君主概念,我引用托萊多議會的教規。
&ldquo國王之所以被稱為&lsquo國王&rsquo(rex),是因為他施政公正(recte
并且,有一些時代特别有利于這種化身。
那就是個人權力肆意妄為的時代、由于愚昧或殘忍或腐敗帶來的自我主義支配個人的時代。
在這種時代,社會淪為個人意志逐鹿的戰場,因為缺乏一個自願形成的共同的廣泛的意志而難以自拔,人們熱切盼望一位令所有人臣服的君主。
一旦有任何具有合法最高統治權的任何特征的制度出現,給社會帶來治國安邦的承諾,社會就會熱誠地團結在它身邊,就像亡命之徒在教堂的救濟院尋求庇護一樣。
正如我們前面探讨過的,這就是各國在混亂的成長階段的常見景象。
可以說,君主極好地适應了這種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亂世,此時社會渴望成型、得到管理,但不知道如何通過個人意志的自願協調來實現此目的。
還有一些時代出于完全相反的原因,提出了相同的解決方案。
羅馬帝國在共和國結束時已經瀕臨解體邊緣,為什麼還能在帝國的名義下,在不斷衰敗、苟延殘喘狀态下存在了将近15個世紀?隻有君主制才能帶來這樣一個結果,才能維持一個被自私持續摧殘的社會。
皇權為避免羅馬世界的滅亡掙紮了15個世紀。
因此,有一些時代,隻有君主制能延緩社會的瓦解;有一些時代,隻有君主制能加速社會的形成。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因為它比其他形式能更加清晰、更加強大地代表最高統治權,所以它才能在各種事件中行使這一權力。
無論從哪個視角出發,無論選擇哪個時代,在考察這一制度時你都将承認,它的根本特征、精神原則,它的真正、深層的含義就在于它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本質合法、唯一有權統治社會的意志的形象、化身和自诩的解釋者。
現在讓我們從第二個視角來考察君主制,也就是說,考察它的靈活性、它所扮演角色以及它産生影響的多樣性。
我們有必要為這些特征找出理由、明确其原因。
在這方面我們有一個優勢:我們能夠立刻進入曆史,查看我們自己的曆史。
機緣巧合,在現代歐洲,君主制恰好具有它在世界曆史中呈現過的所有性質。
如果允許我使用一個數學表達式,歐洲君主制就是君主制的所有可能種類的總和。
我将快速回顧一下它從5世紀到12世紀的曆史。
你們将看到它呈現出來的面貌是多麼的千差萬别,整個歐洲文明所具有的這種多樣性、複雜性和矛盾性是多麼廣泛地到處呈現。
在5世紀,在日耳曼民族大入侵的時代,出現了兩種君主制:蠻族君主制和帝國君主制,即克洛維(1)式君主制和君士坦丁(2)式君主制。
二者在原則和影響上都有根本性差别。
蠻族君主本質上是選舉的,日耳曼國王們是選舉出來的,雖然他們的選舉形式與我們現在習慣上賦予這一概念的形式不同。
他們是軍事首領,其權力必須得到大部分部屬的自願接受。
人們服從他,是因為他們認為他是所有人中最勇敢、最能幹的一個。
選舉是蠻族君主的真正來源,是它原始的、本質的特征。
這并不是說這一特征在5世紀一點也沒改變,或沒有任何不同要素進入君主制。
不同部落擁有首領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家族脫穎而出,赢得了比其他家族更多的信任、聲望和财富。
因此出現了世襲現象,首領現在主要從這些家族中選舉産生。
這是占統治地位的選舉原則所結合的第一個不同原則。
另一種思想、另一個要素,也滲入了蠻族君主制,這就是宗教要素。
在一些蠻族民族如哥特人,我們發現他們的國王家族是他們崇拜的神祗家族的後裔,或他們封為神的英雄如奧丁的後裔。
這就是荷馬史詩中的國王們的地位,他們是神祗或半神的後代。
盡管他們權力有限,但憑此頭銜成為某種宗教崇拜的對象。
5世紀時蠻族君主制的情況就是這樣,雖然初始原則依然占據統治地位,但已經有所變化和波動起伏。
再說羅馬的帝國君主制,這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它是國家的化身,是羅馬人民的主權和最高權威的繼承人。
考慮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的王權,皇帝是元老院、平民議會和整個共和國的代表。
他繼承了它們,而它們集成于他個人身上。
從第一批皇帝的謙遜言語中,至少從那些通情達理、有自知之明的皇帝的言語中,誰還看不出這一點?他們知道自己面對是原本擁有主權但好意讓渡給他們的人民;他們作為人民的代表和仆人服務于人民。
但實際上他們行使了人民的所有權力,且程度之強烈令人敬畏。
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權力轉變,我們曾親眼目睹過。
我們曾經看到主權從人民轉移到個人那裡,那就是拿破侖的經曆。
他還是主權人民的化身。
他不斷向人民重複:&ldquo有誰像我一樣是1800萬人民選舉出來的?有誰像我一樣是法蘭西共和國人民的代表?&rdquo我們看到他發行的鑄币上一面印着&ldquo法蘭西共和國&rdquo,另一面印着&ldquo拿破侖皇帝&rdquo,這意味着什麼?不正是我剛才描述過的事實&mdash&mdash人民變成國王嗎? 這就是帝國君主制的根本性質,羅馬帝國在前三個世紀都保持着這一性質,直到戴克裡先統治期間才獲得了最終的、完整的形式。
然而,在那個時候,一場巨變即将開始,一種新的君主制即将問世。
基督教努力了三個世紀,在社會中引入宗教要素。
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它終于取得了成功,雖然還沒成為支配性事實,但已經舉足輕重。
此時君主制呈現出新的面貌,它的源頭不再是塵世。
君主不再是公共主權的代表,他是上帝的形象,是祂的代表和代理人。
他的權力來自上天,而帝國君主的權力來自凡間。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形,産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自由權和政治保證很難與宗教君主制的原則結合起來,但這種原則本身是崇高的、合乎道德的、有益的。
讓我們看看7世紀時宗教君主制度中的君主概念,我引用托萊多議會的教規。
&ldquo國王之所以被稱為&lsquo國王&rsquo(rex),是因為他施政公正(recte